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马针灸穴位
书籍:新编中兽医学    来源:辈宠网

1.大风门 头顶部,主穴在门鬃下缘正中、顶骨外矢状嵴分叉处。二副穴在主穴斜下方约3厘米处,与主穴呈正三角形。毫针自下而上沿皮下刺入3厘米,火针刺入2厘米;或艾灸、火烙至皮肤成焦黄色。主治破伤风、脑黄、脾虚湿邪、心热风邪。

2.通天 额部正中、两眶上窝(眼窝)正中连线的中点处,1穴。艾灸或火烙,或用火针刺穿穴位,再以消毒液冲洗,治疗脑颡(额窦炎)。主治眩晕、额窦蓄脓症、脑黄等。

3.龙会 两外眼角连线的中点处,1穴。艾灸或烧烙。主治脑部疾病、心热风邪、眩晕、颈风湿。

4.通堂 两内眼角连线的中点上,1穴。针法及主治同龙会穴。

5.脑俞 耳根内侧前缘、额骨眶上突(眉棱骨)上方、头顶骨两侧的凹窝中,即下颌关节后上方、紧接耳根的前内侧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圆利针或火针直刺3厘米,毫针直刺4.5厘米。主治脑黄、癫痫、破伤风。

6.上关 下颌关节(髁状突)后上方、距耳根3.5厘米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圆利针或火针斜向内下方刺入3厘米,毫针刺入4.5厘米。主治歪嘴风、破伤风、眩晕、下颌脱臼等。

7.下关 颌关节(颧弓)或髁状突的下方,在外眼角后上方约7.5厘米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圆利针或火针斜向内上方刺入2厘米,毫针刺入2~3厘米。主治歪嘴风、破伤风。

8.垂睛 颞窝中,下颌骨冠状突前缘,额骨眶上突上缘约3厘米的陷窝中,左右侧各1穴。小宽针斜后下方刺入2厘米,毫针刺入3~6厘米。主治肝热传眼、肝经风热、睛生翳膜。

9.睛明 下眼睑上,两眼角内、中1/3交界处,泪骨上缘,内眼角外侧的皮肤褶上,左右眼各1穴。左手拇指上压眼球,以毫针沿泪骨上缘斜向内下方刺入3~8厘米,穿通眼轮匝肌,刺入眼球与泪骨之间;或翻开下眼睑以三棱针点刺黏膜出血。主治肝热传眼、睛生翳膜、肝经风热等。

10.球后 又名盲俞。下眼睑上,睛明穴后方,接近外眼角的皮肤褶上,左右侧各1穴。上压眼球,毫针沿颧骨上缘向内下方刺入6~7.5厘米。主治肝热传眼、睛生翳膜、视神经萎缩。

11.睛俞 上眼睑正中,眶上突下缘的凹陷中,左右眼各1穴。下压眼球,毫针向内后上方刺入3~6厘米;或翻开上眼睑用三棱针点刺黏膜出血;或水针注射。主治同睛明穴。

12.转脑 上眼睑上,外眼角上方的额骨眶上突下缘处,左右眼各1穴。圆利针沿眶上突下缘刺入3~6厘米。主治癫痫、脑黄、心热风邪、偏风。

13.骨眼 内眼角第三眼睑(瞬膜)外缘,左右眼各1穴。钩针、小宽针或圆利针刺破骨眼或割去边缘一小角。主治骨眼症、角膜炎及结膜炎、脑充血等。

14.开天 在眼球上,角膜的背侧缘,黑白睛交界处,左右眼各1穴。巧治,将头部妥善保定,用左手拇指、食指撑开上下眼睑,固定好眼球,以冷水冲眼,待虫体游至眼前房时,对准虫体头部以三弯针轻手急刺0.15~0.2厘米,虫体随眼房水流出。还可用5%可卡因或3%普鲁卡因滴眼,使眼球不动,再行针刺,或以注射器吸取虫体,或注入3%的精制敌百虫杀死虫体,让其自行吸收。主治浑睛虫病。

15.三江 内眼角下方约3厘米处的眼角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使马低头,以左手拇指压迫穴位下血管,使其怒张,用三棱针或小宽针由下而上沿血管方向刺入1厘米,使出血。主治冷痛、肚胀、消化不良、流感、肝热传眼、月盲。

16.大脉 内眼角下方约4.5厘米或三江穴下方1.5厘米处的眼角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针法及主治同三江穴。

17.太阳 颧弓下方约2厘米,距外眼角后上方约3厘米处的面横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使患畜低头,妥善保定,压迫血管后方,待其怒张后以小宽针或三棱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放血100~200 ml;亦可避开血管以毫针刺入4.5厘米。主治肝热传眼、肝经风热、睛生翳膜、月盲、中暑、脑黄、眩晕、癫痫等。

18.眼脉 颧弓下方约2厘米,距外眼角后上方约4.5厘米(太阳穴后方1.5厘米)处的面横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针法及主治同太阳穴。

19.大眼角 大眼角内,第三眼睑(瞬膜)基部的凹陷中,左右眼各1穴。妥善保定头部,以毫针顺内眼角瞬膜边缘向内后方往下刺入4.5厘米。主治暴发火眼、肝风、冷痛。

20.血堂 鼻梁两侧,距鼻颌切迹前下方约3厘米,鼻孔上缘约6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三棱针或小宽针迅速穿透鼻中隔,放血100~200毫升,也可不穿透,从两侧进针。此穴出血较多,定位切不可偏上,操作应慎重。主治肺热、感冒、鼻肿痛、鼻炎、中暑等。

21.鼻俞 鼻侧壁,鼻颌切迹前下方6厘米(血堂穴下方3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针法及主治同血堂穴。临床上病重者针血堂,病轻者针鼻俞。

22.鼻前 又名降温。上唇外面,两鼻孔下缘连线上,鼻内翼旁开1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小宽针或毫针直刺1~3厘米,毫针捻针后可适当留针。主治发热、感冒、中暑、过劳。

23.分水 上唇外面旋毛正中处,1穴。紧握上唇,小宽针或三棱针直刺2厘米,出血;毫针直刺3厘米。主治冷痛、黑汗风、歪嘴风、鼻出血、中暑等。

24.承浆 下唇外面正中,距下唇边缘约3厘米处的凹陷中,1穴。小宽针或圆利针向上刺入1厘米。主治歪嘴风、中风、唇龈肿痛、舌疮等。

25.唇臼 下唇承承浆穴后方约3厘米处的大凹陷中,1穴。毫针、火针或小宽针由后向前刺入2~3厘米。主治下唇下垂、紧口风。

26.姜芽 鼻孔外侧缘下方,鼻外翼的鼻翼软骨(姜芽骨)顶端处,左右侧各1穴。巧治,切开皮肤后,将鼻翼软骨割去一小角;现时多以大宽针刺入并挑破软骨端。主治冷痛及其他腹痛。

27.气海 马在鼻孔上缘内侧,驴在鼻孔上缘外侧,左右侧各1穴。巧治,以刀割开约4.5厘米的切口,驴直马弯。主治鼻孔狭窄、呼吸困难。

28.松骨 鼻侧部、鼻颌切迹与眶下孔之间,左右侧各1穴。中宽针散刺或烧烙。主治翻胃吐草、鼻骨肿胀。

29.鼻管 鼻腔内,距鼻孔外缘约3厘米,鼻前庭皮肤与黏膜交界处的鼻泪管出口处,左右侧各1穴。巧治,左手拨开鼻孔,右手拿细胶管插入鼻管内,将胡黄连水注入,则水由大眼角流出。主治睛上翳膜。

30.外唇阴 上唇外面,两鼻孔下缘连线的中点,1穴。中宽针直刺1.5厘米,使出血。主治唇肿、脾虚湿邪、胃寒少食、食道痉挛、消化不良、口腔炎、咽喉疾患。

31.抽筋 鼻端部,两鼻孔内下角连线之中点(外唇阴穴)上方3厘米处,1穴。巧治,妥善保定头部,提起上唇,可见两鼻孔之间显露出来的上唇提肌腱,顺穴位切开皮肤1~2厘米,拉出上唇提肌腱,反复牵引数次,并顺势将头向下按压。亦有在牵引以后,将其切断。主治肺把低头难、颈风湿。

32.内唇阴 又名唇内。上唇内面,正中向两侧旁开约3厘米,上唇与齿龈之间的唇系带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左手将上唇外翻,右手持三棱针对准血管直刺1厘米出血;或点刺局部肿胀处。主治同外唇阴穴。

33.锁口 口轮匝肌后缘,口角后上方2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毫针顺口角向后上方透刺开关穴;火针刺入3厘米或烧烙3厘米长。主治破伤风、歪嘴风、颊肿齿痛。

34.开关 颊部,口角后上方约15厘米处,即第四臼齿的外侧面,咬肌前缘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圆利针或火针向后上方刺入2~3厘米;毫针刺入9厘米;亦可向前下方透刺锁口穴;或施灸烙。主治破伤风、牙关紧闭、歪嘴风、颊肿、颈肌强直等。

35.抱腮 腮旁中部,咬肌前缘上下臼齿间(开关穴)的后方约6厘米处的凹陷中,即咬肌部,口角延长线与内眼角至下颌角连线的交点处,左右侧各1穴。毫针向前下方刺入3~4.5厘米或透刺开关穴;火针向后上方刺入3厘米。主治腮骨胀、歪嘴风、牙关紧闭、面部浮肿。

36.槽结 颌下间隙(食槽)内的颌下淋巴结,肿胀处是穴。巧治,局部剪毛消毒后,切开皮肤,以中宽针刺入肿胀疙瘩1厘米排脓;或剥离摘除。注意勿伤附近血管。主治槽结、喉骨胀。

37.玉堂 口内上腭第三腭褶正中向两侧旁开1.5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拉出舌,拇指顶住上腭,三棱针或小宽针向前上方斜刺1厘米,使出血,然后用盐擦之。主治胃热、舌疮、硬腭肿胀充血、消化不良、中暑等。

38.颡门 口腔内,硬腭内后上方的软腭肿胀处。将病畜站立保定,头部吊起,打开口腔,以压舌板压下舌体。用三棱针对准软腭肿胀处点刺3~4针,使出血。主治喉肿。

39.通关 舌体腹侧面,舌系带两侧黏膜下的舌下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将舌体拉出口外,向上翻转,紧握舌体,三棱针或小宽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使出血,并用冷水冲洗。主治木舌、舌疮、口炎、胃热、消化不良、感冒、中暑等。

40.耳尖 耳背侧尖端,耳大静脉的内支、中支、外支会合处的血管上,左右耳各1穴。紧握耳根显露血管,小宽针或三棱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使出血。主治冷痛、感冒、中暑、热性病、中毒。

41.耳门 又名耳钉。在耳廓基部(耳根)前下方盾状软骨下缘的凹陷处,左右耳各1穴。以拇指抵于耳根前下方凹陷处,食指抵于耳内侧前耳褶和耳前缘的会合处上方约1厘米处的凹陷点(约有高粱粒大),然后以另一手持针,从拇指前缘刺入穿透耳内、外侧皮肤,并且必须从食指摸到的凹陷点穿出。主治结症、肚胀、腹痛。

42.天门 在枕部,两耳根连线之中点,枕骨嵴与寰椎背结节之间的凹陷处,1穴。一手指按于枕部后方,另一手握住笼头,使马头上下运动,指下可感到一活动的凹陷,圆利针或火针向后下方刺入3厘米,毫针刺入3~6厘米;或施艾灸火烙。主治脑黄、癫痫、黑汗风、破伤风、感冒。

43.风池 天门穴旁,枕骨侧后缘,寰椎翼前缘直上方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毫针直刺3~4.5厘米。主治感冒、眩晕、颈风湿。

44.挺耳 在耳根内侧正中,距鬣下缘约1.5厘米的凹陷中,即顶部耳根内侧,枕嵴前缘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由前向后下方刺入3厘米。主治单耳麻木;衰竭、精神沉郁时,针此穴有兴奋作用。

45.风门 耳根后3厘米,寰椎翼(伏兔骨)前缘,距鬣毛下缘6厘米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毫针斜向下方刺入6厘米;火针刺入2~2.5厘米;或施灸烙。主治感冒、破伤风、风邪症。

46.伏兔 耳后约6厘米,距鬣毛下缘4.5厘米,寰椎翼后缘椎间孔和翼孔之间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针法及主治同风门穴。

47.九委 颈部两侧各9穴:从前至后依次称为上上委、上中委、上下委、中上委、中中委、中下委、下上委、下中委、下下委。几委第一穴称上上委,位于伏兔穴后方约3厘米,距鬣毛下缘3.5厘米处;最后一穴称下下委,在肩胛骨前角(膊尖穴)前方约4.5厘米,距鬣毛下缘约5厘米处。在此两穴之间分8等份,为其余7穴,排列于颈背侧部,菱形肌下缘的肌沟中,相距约6厘米,与鬃线距离两端几穴较近,中间穴较远,呈弧线状分布在颈部两侧。毫针直刺4.5~6厘米,火针刺入2.5~3厘米。主治颈部风湿、颈项强直、破伤风。单独使用可治颈部风湿;作针麻时,也可以作颈部手术。

48.迷交感 在颈部上、中1/3交界处,颈静脉沟上缘,左右侧各1穴(以右侧为宜)。毫针斜刺3~4.5厘米;或水针,取6厘米以上的注射针头,一手按压穴位颈静脉、气管轮,另一手进针,向对侧稍下方斜刺4.5~6厘米,针尖抵达气管轮后,再稍退针向上刺入少许,然后连接注射器,回抽针管无血液时,缓缓注入药液。注射时应无明显阻力、患畜安静为好。主治腹泻、少食。

49.颈脉 又名鹘脉。颊下6厘米,颈静脉沟上、中1/3交界处的颈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高拴马头,在颈基部栓一细绳,打一活结,使颈静脉怒张,用装有大宽针的针锤对准穴位,急刺入1~2厘米,使出血(放血量根据马体大小、营养状况及病情而定,一般在500~1 000毫升之间),放血后松开绳扣,血即可止住。针刺时,针刃应与血管长轴平行,以免割断血管。主治热性病、肺黄、肺充血、脑黄、中暑、中毒、五攒痛(蹄叶炎)、舌疮、遍身黄(荨麻疹)等。

50.喉门 喉头后下方约3厘米处的颌内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让患畜高抬头,栓一颈绳,使血管怒张,中宽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使出血;或避开血管用火针刺患部数针。主治颡黄、喉骨胀。

51.喉俞 颈部第三气管轮的腹侧正中,1穴。巧治,穴位剪毛消毒后,先将皮肤切成月牙形创口,再切开第三气管轮腹侧,插入一个竹制或铜制的导气管(管长6~7厘米,内径1厘米),以线绳系于颈部,避免脱落。待喉头肿胀消退,呼吸畅通后,拔出导气管,消毒缝合即可。主治窒息危症。

52.穿黄 胸前正中下缘向两侧旁开1.5厘米处的皮肤褶上,左右侧各1穴。拉起皮肤,用穿黄针将两穴穿通,中间穿一马尾绳,拴系适当的重物,引流黄水;或局部乱刺。必须严密消毒。主治胸黄(胸前水肿)。

53.心俞 在胸前部、胸骨柄两侧的皮肤上。小宽针在患部散刺1厘米深,出血,并用食盐擦于患部。主治胸黄。

54.大椎 肩胛前缘的颈背侧,向前数第一个骨间隙,即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的凹陷中,1穴。当家畜作颈部上下运动时,颈椎可随颈部运动而活动,胸椎则不活动,从而可定位此穴。毫针或圆利针稍向前下方刺入6~9厘米。主治感冒、咳嗽、肩背风湿、癫痫、破伤风。

55. 鬐前 第一、第二胸椎棘突顶端之间凹陷处,即鬐甲穴前方第二个凹陷中,1穴。毫针、火针或圆利针向前方刺入6~9厘米。主治咳嗽、气喘、肚痛。

56. 鬐甲 鬐甲最高点前方(肩胛软骨正上方),即第三、第四胸椎棘突顶端之间的凹陷中,1穴。毫针顺棘间方向刺入6~9厘米;火针刺入3~4厘米;当鬐甲部肿胀时,可用小宽针散刺。主治感冒咳嗽、气喘、肚痛、腰背风湿。

57.三川 第五、第六胸椎棘突顶端之间,即鬐甲穴后方第二个凹陷中,1穴。毫针或圆利针刺入3~6厘米;火针刺入2~3厘米。主治气喘、咳嗽、感冒、鞍伤以及局部肿痛。

58.鞍花 背部正中,第八、第九胸椎棘突顶端之间肿胀处,1穴。圆利针刺入4厘米;小宽针在患部密刺或散刺1厘米深。主治背黄肿、鞍伤。

59.断血 背腰部,在第十七胸椎与第十八胸椎、第十八胸椎与第一腰椎、第一腰椎与第二腰椎棘突顶端之间的凹陷中,共3穴。毫针、圆利针或火针直刺2.5~3厘米。主治各种出血。

60.命门 腰部背正中线上,第二、第三腰椎棘突顶端之间的凹陷处,1穴。毫针、圆利针或火针直刺3厘米。主治闪伤腰胯、寒伤腰胯、腰胯风湿、尿闭、破伤风及其他风症。

61.阳关 腰部背正中线上,第四、第五腰椎棘突顶端之间的凹陷处,1穴。毫针、圆利或火针直刺3厘米。主治闪伤腰胯、腰胯风湿、破伤风。

62.厥阴俞 在倒数第十一肋间、距背正中线12厘米、髂肋肌外缘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圆利针或火针垂直皮肤刺入2~3厘米,毫针斜向上脊椎方向刺入或斜向下刺入3~4.5厘米,亦可上下透刺。主治冷痛、多汗、中暑、过劳等。

63.督俞 倒数第十肋间,距背正中线约12厘米,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针法同厥阴俞穴。主治过劳症、伤水起卧。

64.肺之俞 倒数第九肋间,距脊正中线约12厘米,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针法同厥阴俞穴。主治肺热、咳嗽、劳伤气喘、肺把胸膊痛、腰背强直。

65.肺俞 肺之俞穴下方,倒数第九肋间,距背正中线约36厘米处的凹陷中,即由肩端到臀端连线与第九肋间相交处,左右侧各1穴。毫针、圆利针或小宽针向内下方刺入3~4厘米。主治肺热、咳嗽、劳伤气喘、肺把胸膊痛。

66.膈俞 倒数第八肋间,距背正中线约12厘米,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针法同厥阴俞穴。主治胸膈痛、跳肷(膈肌痉挛)、气喘。

67.胆俞 倒数第七肋间,距背正中线约12厘米,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针法同厥阴俞穴。主治黄疸、脾胃虚弱、消化道疾病、胸膈痛等。

68.胃俞 倒数第六肋间,距背正中线约12厘米,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肌沟中,在右侧各1穴。针法同厥阴俞穴。主治少食、消化不良、大肚结、胃热、胃寒、肠黄等。

69.肝之俞 倒数第五肋间,距背正中线约12厘米,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针法同厥阴俞穴。主治黄疸、眼睛红肿、脾胃虚弱、少食等。

70.肝俞 倒数第五肋间,距背正中线约36厘米的凹陷中,即由肩端到臀端的连线与第十三肋间相交处,左右侧各1穴。针法同厥阴俞穴。主治黄疸、眼睛红肿、消化道疾病。

71.三焦俞 倒数第四肋间,距背正中线约12厘米,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针法同厥阴俞穴。主治脾胃不和、水草迟细、消化不良、肠黄、过劳等。

72.脾俞 倒数第三肋间,距背正中线约12厘米,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针法同厥阴俞穴。主治胃冷吐涎、肚胀、结症、泄泻、冷痛、消化不良、脾寒翻胃吐草。

73.气海俞 倒数第二肋间,距背正中线约12厘米,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针法同厥阴俞穴。主治大肚结、气胀、过食疝、胃肠卡他。

74.大肠俞 倒数第一肋间,距背正中线约12厘米,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针法同厥阴俞穴。主治冷肠泄泻、肠黄、结症、肚胀。

75.关元俞 最后肋骨后缘,距背正中线12厘米,即第十八肋骨后缘与第一腰椎突顶端之间,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肌之沟中,左右侧各1穴。针法同厥阴俞穴。主治结症、肚胀、泄泻、冷痛、肠臌气。

76.小肠俞 第一、第二腰椎横突顶端之间,距背正中线12厘米,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针法同厥阴俞穴。主治结症、肚痛、肠黄、痉挛疝、泌尿系统疾病等。

77.膀胱俞 第二、第三腰椎横突顶端之间,距背正中线12厘米,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针法同厥阴俞穴。主治泄泻、肚痛、结症、尿淋漓、腰肌风湿。

78.腰前 第一、第二腰椎棘突之间,距背正中线6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4.5厘米,毫针刺入6厘米,亦可向同侧的腰中、腰后穴透刺,且同侧的3穴可相互透刺。主治腰胯风湿、腰痿、腰椎挫伤。

79.腰中 第二、第三腰椎棘突之间,距背正中线6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针法及主治同腰前穴。

80.腰后 第三、第四腰椎棘突之间,距背正中线6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针法及主治同腰前穴。

81.百会 腰部背正中线上,最后腰椎与第一荐椎棘突顶端之间的凹陷处,1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4.5厘米,毫针直刺6~7.5厘米,或用电针、水针、磁针、激光针、微波针以及艾灸等。主治腰胯风湿、腰胯闪伤,后躯麻痹、肚胀、泄泻、风症、虚劳。

82.肾俞 臀部,百会穴正旁,距背正中线6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4.5厘米,毫针刺入6厘米,亦可向同侧的肾棚、肾角穴透刺,且同侧的3穴可相互透刺。主治腰胯风湿,腰胯闪伤,腰痿、不孕症等。

83.肾棚 腰部,肾俞穴直前方6厘米,距背正中线6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针法同肾俞穴。主治腰胯风湿、腰痿。

84.肾角 臀部,肾俞穴直后方6厘米,距背正中线6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针法同肾俞穴。主治腰胯风湿、腰痿。

85.八窖 荐椎共5节,每相邻两个荐椎棘突之间距背正中线约4.5厘米处有1穴,左右侧各1穴,两侧共8穴,依次为上窖、次窖、中窖、下窖。火针或圆利针斜向椎间孔方向刺入2.5~3厘米;毫针刺入3~8厘米,同侧的4穴可相互透刺。主治腰胯风湿、腰挫伤、腰痿、胡骨把胯。

86.带脉 胸侧壁,肘后约6厘米处与第七肋骨相对的胸外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大宽针或中宽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出血。主治肠黄、冷痛、黑汗风。

87.五花 肘后,第七、第八肋间胸外静脉上方的胸侧壁黄肿处。避开大血管,中宽针在患部散刺或密刺1厘米深。主治肘部后上方黄肿。

88.前槽 胸壁上,右侧(第五肋间)例数第十三肋骨前缘;左侧(第六肋间)倒数第十二肋骨前缘,带脉穴上方约1.5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巧治,穴位部剪毛消毒后,大宽针切开皮肤,插入管针或注射针头放出胸水。主治胸水。

89.理中 胸骨后缘两侧,剑状软骨与第八肋软骨之间,距腹正中线约1.5厘米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小宽针直刺约1.5厘米,毫针稍斜向前刺入3厘米。主治胸膈痛。

90.黄水 肘突与膝关节连线以下,剑状软骨部至阴囊前的胸腹下部肿胀处。避开大血管和腹白线,大宽针在肿胀处散刺,入针1厘米。主治肚底黄。

91.云门 脐前9厘米,腹正中线(腹白线)旁开约1.5厘米处,1穴,左右侧均可。巧治,站立保定,大宽针刺破皮肤,将宿水管插入穴内,放出腹水。注意严格消毒。主治宿水停脐。

92.肚口 肚脐正中,1穴。禁针,可施以艾灸。主治寒泄、肚痛。

93.肷俞 在右侧腹壁上,距背正中线21厘米,距最后肋骨约4.5厘米的交点上,或髋关节至最后肋骨之间水平线的中点处,1穴,巧治,术部剪毛消毒后,用大宽针将皮肤直切1厘米创口,然后将套管针对准对侧肘头方向迅速刺入,拔出内针,使气体徐徐排出。起针前插入内针,压定穿刺孔周围的皮肤,拔出套管针,消毒。主治肚胀。

94.肷癖 右侧肷窝部,髋骨结节外下角(大胯下尖)水平线与肋骨弓交界的连线,前、中1/3交界处,即肷部腹腔手术部位。巧治,病畜横卧保定,术部剪毛消毒,用手术刀做一月牙形切口(10~12厘米),切开皮肤后分层将肌肉剥开约9厘米的创口,术者将手伸入腹腔,找到结粪部位,隔肠破结,或整复肠管,最后缝合创口。注意严格消毒。主治顽固性结症、肠变位。

95.阴俞 公马在阴囊缝际上部,母马在肛门与阴门之间正中缝的中点上,1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1.5~2.5厘米;毫针直刺3~4厘米,针后可艾灸。主治公马阴肾黄(阴囊肿胀)、母马阴道脱、子宫脱及带下。

96.肾尖 又名袖口。阴囊前端正中缝际部。去势马在包皮入口腹侧正中部,1穴。火针或圆利针刺入阴囊或包皮内1厘米。主治阴肾黄、袖口黄(包皮肿大)。

97.莲花 肛门处,脱肛时的直肠黏膜上,此时称莲花穴。巧治,先以温水洗净,用手指或剪刀去除坏死的风皮膜,然后用2%明矾水或硼酸水冲洗,再涂以植物油,最后缓缓整复。主治脱肛。

98.后海 肛门与尾根之间的凹陷处,1穴。圆利针或火针向前上方刺入9厘米;毫针刺入12~18厘米;还可以用水针、电针、气针、埋线、激光照射等。主治结症、肚胀、腹泻、消化不良、直肠麻痹、脱肛、母畜不孕症等。

99.尾端 尾根两侧的前上方,第一尾椎与第五荐椎之间的两侧,距背正中线4.5厘米处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火针、圆利针或小宽针斜向前下方刺入2~3厘米;毫针刺入3~5厘米,同时用力拉拽尾巴。尾巴左歪针右侧,并向右拉尾。尾巴右歪针左侧,并向左拉尾。主治歪尾、后肢风湿、腹痛、胞转、结症。

100.尾根 又名追风穴。尾根背侧,第一、第二尾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1穴。火针、圆利针或小宽针直刺1~2厘米;毫针直刺2~3厘米。主治腰胯风湿、闪伤腰胯、破伤风、垂脱症。

101.尾本 尾根腹侧正中,距尾根约6厘米处的尾静脉上,1穴。将尾巴提起并向后拉直,中宽针顺血管向前上方急刺1厘米,使出血。主治内伤腰胯、腰胯风湿、肠黄、尿闭。

102.尾尖 尾尖端,1穴。中宽针刺入2~3厘米,使出血;或将尾尖劈成“十”字形。主治冷痛、感冒、黑汗风、过劳。

103.膊尖 肩胛软骨与肩胛骨前角结合部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圆利针或火针沿肩胛骨内侧面稍向后下方刺入3~5厘米;毫针刺入10~12厘米。主治肺气把膊、寒伤胸膊痛、肩部风湿及肿痛。

104.膊栏 肩胛软骨与肩胛骨后角结合部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圆利针或火针沿肩胛骨内侧面稍向前下方刺入3~5厘米;毫针刺入10~12厘米。主治同膊尖穴。

105.肺门 肩胛骨前缘,膊尖穴斜前下方12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圆利针或火针沿肩胛骨内侧面稍向后下方刺入3~5厘米;毫针刺入8~10厘米。主治肺气把膊、寒伤肩膊痛、肩膊麻痹、肩部风湿。

106.肺攀 肩胛骨后缘上、中1/3交界处,即膊栏穴前下方12厘米,与肺门穴在同一水平线上,左右侧各1穴。圆利针或火针沿肩胛骨内侧面稍向前下方刺入3~5厘米;毫针刺入8~10厘米。主治肺气痛、咳嗽、肩膊风湿、肩胛上神经麻痹。

107.膊中 肩胛骨前缘,膊尖穴与肩井穴连线的中点,左右侧各1穴。圆利针或火针沿肩胛骨内侧面向后斜刺3~5厘米;毫针刺入8~10厘米。主治肺气把膊、寒伤胸膊痛、肩膊麻痹、前肢风湿。

108.弓子 肩胛骨后方,肩胛软骨上缘正中点的直下方10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巧治,气针,用带注射针头的注射器向穴位注入过滤空气300~500毫升,再用手自上而下推压,使肩部皮下充满气体;或用毫针向下斜刺12~15厘米。主治肩膊麻木、肩膊肌肉萎缩、肩部风湿、肩胛上神经麻痹、慢性肩跛行。

109.肩井 肩端,臂骨大结节上部之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稍向后下方刺入3~4.5厘米。主治前肢风湿、肩膊麻木、肩关节肿痛。

110.抢风 肩关节后,臂骨大结节后下方15厘米处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以中指按触肩端部(膀尖),并以同手拇指向后按取,有较大的深坑,即方孔处是穴,圆利针或火针直刺3~4厘米;毫针刺入8~10厘米。主治闪伤夹气、前肢风湿、前肢麻木、肌肉及关节风湿痛。

111.冲天 肩胛骨后缘中部,抢风穴斜后上方约6厘米处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圆利针或火针直刺3~4.5厘米;毫针刺入8~10厘米。主治同抢风穴。

112.肩贞 肩胛骨后缘,抢风穴斜前上方约6厘米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毫针刺入6厘米。主治肩膊闪伤、抢风痛、肩膊风湿、桡神经及肩胛上神经麻痹。

113.天宗 肩胛骨后缘肌沟中,冲天穴斜前上方6厘米,肩贞穴斜后上方6厘米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此穴与抢风、冲天、肩贞等穴形成一正菱形。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4厘米;毫针刺入6厘米。主治肩膊闪伤、抢风痛、肩膊风湿、肩膊麻木。

114.肩俞 臂端,臂骨大结节下缘,臂二头肌与臂骨之间的陷窝中,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向内上方刺入2.5厘米;毫针刺入3~4厘米。主治前肢风湿、肩膊痛、抢风痛。

115.肩外俞 臂骨大结节后缘的凹陷中,与肩井、肩俞穴形成近正三角形,左右侧各1穴。圆利针或火针直刺3~4.5厘米;毫针刺入6~7.5厘米。主治同肩俞穴。

116.掩肘 胸外静脉上方,尺骨肘突内上方约4厘米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向前下方刺入2.5厘米;毫针刺入3~5厘米。主治肘部风湿、肘头肿胀、扭伤或闪伤。

117.乘蹬 尺骨肘突顶端直下方约6厘米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向前上方刺入2.5厘米;毫针刺入3~5厘米。主治同掩肘穴。

118.夹气 腋窝正中,前臂上部内侧正中与躯干相接的肌沟内,左右侧各1穴。巧治,提起患肢,先用大宽针刺透皮肤,再持夹气针沿针孔向后上方刺入(向同侧的抢风穴方向),深达肩臂内部20~25厘米。针拔出之后,用双手将患肢前后摇动数次。注意针前针后严密消毒。扎针时,竹针的光面应朝内侧,缓缓进针,遇有阻力,应稍退针,调整刺入方向后再进针,以免刺入胸腔。主治里夹气。

119.胸膛 胸骨两旁,胸外静脉沟下部臂头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将患畜抬头保定,将大宽针或小宽针安装在针锤上,或徒手持针顺血管急刺1厘米,使出血(放血量500~1 000毫升)。主治肩臂风湿、前肢闪伤、胸膊痛、五攒痛、心经积热、中暑。

120.肘俞 肘头正前方,臂骨外上髁上缘与尺骨肘突前缘之间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4厘米;毫针刺入6厘米。主治肘头肿胀、肩膊麻木、肘部风湿。

121.同筋 前臂内侧上部,腋窝下方6厘米处的前臂皮下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用拇指紧压上穴上皮肤,使血管怒张,中宽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使出血。主治同胸堂穴。

122.夜眼 前臂内侧,腕关节上部的附蝉(皮肤上腕枕之遗迹)上,左在侧各1穴。自古以来,此穴位置的两种定法,一是在附蝉上,一是在附蝉下约6厘米处。该穴禁针,可施艾灸。主治前肢肿痛。电针麻醉时由三阳络穴进针,斜向内下方直达夜眼,以不穿透夜眼皮肤为度。主要用于作腹部和前肢的手术。

123.乘重 前臂部,桡骨上端外侧韧带结节(外乘重骨尖)下方指总伸肌与指外侧伸肌之间的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稍斜向前方刺入2~3厘米;毫针刺入4.5~6厘米。主治乘重肿痛、前臂麻木、前肢风湿等。

124.前三里 前臂外侧上部,桡骨上、中1/3的交界处,乘重穴前下方约6厘米腕桡侧伸肌与指总伸肌之间的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向前下方刺入3厘米;毫针刺入4.5厘米。主治脾胃虚弱、前肢风湿、破伤风、腮黄及风症。

125.过梁 腕关节外侧上方3厘米,桡骨后缘与腕外侧屈肌腱之间(筋前骨后)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毫针或圆利针垂直皮肤向内侧刺透;中宽针由外向内刺入1~1.5厘米,不刺透。主治腕关节肿痛、攒筋肿痛、前肢风湿。

126.膝眼 腕关节背侧正中,中间腕骨与第三腕骨之间的列间关节部,腕桡侧伸肌腱与指总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提起患肢,以中宽针直刺1厘米。主治腕关节肿痛和扭伤。

127.外膝眼 膝盖骨外侧下缘,股骨滑车外侧嵴和外上髁窝中,左右侧各1穴。火针、圆利针或毫针直刺3厘米。主治掠草痛(迎风痛)、后肢风湿。

128.膝脉 腕关节内侧下方约6厘米,掌骨与指深屈肌腱之间(筋前骨后)的掌心浅内侧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中宽针或小宽针沿血管刺入1厘米,使出血。主治腕关节肿痛、攒筋肿痛。

129.攒筋 腕关节外侧下方约6厘米,掌骨与指深屈肌腱之间(筋前骨后)的掌心浅外侧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小宽针沿血管刺入1厘米,使出血。主治腕关节肿痛、攒筋肿痛。

130.板筋 前肢掌侧,腕关节下方与球节(寸腕骨)上方4.5厘米之间的板筋肿胀处。板筋肿胀处直接或间接烧烙。主治板筋硬肿。

131.前缠腕 前肢球节上方两侧,近侧籽骨上缘筋前骨后的指内、外侧静脉上,每肢内外侧各1穴。中宽针顺血管急刺1厘米,使出血(放血400~500毫升)。主治缠腕痛、板筋肿痛、球节捻挫。

132.明堂 前肢球节后下方,近侧籽骨正下方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小宽针向前上方刺入1~1.5厘米。主治缠腕肿痛、板筋肿痛。

133.前蹄门 前蹄掌侧,蹄球上缘,蹄软骨后端的凹陷处,每蹄内、外侧各1穴。小宽针或中宽针斜向下方刺入1厘米,使出血。主治蹄门肿痛、系凹痛、蹄胎痛、蹄软骨炎。

134.前蹄头 前蹄背侧正中稍偏外1~2厘米,蹄壳上缘与皮肤交界之上方约1厘米处的血管上,左右侧各1穴。中宽针向蹄内急刺1厘米,出血。主治缠腕痛、五攒痛、蹄头痛、屈腱炎、球节捻挫、冷痛、结症、中暑。

135.前臼 又名天平。前蹄掌侧正中陷窝,内外侧蹄软骨之间,蹄球上方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中宽针向蹄尖方向刺入1厘米,稍出血;火针或圆利针刺入2~3厘米;毫针刺入4.5厘米。主治前臼痛、蹄胎痛、前肢风湿。

136.前垂泉 前蹄底正中,蹄叉尖部,左右侧各1穴。将蹄叉削薄放血,或以烙铁烧烙,然后用酒精冲洗蹄漏孔,待干,熔化血竭塞之,黄蜡封之,最后盖上铁皮,钉上蹄铁。主治漏蹄。

137.巴山 臀部,百会穴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的中点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4.5厘米;毫针直刺10~12厘米。主治腰胯风湿、闪伤腰胯风湿、后肢麻木。

138.路股 巴山穴后下方约6厘米,荐结节与大转子连线的中、后1/3交界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4.5厘米;毫针直刺8~10厘米。主治同巴山穴。

139.雁翅 腰后部背侧,肾棚穴旁开约9厘米,或肾棚穴与髋结节最高点连线的中点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4.5厘米;毫针直刺4.5~6厘米。主治腰胯痛、腰胯风湿、不孕症。

140.丹田 髋结节(髋骨翼)前下方4.5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2~3厘米;毫针直刺3~4厘米。主治腰胯痛、雁翅痛、肌肉风湿、神经痛、不孕症。

141.居髎(liao,音疗,中医指骨节间的空隙) 髋结节(髂骨翼)后下方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4.5厘米;毫针直刺6~7.5厘米。主治雁翅痛、后肢风湿、腰痿、坐骨神经麻痹。

142.环跳 股骨大转子(大胯尖)前方约6厘米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4.5厘米;毫针直刺6~7.5厘米。主治雁翅痛、后肢风湿、后肢麻木。

143.环中 髋结节与坐骨结节连线之中点,股骨大转子前上方约6厘米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针法及主治同环跳穴。

144.环后 环中穴后下方,股骨大转子上缘,左右侧各1穴。针法及主治同环跳穴。

145.大胯 股骨大转子(或髋关节)前下方约6厘米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沿股骨前缘向后下方斜刺3~4.5厘米;毫针刺入6~8厘米。主治后肢风湿、闪伤腰胯。

146.小胯 股骨第三转子(大胯一尖)斜后下方3.5厘米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4.5厘米;毫针直刺6~8厘米。主治同大胯穴。

147.后伏兔 股骨前缘,大胯穴前下方约7.5厘米,大转子与膝盖骨连线和第三转子水平线相交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4.5厘米;毫针直刺6厘米。主治掠草痛、腰胯风湿、后肢风湿、闪伤腰胯。

148.阴市 膝关节上方,膝盖骨(掠草骨)外上缘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向后上方刺入3厘米;毫针刺入4.5厘米。主治掠草痛、后肢风湿、闪伤腰胯。

149.会阳 臀部,尾根前上方约6厘米,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的肌沟顶端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4.5厘米;毫针直刺6~8厘米。主治后肢风湿、闪伤腰胯、泄泻、坐骨神经麻痹。

150.邪气 尾根旁开9厘米,坐骨弓上方6厘米处,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的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4.5厘米;毫针直刺6~8厘米。主治后肢腰胯风湿、后肢闪伤、股神经和坐骨神经麻痹、半腱肌炎、半膜肌炎、股二头肌炎。

151.汗沟 股部,大转子后下方,邪气穴下方约7厘米处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的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针法及主治同邪气穴。

152.仰瓦 股骨第三转子后上方,汗沟穴下方约7厘米处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的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针法及主治同邪气穴。

153.牵肾 膝盖骨上缘水平线上方,仰瓦穴下方约7厘米处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的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针法及主治同邪气穴。

154.阳陵 胫骨外髁后上缘,膝关节正后方10~14厘米处的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厘米;毫针直刺8~10厘米。主治掠草痛、后肢风湿、后肢麻木、脾胃虚弱、结症。

155.丰隆 胫骨外髁后下缘,阳陵穴下方稍偏后约6厘米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厘米;毫针直刺8~10厘米。主治掠草痛、后肢风湿、胫腓神经麻痹、消化不良。

156.掠草 又名迎风。膝关节前下缘稍偏外,膝外侧直韧带和膝中直韧带之间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斜向后上方刺入3~4.5厘米;毫针刺入6厘米。主治掠草痛、后肢风湿、冷拖杆、股神经和胫腓神经麻痹、腱炎。

157.后三里 小腿外侧上部,腓骨小头下方(距膝盖骨下缘约7.5厘米),趾长伸肌与趾外侧伸肌之间的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斜向下方刺入2~4厘米;毫针刺入4.5~6厘米。主治脾胃虚弱、大肚结、消化不良、胫腓神经麻痹、掠草痛、后肢风湿。

158.交当 股内侧皮下,大腿褶下方6厘米(或耻骨前缘下方约12厘米)处的隐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中宽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使出血。主治闪伤腰胯、外肾黄、五攒痛、后肢风湿等。

159.肾堂 股内侧皮下,大腿褶下方约12厘米处的隐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针法及主治同交当穴。

160.督穴 胫骨内侧,肾堂穴下方约6厘米处的隐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针法及主治同交当穴。

161.曲池 跗关节背侧稍偏内,中横韧带下,跖背内侧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小宽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使出血。主治合子肿、曲池肿、乌筋肿、跗关节炎、跗关节捻挫。

162.鹿节 跖部外侧,上、中1/3交界(距跟骨突约18厘米)处,跖骨与趾深屈肌腱之间(筋前骨后)的跖底浅外侧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小宽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使出血。主治鹿节肿、板筋肿痛。

163.跗骨 后肢跖侧,跗关节下方,球节上方6厘米之间的板筋肿胀处。板筋肿胀处直接或间接烧烙。主治跗骨肿胀、板筋硬肿。

164.昆仑 后肢外侧,跟结节与胫骨之间的跟腱外侧沟中,左右侧各1穴。毫针或圆利针直刺3厘米。主治感冒、腰胯痛、跟腱痛。

165.合子 跗关节内侧中部的皮肤上,左右侧各1穴。直接灸烙皮肤成焦黄色;或用火针做梅花状点刺。主治合子骨肿大(跗关节肿胀)。

166.乌筋 跗关节外侧中部的皮肤上,左右侧各1穴。针法及主治同合子穴。

167.后缠腕 后肢球节上方两侧,近侧籽骨上缘筋前骨后的趾内、外侧静脉上,每肢内外侧各1穴。中宽针顺血管急刺1厘米,使出血(放血400~500毫升)。主治缠腕痛、板筋肿痛、球节捻挫。

168.劳堂 后肢球节后下方,近侧籽骨正下方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小宽针向前上方刺入1~1.5厘米。主治缠腕肿痛、板筋肿痛。

169.滚蹄 前(后)肢系部,掌(跖)侧正中间凹陷处,每蹄1穴。当出现滚蹄病时,才用此穴。按针刺要求保定好患畜后,右手持宽针,对准术部刺入1厘米,将大筋割断约1/3,前推蹄部,使患肢伸直。如果不能伸直,可再割断少许,直到伸直转正为止。术后按一般创伤处理。主治滚蹄。

170.后蹄头 后蹄背侧正中,蹄壳上缘与皮肤交界之上方1厘米处的血管上,左右侧各1穴。中宽针向蹄内急刺1厘米,使出血。主治缠腕痛、五攒痛、蹄头痛、屈腱炎、球节捻挫、冷痛、结症、中暑。

171.后蹄门 后蹄跖侧,蹄球上缘,蹄软骨后端的凹陷处,每蹄内、外侧各1穴。小宽针或中宽针斜向下方刺入1厘米,使出血。主治蹄门肿痛、系凹痛、蹄胎痛、蹄软骨炎。

172.后臼 又名天臼穴。后蹄跖侧正中陷窝,内外侧蹄软骨之间,蹄球上方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中宽针向蹄尖方向刺入1厘米,稍出血;火针或圆利针刺入2~3厘米;毫针刺入4.5厘米。主治后臼痛、蹄肢痛、后肢风湿。

173.后垂泉 后蹄底正中,蹄叉尖部,左右侧各1穴。将蹄叉削薄放血,或以烙铁烧烙。然后用酒精冲洗蹄漏孔,待干,熔化血竭塞之,黄蜡封之,最后盖上铁皮,钉上蹄铁。主治漏蹄。

马体表穴位

6.上关 7.下关 9.睛明 20.血堂 26.姜芽 31.抽筋 33.锁口 34.开关

40.耳尖 47.九委 49.颈脉 50.喉门 52.穿黄 64.肺之俞 68.胃俞 72.脾俞

75.关元俞 78.腰前 79.腰中 80.腰后 81.百会 83.肾棚 85.八窖

86.带脉 100.尾根 101.尾本 103.膊尖 104.膊栏 106.肺攀 109.肩井

111.冲天 112.肩贞 114.肩俞 115.肩外俞 120.肘俞 126.膝服 128.膝脉

129.赞筋 131.前缠腕 133.前蹄门 134.前蹄头 142.环跳 143.环中 144.环后

145.大胯 146.小胯 147.后伏兔 149.会阳 150.邪气 151.汗沟

152.仰瓦 153.牵肾 156.掠草 161.曲池 167. 后缠腕 170.后蹄头

马的肌肉及穴位

1.大风门 7.下关 11.睛俞 15.三江 24.承浆 30.外唇阴 45.风门 47.九委

81.百会 102.尾尖 107.膀中 109.肩井 110.抢风 111.冲天 113.天宗

114.肩俞 115.肩外俞 117.乘蹬 120.肘俞 123.乘重 124.前三里

125.过梁 128.膝脉 129.攒箭 131.前缠腕 134.前蹄夹 135.前臼 138.路段

141.居髎 142.环跳 143.环中 144.环后 145.大胯 146.小胯 149.会阳

150.邪气 151.汗沟 152.仰瓦 153.牵肾 156.掠草 161.曲池 164.昆仓

167.后缠腕 170.后蹄头 172.后臼

马的前躯骨骼及俞穴

55.鬐前 60.命门 62.厥阴俞 63.督俞 64.肺之俞 65.肺俞 66.膈俞

67.胆俞 68.胃俞 69.肝之俞 70.肝俞 71.三焦俞 72.脾俞 73.气海俞

74.大肠俞 75.关元俞 76.小肠俞 77.膀胱俞 104.膊烂

马前面穴位

2.通天 3.龙会 4.通堂 23.分水 24.承浆 52.穿黄 118.夹气 119.胸堂

121.同筋 126.膝眼 134.前蹄头 170后蹄头

马背侧穴位

42.天门 45.风门 54.大椎 56.鬐甲 57.三川 60.命门 61.阳关 62.厥阴俞

63.督俞 64.肺之俞 65.肺俞 66.膈俞 67.胆俞 68.胃俞 69.肝之俞

70.肝俞 71.三焦俞 72.脾俞 73.气海俞 74.大肠俞 75.关元命 76.小肠俞

77.膀胱俞 78.腰前 79.腰中 80.腰后 81.百会 82.肾俞 83.肾棚 84.肾角

85.八窖 100.尾根 137.巴山 138.路股 143.环中 144.环后 149.会阳150.邪气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