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七节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书籍: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宝典    来源:辈宠网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单独或与产毒性多杀性巴氏杆菌联合引起猪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临诊上以鼻炎、鼻梁变形、鼻甲骨萎缩 (以鼻甲骨下卷曲部最常见) 和生产性能下降为特征。现在已把这种疾病归类于两种: 一种是非进行性萎缩性鼻炎 (NPAR),这种病主要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所致; 另一种是进行性萎缩性鼻炎 (PAR),主要由产毒性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或与其他因子共同感染引起。该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病猪的生长受阻,饲料报酬降低,一度给不少国家和地区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OIE将本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把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本病最早于1830年在德国发现。现在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猪群密集饲养地区,是一种很普通的传染病。据报道,美国西北地区约半数屠宰猪具有萎缩性鼻炎病变。我国1964年浙江余姚从英国进口 “约克”种猪发现本病,20世纪70年代我国一些省、市从欧、美等国家大批引进瘦肉型种猪使SAR多渠道传入我国,一些猪场曾一度发生流行,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因此,造成SAR在我国传播,主要原因是对国外引进种猪缺乏严格检疫。

【病原学】 该病病原为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 和产毒性多杀性巴氏杆菌 (Pasteurella multocida) D型,偶尔为A型; 单独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可引起较温和的非进行性鼻甲骨萎缩,一般无明显鼻甲骨病变; 在健康猪群中,几乎所有猪都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非产毒性多杀性巴氏杆菌,并伴有程度不同的鼻甲萎缩。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后继发产毒性多杀性巴氏杆菌时,则常引发严重的萎缩性鼻炎。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为波氏菌属 (Bordetella),也译作博代氏菌属、博德特氏菌属。是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两极着染,大小0.2~0.3μm×0.5~1.0μm,有运动性,但不形成芽孢,为严格需氧菌。本菌在鲜血琼脂中能产生β-型溶血,可使马铃薯培养基变黑而菌落呈黄棕色或微带绿色。本菌有三个菌相,Ⅰ相菌毒力较强,Ⅱ、Ⅲ相菌毒力较弱。在各种普通培养基中均易生长,极易发生菌相变异 (Ⅰ相←→Ⅱ相←→Ⅲ相),并伴随抗原变异。本菌具有O、K和H抗原。O抗原耐热,为属特异性抗原。K抗原由荚膜抗原和菌毛抗原组成,不耐热。本菌的主要毒力因子是皮肤坏死毒素,不耐热,存在于胞浆内,在细胞裂解后释放出,为一种蛋白毒素。56℃30 min完全灭活,0.3%甲醛37℃处理20 h完全失去毒性但保留免疫原性,以0.1%硫柳汞贮存6个月仍保持部分毒性。另外还产生丝状血凝素和脂多糖内毒素。

本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不强,常用消毒药均可达到消毒的目的。在液体中58℃15 min可将其灭活。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但以仔猪的易感性最大。品种不同的猪,易感性也有差异,国内土种猪较少发病。1月龄以内仔猪感染常常在几周内出现鼻炎和鼻甲骨萎缩症状,1月龄以上感染时通常无临诊表现。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是猪呼吸道黏膜的常在菌,鼻腔感染几乎存在于每一个猪群,商品猪群感染范围为25%~50%; 个别猪群的血清阳性率可达90%。SPF猪群的感染性高于非SPF猪群感染。产毒性D型巴氏杆菌感染在发病猪群中也很普遍,在断奶育肥猪群具有临诊症状的猪中病菌分离率高达50%~80%,在无萎缩性鼻炎猪群中则很少被分离到。有时多杀性巴氏杆菌也可以感染人而造成与猪的病变相似的疾病。

2.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其他动物如犬、猫、家畜、禽、兔、鼠、狐及人均可带菌,甚至引起鼻炎、支气管肺炎等,因此也可成为传染源。本菌在鼻腔里繁殖,能连续定居5个月以上,有时可达一年。猫、犬和后备猪的扁桃体中普遍存在巴氏杆菌。

3.传播方式 该病通常是通过飞沫水平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气溶胶传染。感染或发病的母猪,经呼吸道感染仔猪,常使出生后仔猪发生早期感染,不同月龄猪再通过水平传播扩大到全群。

4.流行形式及因素 SAR在猪群内传播比较缓慢,多为散发或地方流行性。各种应激因素可使发病率增加。猪舍空气中氨气、尘埃和微生物浓度在本病发生和严重程度上起重要作用,过度拥挤、通风不良和卫生条件差等促进本病的扩散和蔓延。感染通常是因为购入感染猪。猪断奶后混群时的扩散机会增高,可造成70%~80%断奶猪被感染,通过减少饲养密度可使感染率降低。

【临诊症状】 临诊症状依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异。早期病例的表现是3~9周龄仔猪出现喷嚏,少数病猪出现浆液性、黏脓性鼻卡他以及一过性的单侧或两侧鼻出血。喷嚏频率可作为衡量发病严重程度的指标。随着病程的发展,严重病例出现呼吸困难、发绀; 由于受到局部炎症的刺激,鼻孔周围瘙痒,病猪不断摩擦鼻端; 由于鼻炎导致鼻泪管阻塞,鼻和眼分泌物从眼角流出,从而在眼内角下面皮肤上形成半月状、因尘土黏结而呈灰黑色的斑块,俗称泪斑。病情再进一步发展,病猪在打喷嚏时会喷出黏稠分泌物; 出现面部变形,鼻骨和上颌骨缩短,嘴巴向上弯曲,下切齿突出。最后,脸部变形扭曲,严重凹陷和多余皮肤形成皱纹,或者两眼间距变小,整个头部轮廓发生改变呈“哈巴狗面”; 如果是鼻甲骨单侧性萎缩则上颌扭向一侧(见彩图63)。若鼻炎蔓延到筛板,则可使大脑感染而发生脑炎症状。有时病原体可侵入肺部而引起肺炎。这些变化最常见于8~10周龄的仔猪,偶尔也可发生于年龄更小的仔猪。发病仔猪体温一般正常,生长发育受阻,饲料报酬降低,甚至形成僵猪。

【病理变化】 病变限于鼻腔和邻接组织,最有特征的变化是鼻腔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软化和萎缩,主要是鼻甲骨萎缩,特别是鼻甲骨的下卷曲最为常见。严重病例,鼻甲骨完全消失,鼻中隔弯曲或消失,鼻腔变成为一个鼻道。鼻黏膜常附有黏脓性或干酪样渗出物。窦黏膜充血,有时窦内充满黏脓性分泌物。

【诊断】 对于典型的病例,可根据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做出诊断,但在该病的早期,典型症状尚未出现之前需要依靠实验室方法确诊。

病料样品采集: 细菌分离与鉴定可采取鼻拭子或锯开鼻骨采取鼻甲骨卷曲的黏液,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采集时首先用70%乙醇溶液清洁消毒鼻盘和鼻孔周围,将灭菌拭子插入鼻腔到鼻孔与内眼角交界处,在鼻腔周壁轻轻转动几周后取出,立即将拭子头部剪下并置于含有5%胎牛血清、pH 7.3的PBS液中送检。血清学检查采集病畜血清。

细菌分离与鉴定: 病料样品可接种于葡萄糖血清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和5%马血清琼脂培养基。前者主要用于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分离,经37℃培养48 h后,该菌呈烟灰色、中等大小的透明菌落,进一步取可疑菌落进行纯培养、染色、凝集试验、ELISA和生化鉴定; 后者主要用于产毒性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

在分离产毒性多杀性巴氏杆菌时,为防止共生菌群的过量生长,常用含抗生素的选择性培养基以提高成功率,如加有新霉素、杆菌肽的5%血琼脂,或先将病料接种小鼠,发病后从脏器中进行分离。分离的可疑菌株使用产毒性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荚膜血清 (A型和D型) 通过间接血凝试验等方法确定菌株的型别。

血清学检测: 用凝集试验 (如平板和试管凝集试验) 可检测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感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也是评价免疫猪抗体水平的重要手段。判定标准暂定为凝集价1:80以上为阳性,1:40为可疑,1:20以下为阴性。猪感染2~4周,血清中即出现凝集抗体,至少维持4个月,但一般感染仔猪,须在12周龄后才可检出此抗体。

X射线诊断: 应用放射摄影诊断技术,根据猪鼻X射线影像发生的异常改变来做出诊断。【防控措施】 根据本病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点,要有效地控制该病的流行及其给生产带来的损失,必须有一套综合性的兽医卫生措施,并在生产中严格执行。

(1) 规模化猪场在引进种猪时,应进行严格的检疫,防止带菌猪引入猪场,引进后至少观察3周,并放入易感仔猪,经一段时间病原学检测阴性者方可混群。

(2) 根据经济评价的结果,在有本病严重流行的猪场,建议采用淘汰病猪、更新猪群的控制措施,并经严格消毒后,重新引进健康种猪群。而在流行范围较小、发病率不高的猪场应及时将感染、发病仔猪及其母猪淘汰出来,防止该病在猪群中扩散和蔓延。

(3) 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和隔离饲养的生产制度,加强4周龄内仔猪的饲养管理,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适当通风,并采取隔离饲养,以防止不同年龄猪只的接触。

(4)适时进行疫苗免疫接种,降低猪群的发病率。目前预防该病的疫苗有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Ⅰ相菌油佐剂灭活菌苗 (单苗)、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Ⅰ相菌株G10和产毒素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株Q13-1制备的油佐剂二联灭活菌苗 (二联苗)。应用单苗时,为提高仔猪的母源抗体水平,母猪可于产前2个月和1个月分别接种1次; 无母源抗体的仔猪可分别在1周龄和3~4周龄分别接种1次。应用二联苗时,要求妊娠母猪在产前1个月接种; 有母源抗体仔猪分别在4周龄和8周龄时各注射1次; 无母源抗体仔猪分别在1周龄、4周龄和8周龄时各注射1次。

(5) 抗生素治疗可明显降低感染猪发病的严重性和副作用。通过抗生素群体治疗能够减少繁殖猪群、断奶前后猪群的发病或病原携带状态。预防性投药一般于产前2周开始,并在整个哺乳期定期进行(如从2日龄开始每周注射1次长效土霉素,连用3次; 或每隔1周肌肉注射1次增效磺胺,用量为每千克体重磺胺嘧啶12.5mg,加甲氧苄氨嘧啶2.5mg,连用3次),结合哺乳仔猪的鼻腔内用药 (2.5%硫酸卡那霉素喷雾,滴注0.1%高锰酸钾液、2%硼酸液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防或治疗的目的。常用的药物包括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金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和各种磺胺类药物,但在应用前最好先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