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陕北细毛羊
书籍:陕西省地方家畜家禽品种志    来源:辈宠网

一、一般情况

(一)品种名称

陕北细毛羊。1981年曾命名为陕西毛肉兼用细毛羊品种群[1]。1985年通过品种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由陕西省科委、省农牧厅批准正式命名为“陕北细毛羊”,该品种被列入《陕西省家畜家禽品种志》[1](1988)。属毛肉兼用羊。

(二)中心产区及分布

陕北细毛羊的产区在延安市宝塔区以北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长城沿线风沙草滩地区,主产区包括榆林市榆阳区、神木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和延安市志丹县、吴起县、安塞县。另外,米脂县、佳县、子洲县、府谷县、子长县、延长县、延川县、宝塔区也有零星分布。榆林市占总存栏的91.8%,延安市占8.2%。

陕北细毛羊(公)

陕北细毛羊(母)

(三)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陕北细毛羊产区位于陕西省北部,东经107°40′~110°31′,北纬35°11′~39°35′。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长城沿线风沙草难区,为毛乌素沙漠南缘的一部分,地势较平缓,多固定或半固定沙丘,间有流沙,属沙地和胡岔滩地,相对高差10~50m。土壤为风沙土、栗钙土、盐碱土和草甸土。海拔为1100~1800m,风沙大,风力多为4~6级,最大11级;雪雨少,年平均降水量为350~450mm,年蒸发量为降水量的5~7倍。年日照2700~3000h;温差大,年平均气温8℃,最高40℃,最低-32.7℃;无霜期130~160d。自然灾害多且不规律。草地类型主要为沙地植被、下湿滩地和干旱梁塬草地。主要牧草有沙蒿、柠条、沙柳、芨芨草、盐爪爪、马莲、芦草等。地下水源相对丰富,有利于发展农牧业生产和人工草场建设。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糜谷、高粱、荞麦等; 主要人工牧草有紫花苜蓿、沙打旺等,为陕北细毛羊培育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陕北细毛羊(群体)

丘陵沟壑区。为黄土高原一部分,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地形支离破碎,梁峁密布,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海拔800~1300m,相对高差平均约240m,坡度多为40~75度;年降水量500~600mm;平均日照2300~2510h,无霜期150~180d;土壤多为黄绵土,质地疏松,透水性强。草地类型以干旱草地、山地灌丛草地和农林隙地草地为主。草地植被组成以禾本科、菊科、杂草类为主,优势牧草为针茅、铁杆蒿、茵陈蒿、胡枝子、黄台草、苔草、黄蒿等。

(四)生物学特性

陕北细毛羊是在土壤贫瘠、植被稀疏、产草量不高、气候复杂干旱、风沙大、自然灾害多、丘陵区坡大沟深的严酷环境中培育成的,因此形成了适应性强,耐旱、抗寒、耐干热、耐粗饲、抗风沙、抗病力强的特性,并且采食好、抓膘快、适应于陕北地区或相似地区饲养的优良品种。据测定,在放牧饲养条件下,游走和采食力强,在冬季-20℃的气候条件下,可很好地采食枯残牧草;在舍饲条件下,亦可表现出良好的采食行为和良好的生产性能。

二、品种来源与发展

(一)品种来源

品种培育开始于1951年,在榆林、延安两市的定边、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吴起、志丹、安塞等县(区),以当地蒙古羊为母本,先后引进新疆细毛羊及前苏联的阿尔泰细毛羊、前苏联美利奴、沙力斯细毛羊品种进行复杂育成杂交,培育出生产性能较高、遗传性稳定、适应性强的新品种群体15万余只,于1985年通过品种鉴定与命名。

陕北细毛羊的培育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杂交改良阶段(1951~1959)。1951年定边种羊场曾用从山西唐城羊场引进的含澳洲美利奴血液的杂种公羊与该场的蒙古羊杂交,同时组织当地群众用澳美羊改良本地绵羊。延安市的吴旗县也从1951年开始杂交改良。从1952年开始,榆林、延安两市的重点县(场),曾先后引进新疆细毛羊及阿尔泰细毛羊、沙力斯细毛羊、苏联美利奴等品种,采取复杂杂交,改良当地蒙古羊。到1959年,杂种一代至四代羊达到11.5万只,并在定边县种羊场和郝滩乡开展普查鉴定工作,将纯白同质的细毛杂种羊挑选出来,建立了定边种羊场细毛羊育种群和郝滩乡乡村细毛羊育种群。

2.横交固定阶段(1960~1966)。在杂交改良的基础上,定边种羊场于1959年通过鉴定,建立同质毛的一类群115只,但匀度不好,油汗不足,腹毛不良;1960年在一类群中选出10只母羊,开始用优良杂种公羊进行横交探索,其后代没有出现异质毛个体;1963年又选出116只同质纯白杂种母羊(F240%,F350%,F410%),用含50%沙力斯羊血统的F4杂种公羊和含50%新疆细毛羊血统的F3杂种公羊进行横交,实行个体选配,固定被毛优良性状。

3.自群繁育,导入外血和选育提高阶段(1967~1980)。在杂种公、母羊横交的基础上,采取自群繁育,严格选择,同质选配,羊群的质量不断提高。为提高自繁群的毛长,更新血液,解决定边种羊场羊的近交问题,1967年以后曾经引入波尔华斯、甘肃高山细毛羊进行导入杂交,但效果不良,分别于1972年、1975年停止使用。乡村杂种羊的横交和自交主要使用定边种羊场的杂种和自繁公羊。从1972年起,神木、靖边、横山、志丹、安塞等县种羊场也承担了陕北细毛羊的育种任务。

4.继续选育提高与开展品系繁育阶段(1981~1985)。1981年陕北细毛羊经省内外专家鉴定,认为定边种羊场、志丹种羊场和乡村的新品种羊,已经形成品种群,被命名为陕西毛肉兼用细毛羊新品种群;但品种群存在着腹毛较差、净毛率低、被毛较短、体型外貌不很一致等问题,必须选择腹毛好、净毛率高、被毛较长的优秀公羊,采取系祖建系,开展品系繁育。通过开展普查鉴定、新品种注册登记、严格控制种公羊使用,科学选种选配,召开群众赛羊大会等,加快新品种群发展,推动新品种的育成[2][3]。

(二)群体数量

2006年,榆林、延安两市存栏25.6万只,其中能繁母羊16.6万只,占品种群65%,2006年出栏陕北细毛羊17.9万只,出栏率为70%。2009年下降到10万只左右。

(三)现有品种标准与选育情况

品种标准一直延用《陕北细毛羊鉴定分级标准(试行)》,该标准1990年由榆林市畜牧兽医局提出。

自1985年宣布陕北细毛羊培育成功后,为巩固、发展和提高陕北细毛羊,从1986~1988年组织实施了陕北细毛羊综合技术推广项目,改进提高陕北细毛羊生产性能。1988~1998年实施了两轮陕北新增百万只改良羊技术开发项目。对核心群应用澳洲美利奴进行导血提高,改进羊毛综合品质,提高净毛产量。据试验测定:澳陕一代育成母羊净毛率提高7.5个百分点,净毛量提高6.93%,毛长提高15.74%。羊毛综合品质:弯曲、油汗色泽、光泽获得明显改进。对一般育种群,加快种公羊更新,提高后代质量,据2007年对神木种羊场290只陕北细毛羊公母羊鉴定,一级占79%,二级21%,其中10只配种公羊均为一级以上。为提高群体生产性能,同时建立了区内种羊场、核心育种户、人工授精站的繁育体系[4]。

(四)数量及品质变化

1.数量规模变化。1984存栏13.5万只,1988年较1984年增长103.26%,1998年达到27.4万只;1999~2009年为下滑阶段,2009年较1998年羊只数量下降63.5%。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陕北细毛羊繁育比较效益低,1只细毛羊饲养成本超过2只陕北白绒山羊的成本,但收入不及1只白绒山羊。

2.品质变化。2007年测定数据与1985年品种鉴定时比较,体尺体重与产毛量均有所提高,成年母羊体高、体长、胸围分别提高18.2%、15.5%、32.9%;原毛产量提高12.9%,净毛量提高20.5%,净毛率提高6.3个百分点。

三、体形外貌

体格中等偏小,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头大小适中;公羊鼻梁隆起,有螺旋型大角,颈部有1~2个完全或不完全的横皱褶;母羊鼻梁平直,无角或有小角,颈部有发达的纵皱褶或皮肤宽松。被毛全白色,皮肤粉红色。毛丛结构良好,呈闭合型,并且密度大,为中等以上;羊毛弯曲明显,以中、小弯为主;被毛匀度好,主体支数为60或64支;油汗白色或乳白色;腹毛良好。头部细毛着生至两眼连线,前肢细毛达腕关节,后肢达飞节或飞节以下。骨骼坚实,胸部宽深,背腰平直宽圆,腹不下垂,后躯丰满。四肢端正,结实有力,蹄质坚实,蹄色腊黄。尾型为长瘦尾。

四、体尺和体重

2007年5月,对定边县种羊场和周边农户饲养的成年公、母羊进行了体尺和体重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陕北细毛羊成年体尺体重

性别只数体高

(cm)

体长

(cm)

胸围

(cm)

体重

(kg)

3079.1±0.980.0±0.6126.8±2.161.4±8.4
8074.8±0.975.8±0.5110.4±2.741.4±2.24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