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牛针灸穴位
书籍:新编中兽医学    来源:辈宠网

1.天门 枕部,枕骨外结节与寰椎背侧结节之间,两耳根连线中点后方的凹陷处,1穴。一手指按于枕部后方,助手将牛头作上下运动,按穴的手指即可感到一活动的凹陷,小宽针、圆利针或火针向后下方刺入3厘米,毫针刺入3~6厘米;或施火烙。主治感冒、脑黄、癫痫、眩晕、破伤风。

2.龙会 额部,两外眼角(眉棱角)连线的正中点处,1穴。艾灸或烧烙。主治脑黄、感冒。

3.耳尖 又名血印。耳廓背侧面,距耳尖端约3厘米,耳大静脉内、中、外三支并列的血管上,每耳3穴。紧握耳根,使耳尖部血管显露,中宽针速刺血管,使出血。主治中暑、腹痛、感冒、热性病、中毒。

4.耳根 两耳根后方,耳根与寰椎翼前缘之间的凹陷处,左右耳各1穴。将耳朵前后移,耳根后可显露一凹陷,中宽针或火针向内下方刺入1~1.5厘米;圆利针或毫针刺入3~6厘米。主治感冒、中暑、风湿症、过劳、热性病。

5.角根 耳根后下方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中宽针向内下方刺入1~1.5厘米。主治感冒、眩晕。

6.通天 两内眼角连线中点上方6~8厘米处,1穴。火针沿皮下向上平刺2~3厘米;或灸烙。主治同天门穴。西藏民间兽医于此穴附近进行开颅术,治疗脑包虫。

7.山根 又名人中。鼻镜部,主穴在鼻唇镜背侧正中上缘有毛与无毛交界处;两副穴在两鼻孔背角处,各1穴,共3穴。中宽针或小宽针向后下方刺入1厘米,使出血;毫针刺入3~4.5厘米。主治中暑、感冒、咳嗽、肚痛、眩晕。

8.鼻中 又名三关、内户。上唇(鼻镜)正中,两鼻孔内侧下缘连线之中点处,1穴。小宽针直刺1厘米,使出血。主治慢草、热性病、唇肿、黄疸、衄血。

9.承浆 又名命牙。下唇腹侧正中有毛与无毛交界处,1穴。中宽针或小宽针向后上方刺入1厘米,使出血。主治下颌肿痛、唇肿流涎、五脏积热、口炎。

10.晴俞 又名眉神、鱼腰。上眼睑上,眶上突(眉棱骨)下缘正中与眼球间的凹陷处,左右眼各1穴。下压眼球,毫针沿眶上突下缘向内后下方刺入3~5厘米;或翻开上眼睑,在此黏膜上三棱针散刺,使出血。主治肝经风热、眼睑肿痛、眩晕。

11.睛明 又名睛灵、泪堂。下眼睑上,泪骨(眼箱骨)上缘,两眼角内、中1/3交界处的皮肤褶上,左右眼各1穴。上压眼球,毫针向内下方刺入3厘米;或翻开下眼睑,以三棱针散刺黏膜,使出血。主治肝热传眼、睛生翳膜、肝胆疾患。

12.骨眼 大眼角内,第三眼睑(闪骨)外侧边缘处,左右眼各1穴。圆利针或小宽针穿透骨眼,或剪去边缘一小角。主治骨眼症、中暑、肝热传眼。

13.大眼角 大眼角内,第三眼睑(闪骨)的基部凹陷处,左右眼各1穴。毫针顺眼角向内后方刺入3~6厘米。主治冷痛、肝热传眼。

14.太阳 颧弓上缘颞窝中,外眼角后方约3厘米处的面横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毫针直刺3~6厘米,或小宽针刺入1~2厘米,使出血。主治肝热传眼、睛生翳膜、中暑、感冒。

15.三江 内眼角前下方约4.5厘米处的眼角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三棱针或小宽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使出血。主治眼肿、肚痛、腹胀等。

16.鼻俞 又名过梁。鼻背两侧,鼻处上方约4.5厘米处,即鼻孔背角与鼻颌切迹之间的中点处,左右侧各1穴。三棱针或小宽针直刺1.5厘米,或从鼻的一侧透刺另一侧。主治感冒、肺热、鼻肿痛、腹痛、宿草不转及一切热证。

17.锁口 口轮匝肌外缘,口角后上方约3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向后上方刺入3厘米。主治破伤风、牙关紧闭、歪嘴风、面神经麻痹、食欲不振、反刍停止。

18.开关 又名牙关穴。颊部后上方,咬肌前缘,第三对臼齿稍后上方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中宽针、圆利针或火针向上方刺入2~3厘米,毫针刺入3~4.5厘米。主治破伤风、牙关紧闭、面神经麻痹、消化不良、腮腺炎、咽喉炎。由锁口穴向后上方透刺此穴,可治面神经麻痹。

19.抱腮 开关穴后上方约7.5厘米处,最后一对臼齿间,左右侧各1穴。中宽针、圆利针或火针稍向后方斜刺2~3厘米,毫针刺入3~4.5厘米。主治同开关穴。

20.通关 又名知甘、舌底。舌体腹侧面,舌系带前端两侧舌下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将舌将出口外,向上翻转,紧握舌体使血管怒张,小宽针或三棱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使出血。主治慢草、消化不良、木舌、口炎、咽喉炎、中暑等,春季开针洗口可预防疾病。

21.顺气 又名嚼眼、垂津。口腔内硬腭前部,齿板后切齿乳头上,鼻腭管开口(嚼眼)处,左右侧各1穴。用细软柳条或榆树条去皮节后,徐徐插入穴内18~30厘米,达鼻腔内。主治瘤胃气胀、感冒、睛生翳膜。

22.风门 耳后耳根穴下约6厘米处,寰椎翼前缘下方与腮腺之间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向内下方刺入3厘米,毫针刺入4.5厘米。主治感冒、风湿症、破伤风、疝痛。

23.喉门 又名锁喉。下颌骨后,喉头下,第一、第二气管轮腹侧面的两侧,左右侧各1穴。中宽针、圆利针或火针斜向后下方刺入3厘米,毫针刺入4.5厘米。主治喉麻痹、喉头肿痛、喉结。

24.颈脉 又名大脉、鹘脉。喉头后下方约6厘米处,颈部上、中1/3交界处颈静脉沟内的颈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用细绳紧缚颈基部,使颈静脉怒张。中宽针或大宽针平行于血管刺入1~1.5厘米,使出血,放血5 000~10 000毫升。主治五脏积热、中暑、中毒、脑黄、肺风毛燥。

25.丹田 背正中线上,第一、第二胸椎棘突顶端之间的凹陷中,1穴。使颈部作上下运动,颈椎可随颈部运动而活动,而胸椎则不活动,起棘突也较突出,从而可确定第一胸椎,然后根据穴位的自然位置取之,顺序按取鬐甲(三台)、三川(天福)、安福、苏气等穴。为便于记忆,拟下列顺口溜:“一、二丹,四、五三,八、九苏,五、六川”。小宽针、圆利针或火针向前下方刺入3厘米,毫针刺入6厘米。主治中暑、过劳、前肢风湿、肩痛。

26. 鬐甲 又名三台。背正中线上,第四、第五胸椎棘突顶端之间的凹陷中(鬐甲最高点),1穴。小宽针、圆利针或火针直刺2~3厘米;毫针向前下方直刺3~4.5厘米。主治肺热咳嗽、前肢风湿、脱膊、肩胛神经麻痹、肩部肿痛。

27.三川 又名天福、田福。背正中线上,第五、第六胸椎棘突顶端之间的凹陷中(鬐甲穴后一个凹陷),1穴。小宽针或圆利针直刺1.5~3厘米;毫针刺入6厘米。主治肚痛、泄泻。

28.苏气 背正中线上,第八、第九胸椎棘突顶端间的凹陷中,1穴。小宽针、圆利针或火针向前下方刺入1.5~2.5厘米,毫针刺入6厘米。主治肺热咳嗽、气喘。

29.安福 又名通筋。背正中线上,第十、第十一胸椎棘突顶端之间的凹陷中,1穴。小宽针、圆利针或火针向前下方刺入1.5~2.5厘米;毫针刺入6厘米。主治肺热、腹泻、风湿、前胃迟缓。

30.天平 又名断血。背正中线上,最后胸椎与第一腰椎棘突顶端之间的凹陷中,1穴。中宽针、小宽针、圆利针或火针直刺3厘米,毫针直刺4.5厘米。主治尿血、便血、尿闭、前胃疾病、肠黄、阳痿、阉割后出血。

31.后丹田 背正中线上,第一、第二腰椎棘突顶端之间的凹陷中,1穴。小宽针、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厘米,毫针直刺4.5厘米。主治慢草、尿闭、腰胯痛。

32.命门 又名肾门。背正中线上,第二、第三腰椎棘突顶端之间的凹陷中,1穴。小宽针、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厘米,毫针直刺3~5厘米。主治尿闭、肾痛、腰胯痛、胎衣不下、慢草、肠炎。

33.安肾 背正中线上,第三、第四腰椎棘突顶端之间的凹陷中,1穴。针法及主治同命门穴。

34.腰中 又名腰带。腰部两侧,第三、第四腰椎横突顶端之间,距背正中线6~8厘米处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小宽针、圆利针或火针直刺2~3厘米,毫针直刺4.5厘米;也有向脊柱方向斜刺6~9厘米。主治腰部风湿、肾炎、膀胱炎。

35.百会 背正中线上,最后腰椎与第一荐椎棘突顶端之间的凹陷中,1穴。小宽针、圆利针或火针直刺3~4厘米,毫针直刺6~9厘米。主治腰胯风湿、腰胯闭伤、肾虚、腹胀、后肢瘫痪等。

36.肾俞 又名左归尾、右归尾。百会穴正旁约8厘米处的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小宽针、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厘米,毫针直刺4.5厘米。主治腰胯风湿、腰背闪伤。

37.肾棚 腰部,肾俞穴直前方约6厘米,距背正中线约8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毫针、火针或圆利针直刺2~4厘米。主治腰风湿。

38.肾角 腰部,肾俞穴直后方约6厘米,距背正中线约8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毫针、火针或圆利针直刺2~4厘米。主治腰风湿。

39.中窖 荐部,第三、第四荐椎棘突之间的正旁约3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毫针、火针或圆利针直刺2~3厘米。主治腰胯风湿。

40.带脉 胸壁两则,肘突后上方约10厘米处,胸深肌肱部上缘第七肋间处的胸外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中宽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使出血。主治感冒、肠黄、中暑、腹痛。

41.归腹 在左侧胸壁上,倒数第七肋间与抢风穴水平线交点处,1穴。中宽针直刺1.5~2 5厘米。主治肝胆痛、过劳。

42.六脉 胸壁两侧,倒数第一、第二、第三肋间与髂骨翼(髋结节)上角水平线相交处,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肌沟中,每侧3穴,共6穴。小宽针、火针或圆利针向内下方斜刺3厘米,毫针刺入4~6厘米;或电针。主治前胃迟缓、肚胀、积食、便结、泄泻、脾虚慢草。

43.脾俞 六脉之第1穴。胸壁两侧,倒数第三肋间与髂骨翼上角水平线相交处,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针法及主治同六脉穴。

44.关元俞 最后肋骨后缘与第一腰椎横突顶端之间,距背正中线约8厘米处,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小宽针、火针或圆利针向内下方刺入3厘米,毫针刺入4.5厘米;亦可向脊柱方向刺入6~9厘米。主治脾虚慢草、便结、肚胀、积食、泄泻。

45.肚角 左侧关元俞穴。左侧,最后肋骨后缘与第一腰椎横突顶端之间。距背正中线约8厘米处,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肌沟中,1穴。针法及主治同关元俞穴。

46.食胀 胸壁左侧,距背正中线约18厘米,倒数第二肋间与髂结节下角水平线相交处,1穴。小宽针或毫针向下方刺入9厘米。主治瘤胃积食、宿草不转、消化不良、泄泻、便结。

47.通窍 又名八卦。胸壁两侧,距背正中线约9厘米,倒数第四、第五、第六、第七肋间与髂结节上角水平线相交处,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肌沟中,每侧4穴,共8穴。中宽针、小宽针、火针或圆利针向内下方斜刺3厘米,毫针刺入4.5~6厘米。主治肺痛、咳嗽、过劳、风湿症。

48.肷俞 又名饿眼。左侧肷窝部,即最后肋骨后,髂骨翼前,脊梁骨下,呈三角形的凹陷处,1穴。瘤骨臌气时,选其最高点,套管针向内下方刺入6~9厘米,徐徐放出气体。主治急性瘤胃臌气。

49.滴明 肚脐前约15厘米,腹正中线(腹白线)旁开约12厘米凹陷处的腹皮下静脉(乳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中宽针顺血管刺入2厘米,出血。主治尿闭、瘤胃臌气、腹下水肿、便秘。

50.阳明 乳头基部外侧,每个乳头1穴。中宽针或小宽针向内上方刺入1~2厘米。主治乳房炎、尿闭、乳头或乳房肿胀。

51.海门 又名天枢、云门。肚脐两侧,距腹正中线(腹白线)约3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选用左侧或右侧穴位均可。中宽针或小宽针直向上刺入1厘米,针刺时应提起皮肤,或肿胀处散刺;或插入宿水管放出腹水。主治尿闭、腹水、腹下浮肿。

52.阴俞 又名会阴。公牛在阴囊后上方中缝上;母牛在肛门下、阴门背角上方之间正中缝的中点处,1穴。毫针、火针或圆利针直刺1~2厘米,毫针针刺后可施艾灸。主治阴囊肿胀、子宫脱。

53.穿黄 又名吊黄。胸前部,胸骨前缘正中的皮肤褶上,1穴。以穿黄针穿上马尾或鬃绳,左右对穿皮肤,系一适当重物引黄水流出。主治胸黄(胸前水肿)。

54.开风 荐部,第四、第五荐椎棘突结合部,尾根穴前一节,正中1穴。小宽针稍向前斜刺1厘米,毫针刺入2厘米。主治中暑、尿闭、风湿症。

55.尾根 尾背侧正中,荐骨与第一尾椎之间的凹陷中,1穴。小宽针、圆利针或火针直刺1~2厘米,毫针直刺3厘米。主治便秘、脱肛、子宫脱、热泻、热性病、黄疸、衄血。

56.尾节 尾背侧第一、第二尾椎棘突之间,尾根穴后一节凹陷中,1穴。拉直尾,小宽针或圆利针直刺1厘米,毫针直刺1~1.5厘米。主治同尾根穴。

57.尾干 尾背侧第二、第三尾椎棘突之间,尾根穴后两节凹陷中,1穴。小宽针或圆利针直刺1厘米,毫针直刺1~1.5厘米。主治血凝气滞、尿闭、五淋等。

58.尾本 尾部腹侧正中,距尾根约7.5厘米处的尾静脉上,1穴。中宽针或小宽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使出血。主治肚痛、便秘、风湿、尾痹。

59.尾尖 又名垂珠。尾尖上,1穴。中宽针刺入1厘米,或作“十”字形劈开,使出血。主治中暑、热性病、感冒、过劳、中毒等。

60.后海 肛门与尾根之间的凹窝正中处,1穴。提起尾巴,小宽针、圆利针或火针向前上方刺入3~4.5厘米,毫针刺入5~10厘米。主治久泻痢、胃肠热结、脱肛。

61.肛脱 又名脱肛穴。肛门两侧旁开2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圆利针或毫针向前下方斜刺3~5厘米;或电针、水针。主治直肠脱。

62.阴脱 阴唇两侧,阴唇上下联合的中点向两侧旁开2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毫针向前下方斜刺4~8厘米;或电针、水针。主治阴道脱、子宫脱。

63.轩堂 又名前通膊。鬐甲两侧,肩胛软骨上缘正中,距背正中线3~6厘米,左右侧各1穴。中宽针、圆利针或火针向内下方刺入肩胛软骨内侧9厘米,毫针刺入10~15厘米。主治失膊、夹气、肩胛风湿、前臂肌肉扭伤、肩胛上神经麻痹等。

64.膊尖 又名雁翅、云头。肩胛骨前角与肩胛软骨连接处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中宽针、圆利针或火针刺入肩胛软骨内侧6厘米,毫针刺入10~15厘米。主治失膊、前肢风湿。

65.肺门 肩胛骨前缘中部,膊尖穴前下方约8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小宽针、圆利针或火针向内后下方刺入3厘米,毫针刺入6~9厘米。主治失膊、咳嗽、肺气痛、前肢风湿与扭伤、肩胛上神经麻痹。

66.膊栏 又名滋元、爬壁。肩胛骨后角与肩胛软骨接合处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小宽针、圆利针或火针斜向前下方刺入3厘米,毫针刺入6~9厘米。主治失膊、前肢风湿及闪伤或扭伤。

67.肺攀 肩胛骨后缘上、中1/3交界处,与肺门穴同位高,左右侧各1穴。小宽针、圆利针或火针向内下方刺入3厘米,毫针刺入4.5厘米。主治同肺门穴。

68.肩井 又名中膊、撞膀。肩关节上部,臂骨大结节上方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小宽针、圆利针或火针向内下方刺入3~4.5厘米,毫针刺入6~9厘米。主治前肢闪伤、前肢风湿、肩膊麻木、失膊、捻挫。

69.抢风 又名中腕。肩关节后下方,三角肌、臂三头肌长头与外头所形成的方孔中,即臂骨节后下方约8厘米处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小宽针、圆利针或火针直刺3~4.5厘米,毫针直刺6厘米。主治同肩井穴。

70.冲天 肩胛骨后缘中部,抢风穴斜后上方约6厘米处的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小宽针、圆利针或火针直刺3~4.5厘米,毫针直刺6厘米。主治同肩井穴。

71.肩外俞 臂骨大结节嵴中部的后上方,肩关节后缘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针法同冲天穴。主治与肩井穴相同。

72.肘俞 又名下腕、肘前。臂骨外上髁上部的凹陷处,即尺骨肘突前缘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小宽针、圆利针或火针直刺3厘米,毫针直刺4.5厘米。主治肘部肿胀、肘关节捻挫、前肢风湿、桡神经麻痹、肩膊麻木。

73.胸堂 胸骨两侧,腋窝前方,胸外侧沟下部臂头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中宽针沿血管刺入1厘米,使出血。主治胸膊痛、失膊、中暑、心肺积热等热性病。

74.夹气 前臂内侧,即前肢与躯干相接处的腋窝内,左右侧各1穴。大宽针向上刺破皮肤,再以夹气针向同侧抢风穴方向刺入10~15厘米,出针后将患肢前后摇动数次即可。注意严密消毒。主治里夹气。

75.腕后 又名曲尺、追风。腕关节后方,副腕骨与指浅屈肌腱之间(筋前骨后)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中宽针或小宽针直刺1.5~2.5厘米,或用毫针由外向内刺透。主治腕部肿痛、前肢风湿、闪伤。

76.膝眼 又名跪膝穴。腕关节背侧稍偏外,腕桡侧伸肌腱与指总伸肌腱之间的陷沟中,左右侧各1穴。屈曲腕关节,中宽针或小宽针向后方刺入1厘米。主治腕部肿痛。

77.膝脉 掌部内侧,腕关节下方约6厘米处,掌骨与指深屈肌腱前缘(筋前骨后)的掌心浅内侧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中宽针或小宽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使出血。主治腕关节肿痛、攒筋肿痛、球节扭伤。

78.前缠腕 又名前寸子。前肢悬蹄上方约3厘米处,指深屈肌腱与骨间中肌之间(筋前骨后)凹陷处,每肢内外各1穴。中宽针或小宽针顺血管刺入1.5厘米,使出血。主治蹄黄、寸腕肿痛、扭伤、屈腱炎。

79.涌泉 前肢蹄叉前缘正中稍上方,第三、第四指的第一指节骨中部背侧面,左右侧各1穴。中宽针顺血管刺入1.5厘米,使出血。主治蹄叉腐烂、风湿症、蹄肿、扭伤寸子、中暑、感冒、热性病。

80.前蹄头 又名前八字,筶子。前蹄叉上缘两侧,第三、第四指的蹄匣上缘正中有毛与无毛交界处,每肢内外各1穴。中宽针直刺1厘米,使出血。主治蹄黄、扭伤、便结、肚痛、感冒、中暑等。

81.前灯盏 又名背风。前肢两悬蹄后下方正中凹陷处,即第三、第四指上部之间与近籽骨下的凹陷中,每肢内外各1穴。中宽针或小宽针向前上方刺入1厘米,使出血。主治蹄黄、中暑、过劳。

82.前蹄门 又名交泥。蹄球后缘,每肢内外各1穴。中宽针向前下方刺入1厘米,出血。主治蹄黄、过劳。

83.气门 髂骨翼后方,荐椎旁开约9厘米处,即髋结节至尾根穴连线与坐骨结节到百会穴连线的交点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厘米;毫针直刺6厘米。主治后肢风湿、不孕症。

84.居髎 髂骨翼(髋结节)外角后下方,臀肌下缘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圆利针或火针直刺3~4.5厘米,毫针直刺6厘米。主治腰胯痛、腰胯风湿、后肢麻木、不孕症。

85.环跳 股骨大转子前方,臀肌下缘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中宽针、火针、圆利针或毫针直刺3~4.5厘米。主治腰胯痛、腰胯风湿、后肢麻木。

86.环中 股骨大转子前上方,髋骨结节上角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处,左右侧各1穴。针法及主治同环跳穴。

87.环后 股骨大转子前上缘,环中穴斜后下方约6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针法及主治同环跳穴。

88.大胯 股骨大转子正上方9~12厘米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4.5厘米,毫针直刺6厘米。主治后肢风湿、闪伤腰胯、后肢麻木、坐骨神经痛等。

89.小胯 股骨大转子正下方约6厘米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针法及主治同大胯穴。

90.大转 股骨大转子前下方约6厘米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针法及主治同大胯穴。

91.邪气 又名黄金。股骨大转子后上方约9厘米处,即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连线,与股二头股沟相交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4.5厘米,毫针直刺6厘米。主治后肢风湿、胯部肿痛、髋关节捻挫、坐骨神经麻痹。

92.汗沟 邪气穴下方约6厘米处股二头肌沟中,即坐骨弓下方的股二头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火针、圆利针或毫针直刺3~4.5厘米。主治后肢风湿、胯部肿痛。

93.仰瓦 又名扯脚。股二头肌沟中,汗沟穴下方6厘米处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针法及主治同邪气穴。

94.肾堂 股内侧上部皮下,大腿褶下方9厘米处的隐静脉上,即膝盖骨上缘水平线与隐静脉相交处,左右侧各1穴。中宽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使出血。主治外肾黄、后肢闪伤、后肢神经痛、膝关节扭伤。

95.掠草 又名梳子骨。膝关节背侧面,膝盖骨下缘稍偏外方,膝中、外直韧带之间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向后上方刺入3~4.5厘米。主治掠草痛、后肢风湿、关节扭伤。

96.阳陵 又名后通膊。膝盖骨后方约12厘米处,胫骨外髁后上缘的凹陷处,即股骨大转子垂直线与膝关节水平线的交点处,左右侧各1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厘米,毫针直刺4.5~6厘米。主治掠草痛、后肢风湿、后肢麻木。

97.后三里 小腿上部外侧,掠草穴下缘斜外下方约9厘米处,腓骨小头下方腓骨长肌与趾外侧伸肌之间的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毫针向内后下方刺入6~7.5厘米,小宽针、火针或圆利针刺入3~4.5厘米。主治脾胃虚弱、后肢风湿、后肢闪伤或扭伤、腓神经麻痹等。

98.曲池 又名承山。跗关节背侧第二跗骨前外方,中黄韧带下,趾下伸肌腱外侧凹陷处的跖外侧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中宽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使出血。主治后肢风湿、合子肿痛、跛行、腹泻等。

99.后缠腕 后肢悬蹄上方约3厘米处,趾深屈肌腱与骨间中肌之间(筋前骨后)凹陷处,每肢内外各1穴。中宽针或小宽针顺血管刺入1.5厘米,使出血。主治蹄黄、寸腕肿痛、扭伤、屈腱炎、风湿症。

100.滴水 后肢蹄叉前缘正中稍上方,第三、第四趾的第一趾节骨中部背侧面,左右侧各1穴。中宽针顺血管刺入1.5厘米,使出血。主治蹄叉腐烂、风湿症、蹄肿、扭伤寸子、中暑、感冒、热性病。

101.后蹄头 又名筶子。后蹄叉上缘两侧,第三、第四趾的蹄匣上缘正中有毛与无毛交界处,每肢内外各1穴。中宽针直刺1厘米,使出血,主治蹄黄、扭伤、便结、肚痛、感冒、中暑等。

102.后灯盏 后肢两悬蹄后下方正中凹陷中,即第三、第四趾上部之间与近籽骨下的凹陷中,每肢内外各1穴。中宽针或小宽针向前上方刺入1厘米,使出血。主治蹄黄、中暑、过劳。

103.后蹄门 蹄球后缘,每肢内外各1穴。中宽针向前下方刺入1厘米,使出血。主治蹄黄、过劳。

牛体表穴位

7.山根 8.鼻中 9.承浆 10.晴俞 11.晴明 14.太阳 17.锁口 18.开关

22.风门 24.颈脉 25.丹田 26.鬐甲 28.苏气 29.安福 30.天平 31.后丹田

34.腰中 35.百会 36.肾俞 40.带脉 42.六脉 43.脾俞 44.关元俞

47.通窍 48.肷俞 49.滴明 51.海门 55.尾根 59.尾尖 68.肩井 69.抢风

70.冲天 71.肩外俞 72.肘俞 73.胸堂 75.腕后 76.膝眼 86.环中 87.环后

91.邪气 92.汗沟 93.仰瓦 95.掠草 98.曲池

牛的肌肉及穴位

7.山根 8.鼻中 9.承浆 10.睛俞 11.睛明 14.太阳 18.开关 22.风门

24.颈脉 34.腰中 40.带脉 48.肷俞 49.滴明 51.海门 58.尾本 59.尾尖

60.后海 68.肩井 69.抢风 70.冲天 71.肩外俞 72.肘俞 73.胸堂 75.腕后

78.前缠腕 79.涌泉 80.前蹄头 86.环中 87.环后 91.邪气 92.汗沟93.仰瓦 95掠草

牛的骨骼及穴位

4.耳根 11.晴明 14.太阳 16.鼻俞 18.开关 19.抱腮 23.喉门 25.丹田

26.鬐甲 27.三川 28.苏气 29.安福 30.天平 31.后丹田 32.命门 33.安肾

34.腰中 35.百会 36.肾俞 37.肾棚 42.六脉 43.脾俞 45.左关元俞(肚角)

46.食胀 47.通窍 48.肷俞 54.开风 55.尾根 56.尾节 57.尾干

63.轩堂 64.膊尖 65.肺门 66.膊栏 67.肺攀 68.肩井 84.居髎 85.环跳

88.大胯 89.小胯 90.大转 93.仰瓦 95.掠草 96.阳陵 97.后三里 98.曲池

牛背侧穴位

1.天门 3.耳尖 4.耳根 7.山根 8.鼻中 25.丹田 26.鬐甲 28.苏气

31.后丹田 33.安肾 34.腰中 35.百会 36.肾俞 42.六脉 44.关元俞

47.通窍 55.尾根 104.腰旁三穴

牛前面穴位

2.龙会 6.通天 7.山根 8.鼻中 9.承浆 15.三江 53.穿黄 73.胸堂

76.膝眼 79.涌泉 80.前蹄头 100.滴水 101.后蹄头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