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二节 猪寄生虫病流行病学研究
    来源:辈宠网

一、研究内容

流行病学研究内容包括感染来源、感染途径、发病季节及寄生虫生活史特点等。

二、研究方法

针对确定的优势虫种、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具体采用查阅已有的文献资料和现场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经过综合分析,最后确定优势虫种的主要感染来源、感染途径,发病季节及生活史特点等,为制定综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结果

(一)概述

本次调查发现我省规模化猪场猪感染寄生虫16种,优势虫种为猪疥螨,猪蛔虫,猪毛首线虫,有齿食道口线虫。发现我省散养猪感染寄生虫29种,优势虫种为猪蛔虫,长刺后圆线虫,蛭形巨吻棘头虫,猪疥螨,细颈囊尾蚴,猪毛首线虫,有齿食道口线虫,结肠小袋虫。从感染的寄生虫种类、感染率、感染强度三项指标上看,散养猪都要明显高于规模化猪场猪,这主要是由于饲养方式的不同,使一些需要中间宿主参加发育的寄生虫在规模化饲养的条件下不能发生感染,如长刺后圆线虫,蛭形巨吻棘头虫,而在规模化饲养高密度、高湿度等条件下,又使得一些寄生虫病感染加重,如猪疥螨病等。另外一方面原因是规模化猪场饲养者对防控寄生虫病的重视程度要明显高于散养猪饲养者,因此才出现了规模化猪场猪和散养猪在寄生虫病发病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和优势虫种的明显变化。

(二)关于猪蛔虫病

1.猪蛔虫的发育特点

猪蛔虫为土源性寄生虫,生活史属直接发育型,不需中间宿主参加。

成虫寄生于猪的小肠内,雌雄虫交配后,成虫在小肠产卵,刚产出的虫卵尚属单细胞期。随宿主粪便排至外界的虫卵,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充足氧气环境中开始发育,如在28~30℃时,经10天左右即可在卵壳内发育形成第1期幼虫。再经不定期一段时间的生长和一次蜕化,变为第二期幼虫,幼虫仍在卵壳内,这时还没有感染能力,需在外界经过3~5周的成熟过程,才能达到感染性虫卵阶段。感染性虫卵被猪吞食后,在小肠内孵化,在孵化后的两小时内,大多数幼虫即钻入肠壁并陆续进入血管,随血流通过门脉到达肝脏。少数幼虫随肠道淋巴液进入乳糜管,到达肠系膜淋巴结。此后它们或者钻出淋巴结,由腹腔进入肝脏;或者由腹腔再入门静脉进入肝脏;或者由胸导管经前腔静脉、右心,不经肝而进入肺部。一般在感染后9~10h,最多1~2天内,幼虫可出现于肝脏。大约在感染后4~5天,幼虫在肝脏进行第二次蜕化。肝脏内的第三期幼虫又随血流经肝静脉、后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到肺部毛细血管,并穿破毛细血管进入肺泡。一般在感染后6~8天,在肺泡内即可发现少数第三期幼虫,在感染后第9天为最多,直至第12天还有幼虫进入肺泡。凡不能到达肺脏而误入其他组织器官的幼虫,都不能继续发育。幼虫在肺内经5~6天,约为感染后12~14天,进行第三次蜕化。幼虫在肺内生长迅速,可比初进入时增大5~10倍,已能用肉眼看到。第四期幼虫离开肺泡,进入细支气管和支气管,大约在感染后12~14天到达的最多。在感染后14~21天之间,再上行到气管,随黏液一起到达口腔,再次被咽下,经食道、胃返回小肠。进入小肠后的幼虫成长甚速,大约在感染后21~29天进入第四次,即最后一次蜕化。其后幼虫逐渐长大变为成虫(雄虫和雌虫)。自感染性虫卵被猪吞食,到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约需2.0~2.5个月。猪蛔虫生活在猪的小肠内,它们并不固着于黏膜上,而是做与肠蠕动波呈反方向的弓状弯曲运作,并以其两端抵于肠壁上,以黏膜表层物质和肠内溶物为食物。猪蛔虫在宿主体内寄生7~10个月后,即随粪便排出。如果宿主不再感染,大约在第12~15个月,可将蛔虫排尽。

2.猪蛔虫的感染途径

猪吞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是主要感染途径;另外,散养猪在外界土壤中拱土时吞食了土壤中的感染性虫卵而感染;母猪乳房易被虫卵污染,仔猪吃奶时也容易感染。

3.猪蛔虫雌虫的繁殖力强

蛔虫有很强大的繁殖力,每条雌虫每天平均可产卵10~20万个。每条雌虫一生可产卵3000万个,因此,地面受虫卵污染十分严重。

4.猪蛔虫虫卵的抵抗力强

虫卵对各种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很强,在一般消毒药内均可正常发育。只有10%克辽林,5%~10%石炭酸、2%~5%热(60℃)碱液及新鲜石灰乳等才能杀死虫卵。

干燥和高温(40℃以上)或夏季日光直射能使虫卵迅速死亡。冬季未发育的虫卵,绝大部分能够存活越冬。猪蛔虫卵对不良环境强大的抵抗力,与猪蛔虫卵具有的卵壳膜有直接关系。它有四层膜结构,对各种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很强,卵膜保护胚胎不受外界各种化学物质的侵蚀,保持内部湿度和阻止紫外线透过,加之虫卵的全部发育过程都是在卵壳内进行,使胚胎和幼虫得到了保护。虫卵的发育除要求一定的湿度外,以温度影响较大。28~30℃时,经5分钟杀死虫卵;如在-20℃~- 27℃时,感染性卵可存活3周。虫卵对各种化学药物也有较强的抵抗力,常用消毒药的浓度不能杀死虫卵。卵在疏松湿润的耕地或园土中一般可以生存2~3年之久;在夏季阳光直射下,至数日内死亡。

虫卵的发育除要求一定的湿度外,以温度影响较大。28~30℃时,只需10天左右即可发育成为第1期幼虫。高于40℃或低于-2℃时虫卵停止发育;55℃时,15分钟死亡; 在低温环境中,如在20℃~27℃,感染性虫卵须经3周才全部死亡。氧为虫卵发育的必要条件,缺氧时虫卵不能发育,但可存活,所以虫卵可在污水中(缺氧环境下)存活相当长的时间。

因此,由于猪蛔虫产卵多,虫卵又具有对外界环境强大的抵抗力,所以,凡有蛔虫猪的猪舍、动物场及其放牧地区,自然有大量的感染性虫卵汇集,构成猪蛔虫病感染和流行的疫源地。蚯蚓可为本虫的贮藏宿主。

5.猪蛔虫病感染的年龄特点

由于蛔虫病在各个季节都能感染,以致10~12月份猪体内蛔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往往都是最高的,而夏初感染率降低。猪蛔虫病主要发生于幼龄猪,3~5个月龄仔猪体内终年有蛔虫寄生,到6~7月龄,开始有排虫现象。轻中度感染猪的带虫现象,可维持1.5~2.0年。成年母猪也可能有1%~10%带虫者。目前规模化猪场饲养的商品猪的饲养期一般在5个月左右,所以均属于易感染猪群,而成年公母猪虽然发病较少,但多为带虫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6.猪蛔虫病的流行与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关系密切

猪蛔虫病的流行与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有密切的关系。在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恶劣和猪只过于拥挤的猪场,在营养缺乏,特别是缺少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情况下,3~5个月龄的仔猪最容易大批地感染蛔虫,症状也较严重,并且常常发生死亡。

(三)关于猪疥螨病

1.猪疥螨的发育特点

疥螨的一生都寄生在动物体上,并能世代相继生活在同一宿主体上。包括卵、幼虫、若虫、成虫四个阶段,其中雄螨为一个若虫期,雌螨为二个若虫期。疥螨的口器为咀嚼式,在宿主表皮挖凿隧道,以角质层组织和渗出的淋巴液为食,在隧道内进行发育和繁殖。雌螨在隧道内产卵,每二三日产卵一次,一生可产40~50个卵。卵呈椭圆形、黄白色、长约150μm,初产卵未完全发育,后期卵透过卵壳可看到发育的幼螨。卵经3~8日孵出幼螨。幼螨三对肢,很活跃,离隧道爬到皮肤表面,然后钻入皮内造成小穴,在其中蜕皮变为若螨。若螨似成螨,有四对肢,但体型较小,生殖器尚未显现。若螨大小两型:小型的是雄螨的若虫,只有一期,约经3天蜕化为雄螨;大型的是雌螨的若虫,分为二期。雄螨化出后在宿主表皮上与新化出的雌螨进行交配,交配后的雄螨不久即死亡,受精后的雌螨非常活跃,在宿主表皮找到适当部位以螯肢和前足跗节末端的爪挖掘虫道,约经2~3天后开始产卵,产完卵后死亡,寿命约4~5周,疥螨整个发育过程为8~22天,平均15天。在适宜条件下,3个月能繁殖6个世代以上。条件不利时停止繁殖,但长期不死,常为疾病复发的原因。

2.猪疥螨的感染途径

感染来源是患病动物和带虫动物,通过直接接触而感染,另外,外界环境中的疥螨可存活2~3周,所以也可通过墙壁、地面等被污染的物品而间接感染。

3.猪疥螨的繁殖速度快

疥螨雌虫产卵数量虽然较少,但发育速度很快,在适宜的条件下2~3周即可完成一个世代。

4.猪疥螨的抵抗力强

疥螨在宿主体外的生活期限,随温度、湿度和阳光照射强度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而有显著的差异。一般仅能存活3周左右,在18~20℃和空气湿度为65%时经2~3天死亡,而在7~8℃时则经15~18天才死亡。疥螨在动物体外经10~30天仍不失去侵袭特性。

5.猪疥螨感染的年龄特点

仔猪易感染此病,而且症状表现比较严重,感染初期从头部的眼周、颊部和耳根开始,以后蔓延到背部、身体两侧和后肢内侧,患部剧痒,被毛脱落,渗出液增加,粘成石灰色痂皮,皮肤呈现皱褶或龟裂螨。在幼畜体上繁殖快,随着年龄的增长,抗螨免疫性也随着增长,有的宿主在感染后几年内不出现临床症状。

6.猪疥螨病发生的季节动态

螨病主要发生于冬季和秋末春初,因为这些季节,日光照射不足,猪毛长而密,特别是在圈舍潮湿,猪体卫生状况不良,皮肤表面湿度较高的条件下,最适合螨的发育繁殖。夏季猪毛大量脱落、皮肤表面常受阳光照射、皮温增高,经常保持干燥状态,这些条件都不利于疥螨的生存和繁殖,大部分虫体死亡,这种带虫猪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到了秋季,随着条件的改变,螨又重新活跃起来,不但引起症状的复发,而且成为最危险的传染来源。

7.防治方法不当导致猪疥螨极易复发

螨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遗漏一个小小的患部,散布少许病料,都有可能造成继续蔓延。由于治疗螨病的药物,大多数对螨的虫卵没有杀灭作用。因此,对患有螨病猪的治疗须进行2~3次(每次间隔7~9天),以便杀死新孵出的幼虫。在处理病猪的同时、要注意场地、用具等彻底消毒,防止散布病原,经过治疗的病猪应安置到已经消毒的圈舍内饲养,以免再感染。螨病多发生在寒冷的季节,因此,用注射剂型的药物来治疗更为方便。如果防治方法不当,如不知道药物对疥螨虫卵没有杀灭作用,而连续用药几次,而不是间隔7~9天,结果既浪费钱,也起不到治疗作用,并导致猪疥螨更加严重的感染发病。

(四)关于长刺后圆线虫病

1.长刺后圆线虫的发育特点

雌虫在宿主支气管内产卵,卵和黏液混在一起,并随黏液转至口腔而被咽下(咳出的很少)进入消化道,再随粪便排到外界,虫卵在潮湿的土壤中能存活3个月,当被中间宿主蚯蚓吞食后,在其体内孵化(有时虫卵在外界孵出幼虫,幼虫被蚯蚓吞食)孵出的幼虫多数寄生于蚯蚓的食道壁、胃壁和大肠前段的肠壁中,仅少数进入心血管内,在此发育10~20天,而成感染性幼虫。幼虫在蚯蚓体内能活6个月,猪吞食此种蚯蚓而被感染。当蚯蚓死亡和被损伤,其体内的幼虫游离到外界环境中的土壤内还能生存2~4周。当猪吞食此种幼虫仍能感染本病。猪吞食感染性幼虫后,幼虫到肠道而侵入肠壁,然后钻入肠系膜淋巴结中发育,再沿淋巴系统进入心脏、肺脏。自感染后约24天,在肺实质、细支气管及支气管内发育成熟排出虫卵。成虫寿命约为1年。

长刺后圆线虫的发育需中间宿主——蚯蚓参加,由于外界环境中有大量蚯蚓,而规模化猪场猪舍内水泥地面很少有蚯蚓,所以长刺后圆线虫病主要发生于散养猪,而规模化猪场猪不发生本病或很少发生。

2.长刺后圆线虫的感染途径

散养猪在猪舍内或在外界环境中拱土时,吞食了有感染性的幼虫而感染,规模化猪场猪有时也能吞食到爬到猪舍内的蚯蚓,所以也能感染,但感染机会很少。

3.长刺后圆线虫的繁殖力和虫卵、幼虫的抵抗力都很强

虫卵的生存时间长,第1期幼虫生活力也很强,在较干的猪舍内存活6~8个月,牧场上存活8~9个月,有灌木的牧场上存活9~13个月。秋季在牧场上产的卵,可渡过结冰的冬季,生存达5个月以上。温度60℃时30秒即死亡。

病原体对蚯蚓的感染率高,在其体内发育快,在蚯蚓体内的感染性幼虫保持感染性的时间也长。蚯蚓夏季的感染率可达71.9%,强度为208条。最高可达4000条。24~30℃时,仅8天即可发育到感染性阶段,幼虫寿命和蚯蚓一样长可存活1年以上,最长可达6年。感染性幼虫有较强的抵抗力,-5~-8℃可存活2周。多种蚯蚓均可作为中间宿主。猪一般在夏季最易感染,冬春次之,多发生6~12个月龄的猪。

(五)关于蛭形巨吻棘头虫(猪大棘头虫)

1.蛭形巨吻棘头虫的发育特点

蛭形巨吻棘头虫的发育需要中间宿主——甲虫及其幼虫参加,外界环境中甲虫数量多,而且土壤中甲虫幼虫多,而规模化猪场猪吃到甲虫机会少,吃到甲虫幼虫的机会更少,所以蛭形巨吻棘头虫病主要是散养猪多发;而且发生非常普遍,而规模化猪场猪发生较少。

猪感染棘头虫后2~3个月,即开始排出虫卵,当甲虫的幼虫吞食棘头虫卵,棘头蚴即在其肠中发育,脱出卵膜逸出,棘头蚴以其吻部的钩穿过肠壁游离于甲虫体腔中发育为棘头体,然后长齐吻突、吻钩,并缩入吻鞘内,此时体长3.5~4.4mm,宽1.5~1.6mm,扁平白色具有感染能力的包囊状棘头囊(有人称此期为棘头体),肉眼可见。

当甲虫发育为蛹或成虫时,棘头囊仍留在体内,猪吞食甲虫的幼虫、蛹、成虫均可感染棘头虫病。棘头突进入猪肠后,破囊而出,吻突固定于肠壁上,经2.5~4个月发育为成虫,虫体在猪肠内寿命为10~24个月。据报道,如果甲虫的幼虫在六月以前感染则经过3个多月即能发育为感染期棘头囊,如果在七月以后感染,则需要12~13个月才能发育为棘头囊。一个中间宿主体内可有几十个棘头囊,棘头囊在其体内可存活2~3年。

2.猪蛭形巨吻棘头虫的感染途径

散养猪吞食含有棘头囊的甲虫和拱土时吞食含有棘头囊的甲虫幼虫而感染,其中拱土时吃到土壤中甲虫幼虫是主要感染途径。规模化猪场猪晚上产仔时灯光会吸引大量甲虫到来,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3.猪蛭形巨吻棘头虫的繁殖力强

棘头虫繁殖能力极强,每天可产卵26~68万个,持续时间可达10个月。严重污染外界环境

4.猪蛭形巨吻棘头虫虫卵抗力强

虫卵对外界环境中各种不利因素的抵抗力很强,在土壤中能存活数月。棘头虫卵适宜于温暖潮湿的环境,45℃长时间不受影响;在干湿交替的土壤中(37~39℃)368天不至死亡,在5~9℃时,能生存551天,在-10~-16℃时能活140天。

5.猪蛭形巨吻棘头虫感染的年龄特点

甲虫幼虫多存在于12~15cm的泥土中,仔猪拱地能力差,故感染率低,后备猪则感染率高,即8~10月龄猪感染率较高。

6.猪蛭形巨吻棘头虫病与中间宿主的关系密切

中间宿主为鞘翅目的某些昆虫,国内已发2种天牛、11种金龟子、1种水甲为中间宿主,如大牙锯天牛(Dorysthenes paradoxus辽宁),云斑鳃金龟子(Polyphylla laticollis山东、辽宁),暗黑鳃金龟子(Holotrichia paralleta辽宁)及长须水甲(Hydophilus acuminatus辽宁)。

甲虫是本病的感染来源,猪的感染时期及感染率与甲虫出现时间和分布有直接关系,一般为春夏季感染。散养放牧猪比规模化猪场猪感染率高;甲虫喜光易集中于强光灯下,故猪场因夜间照明多,猪发生此病也多。

据试验以大量成熟的虫卵人工感染蛴螬,结果从一个蛴螬得到2852个棘头囊,但自然情况下,一个蛴螬不超过400个棘头囊。猪体的感染强度一般约30条,但也有多达70条或200条的。

(六)关于猪毛首线虫(毛尾线虫,鞭虫)

1.猪毛首线虫的发育特点

猪毛首线虫为土源性寄生虫,生活史属直接发育型。

雌虫在盲肠内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卵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发育为壳内含第1期幼虫的感染性虫卵,宿主吞食了感染性虫卵后,第1期幼虫在小肠后部孵出,钻入肠绒毛间发育;到第8天后移行到盲肠和结肠内,固着于肠黏膜上;感染后30~40天发育为成虫。成虫寿命为4~5个月。

2.猪毛首线虫的感染途径

猪吞食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而感染,规模化猪场猪和散养猪均以此途径为主要感染途径,而散养猪在拱土时,也能吞食土壤中的感染性虫卵而感染。

3.猪毛首线虫虫卵抗力强

虫卵卵壳厚,存在于粪便和土壤中,抵抗力强,感染性虫卵在土壤中可存活5年之久。

4.猪毛首线虫感染的年龄特点

猪毛首线虫病主要发生于幼龄猪,一个半月的猪即可检出虫卵;4个月的猪,虫卵数和感染率均急剧增高,以后逐渐减少;14月龄猪极少感染。但成年猪多为带虫猪,是重要的感染源。

(七)关于猪有齿食道口线虫

1.猪有齿食道口线虫的发育特点

成虫在大肠内寄生,雌虫在大肠内产卵,卵经消化道排到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经24~48h孵出幼虫;3~6天经两次蜕皮发育成为感染性幼虫。猪经口感染。幼虫在肠内蜕鞘,感染后24~48h,大部分幼虫在大肠黏膜下形成大小约1~6mm的结节;感染后6~10天,幼虫第三次蜕皮,成为第四期幼虫而返回肠腔,感染后5~7周发育为成虫。

2.猪有齿食道口线虫的感染途径

猪吞食被感染性幼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感染性幼虫也可存在于土壤中,散养猪拱土时也可感染。

3.猪有齿食道口线虫幼虫抵抗力强

感染性幼虫为披壳幼虫,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外界环境中可越冬,在22~24℃的湿润条件下可生存10个月,在,-19~-20℃可存活1个月。虫卵在60℃时可迅速死亡。虫卵和幼虫对干燥敏感。

4.猪感染有齿食道口线虫的年龄特点

大小猪只均可感染,本病在规模化猪场和散养猪群都有发生,是目前我省规模化猪场流行的主要线虫病之一。

(八)关于猪细颈囊尾蚴

1.猪细颈囊尾蚴的发育特点

泡状带绦虫寄生在犬及其他野生食肉兽小肠内,随粪便排出孕卵节片,虫卵散出污染了草地、饲料和饮水,猪等动物因吞食虫卵而感染。六钩蚴逸出钻入肠壁随血流至肝,进入肝实质,或移行至肝的表面,发育成囊尾蚴。有些虫体从肝表面落入腹腔而附着于网膜或肠系膜上,经3个月发育成具感染性的细颈囊尾蚴。当屠宰病猪时,摘除细颈囊尾蚴,丢弃在地,犬类等因吞食含有细颈囊尾蚴的脏器而感染,进入小肠后头节伸出,附着于肠壁逐渐发育为泡状带绦虫,潜隐期为51天,在犬体内泡状带绦虫可活一年左右。

2.猪细颈囊尾蚴的感染途径

猪主要是吞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规模化猪场多数都养犬,所以犬的粪便很容易污染猪的饲料和饮水。而广大农村也大量养犬,所以散养猪的饲料和饮水更容易被犬的粪便污染,另外散养猪在拱土时也容易吃到虫卵,所以散养猪细颈囊尾蚴病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要比规模化猪场猪感染的严重。

3.猪感染细颈囊尾蚴的年龄特点

大小猪只均可感染,是猪的一种常见病。

4.猪感染细颈囊尾蚴的主要原因

主要是由于感染泡状带绦虫的犬、狼等动物的粪便中排出绦虫的节片或虫卵,它们随着终宿主的活动污染了牧场、饲料和饮水而使猪等中间宿主遭受感染。蝇类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传播媒介。每逢农村宰猪,犬多守立于旁,凡人不宜食用的废弃内脏便丢弃在地,任犬吞食,这是犬易于感染泡状带绦虫的主要原因。犬的这种感染方式和这种形式的循环,在我国不少农村很常见。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