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症又名肠阻塞、肠便秘,是粪便燥结,阻滞肠中,停而不动,障碍气机,腑气不通,引起腹痛的病证,是马骡最为常见的起卧证。
前结
中结
后结
在中兽医古籍中,主要根据谷道入手时对结粪的感觉,将马骡结症分为十种,即内七结和外三结。内七结:前结、中结、后结、吊结、垂结、板肠结(含大肚板肠结)和背手结;外三结:顺手结、靠门结和胞转结。按照古人对十结症状和治疗的详细描述与现代解剖学相对照,一般认为,内、外是以玉女关(直肠狭窄部)为界。外三结中的顺手结是直肠便秘,靠门结是直肠狭窄部便秘,胞转结则是膀胱积尿;内七结中的前、中、后三结是游离于腹腔前、中、后三个部位的小结肠便秘,吊结是小结肠起始部便秘,板肠结是盲肠、左下大结肠和胃状膨大部便秘,背手结是游离于腹腔右侧的小结肠便秘和回肠便秘。
【病因病理】结症的基本病理过程是,各种病因导致肠腑传导缓慢和津液不足时,粪便停滞肠中,气滞闭结,化燥化热,耗气伤津,乃至亡阴亡阳。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几方面。
(1)草料积聚:草料粗硬不易腐熟,饲料单一运化无力,含有泥沙损伤肠腑,均使大肠传导无力,粪便停于肠中,致成结症。
(2)阴液不足:水源不洁,马骡不愿饮用,汗后失液得不到补充,长期腹泻失水过多,均可使肠燥津枯,粪便干硬,形成结症。
(3)热结肠道:外感之邪,入里化热,或火邪直接伤于脏腑,结于肠道,或肺经邪热不解,传于大肠,热与肠中糟粕互结而成燥结。
(4)气血亏虚:体虚老龄,正气不足,胎前产后,津血亏损,长期营养不良或大病久病,造成真阳不足,气血耗散。气虚则大肠失养,津枯粪干,遂成本病。
【主证】由于结症的部位、程度和有无继发症等的不同,证候也有差异。
(1)共同症状:完全阻塞者多呈现剧烈或中等度腹痛,不完全阻塞者多呈轻度腹痛。初期排粪减少,零星排出干小或松散粪球,多被覆黏液,以后则排粪停止。排尿减少或不排尿。初期肠音不整,次数不定,时强时弱,以后逐渐减弱或消失。初期口腔稍干,以后越来越干,口臭难闻,出现黄白苔或黄厚苔,口色红燥或带紫。少食纳呆或废食;初期体温、脉搏、呼吸无明显改变,中后期脉搏增数,并逐渐变为细弱;继发大肚结时,呼吸促迫;继发胀肚时,肚腹胀大;继发肠黄时,体温升高。谷道入手,通常可摸到结粪阻塞的肠段。
(2)不同部位结症的临床特点:
①小肠结(完全阻塞):多发于十二指肠和回肠,空肠很少发生。常于采食后数小时内或采食过程中突然发病。一般呈剧烈性腹痛,肠音减弱或消失。口腔干燥(继发大肚结后口腔湿滑),食欲废绝,病初常排少量稀便,但很快排粪停止。全身症状迅速增重,但体温不高,肚腹也不胀大,往往很快继发大肚结,出现嗳气、食管有逆蠕动等症状。谷道入手,若摸到结粪肠段如手腕粗,表面光滑,呈椭圆形或圆柱形,位于前肠系膜根后方10厘米处,距腹上壁10~20厘米,横行于右肾或左肾之间,且位置是固定不移的,是十二指肠结;若摸到大小、形状与十二指肠相类似的肠段,但位于耻骨前缘,由左肾下方斜向右后上方,左端游离可被牵动,右端连接盲肠位置固定,且空肠内均匀积气积液,触之波动而有弹性者,是回肠结。
②小结肠、骨盆曲和左上大结肠结(完全阻塞):起病急,呈中度或重度腹痛,口腔干燥,食欲废绝,肠音减弱或消失,继发胀肚后全身症状增重。小结肠结继发胀肚较快,且以左侧肷部膨胀明显;骨盆曲与左上大结肠结继发胀肚较缓,且以右侧肷部膨胀明显。谷道入手检查,小结肠结的秘结肠段,通常于耻骨前缘水平线上下或母体中线左侧,呈椭圆形或圆形,一个到两个拳头大,比较坚硬。由于后肠系膜较长,秘结部重力作用和继发胀肚后积气肠管的挤压,秘结肠段常移位于左肾前下方或沉坠于腹腔底部。骨盆曲结的秘结肠段位于耻骨前下方体中线左侧或右侧,呈弧形或椭圆形,如小臂粗,不太坚硬,检指重压留痕,表面光滑。左上大结肠结的秘结肠段位于耻骨前缘左侧前方,呈球形或圆柱形,一个到两个拳头大,比较坚硬,移动性较小。
③胃状膨大部结:多为不完全阻塞,病情发展较慢,病程较长,通常为3~10天,腹痛较轻。少数病例,由于逐渐发展成完全阻塞或压迫十二指肠而继发大肚结,病情随之加重。谷道入手,于体中线右侧,盲肠底的前方,可摸到秘结部,如排球大,表面光滑,黏硬或坚硬,随呼吸而前后移动。
④左下大结肠结:起病缓慢,腹痛多轻微,个别病例呈中度腹痛。排粪减少,粪球干硬,或恶臭稀便,后期排粪停止。肠音减弱。卧地时多半左侧体躯着地。谷道入手,可于腹腔左侧中下部摸到秘结肠段,由膈走向盆腔前口,呈粗大扁圆形,比暖水瓶稍粗,硬度为捏粉样或稍坚硬,表面不平整,可感到明显的肠袋和2~3条纵带。
⑤盲肠结(不全阻塞):是发展最慢、病程最长、腹痛最轻的一种大肠便秘。肠音减弱,排粪减少,排干硬小粪球或恶臭稀便,即使病后十天半月,排粪也不停止,饮食欲也不废绝,口腔变化也不明显。谷道入手,若结于盲肠底和盲肠体,可在耻骨前缘右肷窝部摸到秘结部,大如排球,硬度呈捏粉样或稍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在盲肠体后面可摸到由后上方向前下方伸延的盲肠后纵带。盲肠结的位置一般固定,但有时因其他肠管空虚而稍向前下方沉坠。
⑥直肠结(完全阻塞):腹痛一般较轻,有时呈中度腹痛。发病后即排粪停止。肠音不整。病畜不断举尾,频作排粪姿势,但不见粪便排出。全身症状发展较慢,后期能继发胀肚。谷道入手,在直肠狭窄部可直接摸到阻塞的结粪,直肠黏膜水肿、粗糙、粘有粪渣。
【治疗】结症主要为肠腔阻塞不通,治宜破结通下,疏通肠腑。根据患病部位和病情轻重,采取相应的疏通措施。
(1)针治法:
方一,电针关元俞:关元俞在最后肋骨后缘,背最长肌下缘处,左右各一穴。进针时,针体与水平线呈45°角,斜向内下方刺入2.5~3寸,如进针1.5~2寸遇阻时,是针尖刺到肋骨或腰椎横突上,应退针,稍改变方向寻找正确间隙进针;如达预计深度遇阻时,为刺到椎体,应退针稍向外进针;如针感松轻,摆动针柄,针头有物感,则为正确达到肾脂肪囊,通电30分钟左右,电压与频率的调节由低到高,由慢到快,然后由高到低,由快到慢,这样往返一次约10分钟,重复2~3次即可。本法对大、小结肠结效果较好。
方二,耳穴水针:穴位部(环椎翼前上角向前引水平线4厘米处的凹陷处是穴,左右各1穴)剪毛消毒后,用普通静脉注射针头向同侧鼻孔方向刺入3~4厘米,当针尖有抵于骨(颞骨)的感觉时,稍向后退针,注入注射用水50~100毫升。本法对小结肠结和骨盆曲结效果较好。
方三,耳钉疗法:在紧贴耳根基部前方稍下处(耳屏间切迹下1.5寸,向前1.5厘米处)于耳廓软骨的基部边沿下钉(此处为耳三软骨相接的凹陷中),进针时,如先扎左耳,术者站于病畜左侧,用右手轻轻握拳,伸出食指,用食指沿着耳前缘的副耳褶(耳前缘第一条耳褶)向下摸到副耳褶基部的肉质状突起,此时,用外面的拇指在耳廓基部前稍下方凹陷处的皮肤上触摸与耳内食指相对应处即为钉刺点。局部剪毛消毒后,用左手抓钉(钉帽上填上些棉花),在右手拇指的指甲边缘下钉,先刺透皮肤,然后将钉尖朝后近水平方向在内侧右手食指的感觉下,用力刺透耳廓软骨与副耳褶基部的肉质突起,当刺透耳廊软骨时,可听到“喀嚓”声,此时病畜反应强烈,一般有剧烈不安、摇头、喷鼻、前冲等反应。右侧进钉时,术者站于病畜右侧,用左手食指插入耳内,用右手持钉进钉,留钉2~6小时后,腹痛不减的改用他法治疗。
(2)掏结术:常用手法有以下五种。
①挤压法:术手拇指屈于掌心,其余四指并拢,将结粪固定于腹壁,外手或由助手隔腹壁反复用力挤压结粪,将结粪压扁或压碎,主要用于左上大结肠结。或将结粪牵引至耻骨前缘,术手弯曲成半月状进行挤压,主要用于骨盆曲结。或由助手将木杠插入六柱栏横梁内将结粪处的腹壁撬起,术手将结粪固定于木杠上挤压,主要用于位置靠前而不易向后牵引的小结肠结。
②切压法:术手拇指屈于掌心,其余四指并拢,用指肚有秩序地将结粪纵切或横切,使结粪出沟或分段,阻塞前部积滞的气体和粪水便沿着结粪与肠壁之间的缝隙向后移窜。主要用于左下大结肠结。
③握压法:术手拇指屈于掌心,其余四指并拢,握住结粪,以拇指关节为支点反复握压,将结粪握扁或握碎。主要用于小肠结。
④顶压法:术手拇指屈于掌心,其余四指并拢,用指腹顶压结粪。主要用于小结肠起始部结、胃状膨大部结和盲肠结。
⑤直取法和燕子衔泥法:直取法是以术手拇指、食指、中指或五指插入结粪周围与肠壁之间,握住结粪慢慢向后牵拉,将结粪取出,主要用于直肠尚未明显水肿的直肠结和玉女关结。燕子衔泥法是以术手拇指、食指、中指先从结粪中央挖取,然后再将紧贴肠壁部分向中央拨动,一点一点地夹出,同时应边取粪边用10%硫酸镁液反复灌肠,用于直肠已水肿的直肠结和玉女关结。
(3)捶结术:主要用于小结肠结,也用于左上大结肠结和骨盆曲结。术手摸到结粪后,将其牵引至左侧肷窝腹壁处,拇指屈于掌心,其余四指并拢,将结粪以掌心或虎口紧贴腹壁固定,外手或由助手用拳或木槌对准结粪捶打1~3下,将结粪捶扁或捶碎,此时术手即可感到肠道内有气体向后通过。捶结术的关键是术手一定要将结粪固定确实,结粪前部肠管要处于松弛状态;外手或助手捶打结粪要稳、准、狠。
(4)内治法:方一,植物油500~1 000毫升,胃管投服。主要用于小肠结(继发大肚结时,先导出胃内容物后再服),也可用于大肠结。
方二,槟榔散:槟榔、大黄各50~100克,芒硝250~400克(另包,冲服),枳实、厚朴、牵牛子、木香、郁李仁各50克,山楂、火麻仁各100~200克。水煎,大黄后下,加芒硝,温服。本方加水量应大(一般应加水5 000~8 000毫升,使芒硝的浓度在5%~8%之间)。主要用于大肠结,继发胀肚时,先穿肠放气后再服。
方三,当归苁蓉汤:当归200克,肉苁蓉100克,番泻叶、六曲各60克,广木香、瞿麦各15克,厚朴、炒枳壳、醋香附各30克,通草10克。水煎取汁,候温加麻油250~500克,同调灌服。用于老弱、久病、体虚患畜之结症。
加减:体瘦气虚者加黄芪;孕畜去瞿麦、通草,加白芍。
方四,木香、槟榔各25克,青皮、陈皮各20克,枳壳、香附子各40克,大黄90克,二丑30克,芒硝250克。共为末,开水冲,候温灌服。
方五,芒硝400克,大黄160克,槟榔20克,莱菔子120克,山楂、麦芽、神曲各90克。共为末,冲服。
方六,三棱、莪术各50克,当归,香附子、大黄各45克,川芎、赤芍、白芍、木香各30克,槟榔15克,甘草20克。水煎,去渣,候温灌服。
方七,番泻叶300克,开水2 500毫升,冲泡15分钟,取汁,胃管投服。
方八,酒曲1 000克,研末,用温水浸透,滤去粗渣,胃管投服。
方九,大黄90克,枳实45克,玉片20克,建曲300克,厚朴30克,木香、木通各15克,芒硝25克,酒曲180~250克。先将前七味药煎汤候温,再加芒硝和酒曲,灌服。本方适用于体弱病畜。
【护理与预防】患畜在治疗期间,要有专人看管,适当牵遛,严防猛跌。重危病畜心阳欲脱时,不宜牵遛。病愈后要控制草料,多饮水,逐渐恢复食量。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饮水卫生,草料要合理搭配,细铡过筛,避免饱饲后剧役或剧役后饱饲,休闲时应适当减料。气候骤变或变换草料时,要注意马骡表现,如果呈现腹痛,排零散干小粪球时,应及时就诊,及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