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二节 场地选择与总体布局
书籍:自然养猪法实用技术手册    来源:辈宠网

一、场址选择

自然养猪法建筑设计同传统集约化猪场场址无多大差异,比传统猪舍更趋灵活,主要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地理位置

确定场址的位置,尽量接近饲料产地,有相对好的运输条件。由于自然养猪法用水量少,实现了粪污零排放,养猪环境明显改善,故猪场选址限制因素明显减少,应结合区域规划,着重考虑猪场整体防疫。要远离生猪批发市场、屠宰加工企业、风景名胜地和交通要道等。一般要求距离畜产品加工厂1千米以上,距离主要公路300米以上,距离一般公路100米以上,可设置专用猪场通道与交通要道相联结,且距离最近的村庄最好不少于2千米;高压线不得在仔猪舍和保育舍上面通过。

2. 地势与地形

自然养猪法猪场场址要求地势较高、干燥、平缓、向阳。场址至少高出当地历史洪水水位线以上,地下水位应在2米以下,这样可以避免洪水的威胁和减少因土壤毛细管水位上升而造成地面潮湿,影响垫料发酵。如地势低洼或地面潮湿,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容易滋生,机具设备易于腐蚀,甚至导致猪群各种疾病的不断发生。如采用地下或半地下式发酵舍,更应充分考虑地下水位,否则垫料过湿会影响发酵效果,也减少了垫料使用年限。地下水位低的地方可采用地下式或半地下式发酵垫料池,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选择地上式发酵垫料池比较适宜。

平原地区宜选择地势较高、平坦而有一定坡度的地方,以便排水、防止积水和泥泞。地面坡度以1%~3%较为理想。山区宜选择向阳坡地,不但利于排水,而且阳光充足,能减少冬季冷气流的影响。地形宜开阔平整,不要过于狭长或边角太多,否则会影响建筑物合理布局,使场区的卫生防疫和生产联系不便,场地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3. 土质

自然养猪法猪舍对土质要求有一定的承载能力,最好选择透气透水性强、毛细管作用弱、吸湿性和导热性小、质地均匀的砂壤土。

4. 水、电

自然养猪法由于不用冲洗圈舍,所以用水量只要满足猪只的饮用水需要,同时保证垫料湿度控制、用具洗刷、员工和绿化用水即可。水质要良好,达到人饮用水标准。由于猪舍多采用自然光线,猪场用电主要保证相关设施设备运行和夜晚照明即可。

总之,自然养猪法猪场的场址选择虽然相对传统规模猪场而言更加灵活,但牵涉的因素仍然较多,必须认真对待,周密调查,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经反复比较后加以确定。

二、总体布局

1. 总体布局原则

(1)利于生产:猪场的总体布局首先要满足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按照生产过程的顺序性和连续性来规划和布置建筑物,有利于生产,便于科学管理,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利于防疫:规模猪场猪群规模大,饲养密度高。要保证正常的生产,必须将卫生防疫工作提高到首要位置。一方面在整体布局上应着重考虑猪场的性质、猪只本身的抵抗力、地形条件、主导风向等几个方面,合理布置建筑物,满足其防疫距离的要求;另一方面当然还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自然养猪法应尽量多地利用生物性、物理性措施来改善防疫环境。

(3)利于运输:猪场日常的饲料、猪及生产和生活用品的运输任务非常繁忙,在建筑物和道路布局上应考虑生产流程的内部联系和对外联系的连续性,尽量使运输路线方便、简捷、不重复、不迂回。

(4)利于生活管理:猪场在总体布局上应使生产区和生活区做到既分隔又联系,位置要适中,环境要相对安静。要为职工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又便于生活、管理。

2. 功能分区和布局方案

自然养猪法规模猪场按其功能相同的建筑物可分成三类,每一类的建筑物可组成一个功能区,即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和生活管理区。按照功能要求、主导风向、地形、猪群的防疫能力以及它们在生产流程中的相互联系作出分区布局方案。

(1)猪场功能分区的一般要求:

① 种猪舍位于猪场的最佳位置,地势高、干燥、阳光充足、上风向、卫生防疫要求高。

② 根据猪群特征和自然抗病能力,将保育舍依次安排在育成育肥舍的上风向或侧风向,以便减少保育猪和育成猪的发病率。③ 辅助生产区位置适中,便于连接生产区和生活管理区。

④ 生活管理区应布置在上风向或侧风向,接近交通干线,内外联系方便。

⑤ 病猪隔离治疗室、无害化处理室等污秽设施应布置在远离猪舍的下风向地段。

(2)猪场功能分区布局方案:专业性猪场分区布局方案见图2-1。

图2-1 专业性自然养猪法猪场分区布局方案

综合性猪场分区布局方案见图2-2。

图2-2 综合性猪场分区布局方案

3. 猪舍布局形式

猪舍的布局一般是根据地形条件、生产流程和管理要求而定。目前主要采用单排式、双排式及多排式。不管采用何种排列方式,都应分清何为必要、何为不必要的,尽可能地将猪舍有效使用面积最大化。

(1)单排式猪场:猪舍按一定的间距依次排列成单列,组织比较简单,一边是净道,一边是污道,互不干扰。布局整齐,条件一致为好。

(2)双排式猪场:猪舍按一定的间距依次排列成两列。其特点是:当猪舍栋数较多时,排列成双列可以缩短纵向深度,布置集中,供料路线两列共用,电网、管网等布置路线短,管理方便,能节省投资和运转费用。

(3)多排式猪场:大型猪场可以采用三列式、四列式等多排式布局,但道路组织比较复杂,道路多,主次不易分辨。

自然养猪法猪舍因考虑自然通风为主,其跨度比较小(7~12米),如规模较大,就会感觉建筑过于分散,占地较大,并导致道路、管线长度、基建投资费用和日常经营费用的增加。应该在解决通风问题的前提下,适当加大跨度(12~18米),使建筑布置更加紧凑。特别是寒冷地区,建筑的合并除缩短道路、管线长度外,还能明显降低建筑的费用(墙面积的减少及采暖费用的降低)。环境控制好的情况下,北方也可采用无间距的联体式猪舍布局。

4. 猪舍朝向

猪舍朝向的选择与当地的地理纬度、地段环境、局部气候特征及建筑用地等多种因素有关。猪舍朝向主要考虑日照条件和通风条件两个方面的因素。

(1) 日照条件:自然养猪法要求充分利用和限制太阳辐射热对猪舍环境的影响,冬季可以增加舍内温度,促使发酵菌活力增强,改善卫生防疫条件,减少能源消耗;夏季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太阳辐射热,降低舍内温度。

目前猪舍建筑多为狭长形,长度比跨度大得多,一般为8:1~15 : 1。在冬季为争取最大的太阳辐射热量,应将纵墙面对着太阳辐射强度较大的方向,夏季炎热地区的猪舍应尽量避免太阳辐射热导致余热剧增,宜将猪舍纵墙避开太阳辐射强度较大的方向。

猪舍纵墙上的太阳辐射强度取决于日照时间和照射角度。猪舍在无遮挡情况下,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与太阳辐射强度和太阳照射的面积成正比。从图2-3可以看出,冬季太阳方位角变化范围小,在猪舍各朝向墙面上获得的日照时间变化幅度很大,南墙日照时间最长,东西墙日照时间短,北墙全日得不到日照。夏季由于太阳方位角变化范围较大,猪舍各朝向的墙面上都获得一定的日照时间,以东南向和西南向获得日照时间较多,北向较少。

图2-3 冬、夏季太阳方位示意图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太阳高度角大;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太阳高度角小(图2-4)。自然养猪法猪舍要求太阳在冬季尽可能大地照射到舍内(至少满足能照射到垫料所有区域),夏季尽可能小地照射到舍内。

图2-4 冬、夏季太阳高度角示意图

(2)通风条件:自然养猪法要求尽可能多地以自然通风为主,所以必须组织自然通风,夏季能获得良好的通风效果,冬季能减少冷风渗透。另外,为使猪舍排出的污秽气体、尘埃借助于舍外的自然风迅速扩散、排除,防止相邻猪舍互相污染,传染疾病,猪舍朝向选定时,必须考虑舍外自然风的主导风向。

气象部门所提供的风向玫瑰图(图2-5)表示某一地区的风向和风向频率。风吹向中心,图中最长的是当地出现次数最多的风向即主导风向。风向玫瑰图可用不同的线型表示出全年风频、夏季风频和冬季风频。猪舍朝向和猪舍布局与主导风向有密切关系,主导风向可直接影响冬季猪舍的热量损耗和夏季猪舍的舍内和场内通风。

图2-5 风向玫瑰图

山东区域内自然养猪法猪舍一般选取坐北朝南的方向,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时参考上述因素适当调整,更有利于舍内环境的改善。

规模化自然养猪法猪舍相对高密度集约化饲养,必须通过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将有害气体排至舍外,换送新鲜空气,以调节猪舍内的氧气、温度和湿度,再由自然风将污秽气体排出场区,保证场区内及时补充到洁净空气,防止相邻猪舍相互污染和疫病传染。

5. 猪舍间距

猪舍的间距主要考虑日照间距、通风间距、防疫间距和防火间距。自然通风的自然养猪法猪舍间距一般取5倍屋檐高度以上,机械通风猪舍间距应取3倍以上屋檐高度,即可满足日照、通风、防疫和防火的要求。在确定间距过程中,防疫间距极为重要,实际所取的间距要比理论值大。我国一般猪舍间距为10~14米,上限用于多列式猪舍或炎热地区双列式猪舍,其他情况一般取10~12米。

6. 猪场道路

猪场道路组织在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自然养猪法猪场净道与污道分开,分工明确。饲料与病死猪运送通道尽量避免交叉。工作人员尽量不要穿越种猪区,并以最短路线到达各猪舍。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