犬、猫的耳螨病是由恙螨属犬耳螨和猫耳螨引起的一种皮肤疾病,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传播,特别是在犬的哺乳期常造成耳部瘙痒和继发感染。小猫的发病率最高。成年猫通常带虫而不表现任何症状。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1)病原及生活史:痒螨椭圆形,足体凸出。雄虫第4对足不发达,不能伸出体边缘,比第3对足短3倍;雌虫第3、4对足无吸盘。其发育经过卵、幼螨、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均在耳壳表面完成。寄生于动物耳壳皮肤表面,采食脱落的上皮细胞。生活史33周。
(2)犬、猫的耳螨有高度传染性,主要是通过与患犬直接接触而感染。
【临床诊断】宠物患病耳有瘙痒感,不时用爪子搔抓耳部,此外,还会表现出不停地摇头、鸣叫等症状,在器物上摩擦耳部,甚至引起外耳道出血、血肿、发炎或过敏反应。通常耳道积聚少量或大量的蜡样或结痂样分泌物,黑褐色至黑色。犬、猫耳痒螨的早期感染常是双侧性的,进一步发展至整个耳廓广泛性感染,鳞屑明显,角化过度。严重的感染可蔓延到头前部。犬、猫的耳螨常见侵害外耳道,也可引起耳和尾尖部瘙痒性皮炎,有的往往继发化脓。深部侵害时可引起脑炎,出现脑神经症状。
【实验室诊断】
(1)耳镜检查:直接观察到螨虫(运动的白色斑点)。
(2)耳-足反射阳性(猫):当用耳拭子拭擦耳道时,猫会用同侧的后肢抓搔。
(3)显微镜检查(耳拭子、表层皮肤刮取物):检出犬耳螨、若虫、幼虫、卵。
二、防治要点
【防治原则】杀虫止痒、抗菌消炎,提高皮肤抵抗力。
【治疗】
(1)局部治疗:清理感染动物的耳道,除去积聚的鳞屑和碎片。然后患耳应用如下药物滴入或涂擦。司拉克丁,6~12毫克/千克体重,局部应用,猫每月1~2次,犬共使用2次,间隔1个月;硫酸新霉素+噻苯达唑+地塞米松,每耳0.125~0.25毫升,每12小时一次,2~3周;庆大霉素+克霉唑+倍他米松,每耳0.125~0.25毫升,每12小时一次,2~3周;福来恩喷剂,每耳0.1~0.15毫升,每14天一次,2~3次。
耳部治疗的同时,应进行全身涂药或药浴治疗,以消灭其他部位的螨虫。体表应用除虫菊酯喷剂、粉剂或药浴液,每周2次,连用4周;或使用福来恩喷剂喷剂体表用药,间隔2周。
(2)全身治疗:伊维菌素0.3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每7天一次,连续3~4周;或伊维菌素0.3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每10~14天一次,连续2~3次。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本病由于在临床症状上与其他能够引起外耳炎症的疾病症状相似,都能够引起耳部皮肤的丘疹、结节性皮炎、分泌物增加,甚至是化脓性炎症、耳部瘙痒等症状,极易发生误诊。
如果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单纯性的耳部炎症被误诊断为耳螨病,单纯进行抗螨虫病治疗,会导致治愈效果不理想或加重病情;如果单纯的耳螨病被误诊为外耳炎症,单纯进行抗菌治疗,患病犬猫也不能顺利康复。一旦出现用药后病情未见好转,就应该考虑是否是发生了误诊。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2007年5月,某医院接诊了一只1岁京巴母犬,发病已1个多月,耳部瘙痒,出现严重的糜烂性皮炎。经临床症状分析,初步诊断为外耳炎症,应用0.4%的聚维酮碘溶液进行耳部清洗,应用环丙沙星软膏,每天局部涂布;并且应用林可霉素10毫克/千克体重与地塞米松0.5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用7天,不见好转。之后,又采取耳廓皮肤刮取物进行显微镜镜检,结果发现有耳螨寄生,确诊为犬耳螨继发耳部炎症。在以上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应用伊维菌素0.3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每10~14天一次,连续3次,结果耳部炎症逐渐消失,患部痂皮脱落,新生上皮。之后,又继续应用伊维菌素0.3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一次,病情痊愈。
【分析】该犬是由于耳部有耳螨寄生,导致动物耳部瘙痒,动物抓挠耳部,导致耳部损伤而致化脓菌感染。由于化脓菌的感染,使外耳呈现典型的外耳化脓性炎症的临床症状,极易发生误诊。建议对于此类病例,为确切诊断,最好进行实验室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