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四节 巴贝斯虫病
书籍: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宝典    来源:辈宠网

巴贝斯虫病 (又称马梨形虫病) 是由驽巴贝斯虫 (旧称马焦虫) 和马巴贝斯虫 (旧称马纳氏焦虫) 寄生于马红细胞引起的血液原虫病。以高热、贫血和黄疸为主要特征。OIE将本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把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在我国主要流行于新疆、内蒙古、青海、东北等地及南方各省 (市、自治区)。

【病原学】 驽巴贝斯虫 (Babesia caballi) 为大型虫体,长2~5μm,直径1.3~3.0μm,成对裂殖子后端相连; 其形状为梨子形 (单个或成对)、椭圆形、环形等,偶见有变形虫样虫体。

马巴贝斯虫 (Babesia equi) 为小型虫体,虫体长度不超过红细胞的半径; 呈圆形、椭圆形、单梨子形、纺锤形、逗点形、短杆形、圆点形及降落伞形等多种形态,以圆形、椭圆形虫体占多数,典型的形状为四个梨子形虫体以尖端相连构成十字形。每个虫体内只有一团染色质块。随病程不同,虫体可分为三型: 大型 (大小等于红细胞半径) 多出现于病的初期; 中型(大小等于红细胞半径1/2) 多出现于病的发展过程中; 小型 (大小等于红细胞半径1/4) 多出现于病马治愈期和带虫期。但并非一定时期只有一种类型的虫体,而仅是这种类型虫体占优势。

1981年,Schein等证明马巴贝斯虫存在有红细胞外的裂体增殖阶段,在活体和试管培养中都已看到了大裂殖体、小裂殖体和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各个发育阶段。因此,他们认为将马巴贝斯虫归于泰勒属 (Theileria) 中,较之在巴贝斯属 (Babesia) 中更合适。1982年,Reh-bein等又成功地将马巴贝斯虫的孢子在马的成淋巴细胞系的组织细胞上培养和传代。

【流行病学】 文献记载驽巴贝斯虫的媒介蜱有3属14种。我国已查明草原革蜱、森林革蜱、银盾革蜱、中华革蜱是驽巴贝斯虫的传播者。草原革蜱是内蒙古草原的代表种; 森林革蜱是森林型的种类,但也适于生活在次生灌木林和草原地带,因此,它们是东北及内蒙古驽巴贝斯虫的主要媒介; 银盾革蜱仅见于新疆,是新疆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的蜱类之一,是新疆驽巴贝斯虫的主要传播者。我国已发现的血红扇头蜱、囊形扇头蜱、图兰扇头蜱,虽文献记载是驽巴贝斯虫的传播者,但在我国尚未证实它们的传播作用。

革蜱以经卵方式传播驽巴贝斯虫。实验证明次代革蜱的幼虫、若虫和成虫阶段都具有传播驽巴贝斯虫的能力。但由于革蜱为三宿主蜱,仅成虫阶段寄生于马匹等大型哺乳动物,因此,在自然条件下,次代成虫起传播作用。除经卵传播外,还有经蜱期间传播和经胎盘垂直传播的报道。革蜱一年发生一代,以饥饿成虫越冬。成蜱出现于春季草刚冒尖出芽时。

驽巴贝斯虫病一般从2月下旬开始出现,3、4月达到高潮,5月下旬逐渐停止流行。马匹耐过驽巴贝斯虫病后,带虫免疫可持续达4年。疫区的马匹由于经常遭受蜱的叮咬反复感染驽巴贝斯虫,因此,一般不发病或只表现轻微的临诊症状而耐过。由外地进入疫区的新马及新生的幼驹由于没有这种免疫性,容易发病。驽巴贝斯虫与马巴贝斯虫之间无交叉免疫反应。

驽巴贝斯虫可在革蜱体内通过经卵传递,经若干世代而不失去感染能力。因此,在发病牧场,即使把全部马匹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牧场在短期内也不能转变为安全场,因为带虫的蜱能依靠吸食其他家畜及野生动物的血液而生存; 而且蜱类还有很强的耐饿力,短时间内不采食也不至于死亡。

传播马巴贝斯虫的蜱文献记载有3属17种。我国已查明草原革蜱、森林草蜱、银盾革蜱、镰形扇头蜱是马巴贝斯虫的传播者。马匹耐过马巴贝斯虫病后带虫免疫可长达7年。

【临诊症状与病理变化】 感染驽巴贝斯虫的马,病初体温稍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结膜充血或稍黄染。随后体温逐渐升高 (39.5~41.5℃),呈稽留热型,呼吸、心跳加快,精神沉郁,低头耷耳,恶寒战栗,皮温不整,躯体末梢发凉,食欲大减,饮水量少,口腔干燥发臭。病情发展很快,各种症状迅速加重。最令人注目的症状是黄疸现象,结膜初期潮红、黄染,以后呈明显的黄疸。其他可视黏膜,尤其是唇、舌、直肠、阴道黏膜黄染更为明显; 有时黏膜上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食欲逐渐减退以致废绝,舌面布满很厚的黄色苔。常因多日不食不饮而陷入脱水状态,肠音微弱,排粪迟滞,粪球小而干硬,表面附有多量黄色黏液。排尿淋漓,尿黄褐色、黏稠。心跳节律不齐,甚至出现杂音,脉搏细速。肺泡音粗厉,呼吸促迫,常流出黄色、浆液性鼻汁。孕马发生流产或早产,有些孕马伴发子宫大出血而死亡。后期病马显著消瘦,黏膜苍白黄染; 步样不稳,躯体摇晃,最后昏迷卧地; 呼吸极度困难,腹式呼吸,由鼻孔流出多量黄色带泡沫的液体。病程为8~12天,不经治疗而自愈的病例很少。血液变化为红细胞急剧减少 (常降到200万个/mm3左右),血红蛋白量相应减少,血沉快 (初速达70度以上),白细胞数变化不大,往往见到单核细胞增多。幼驹症状比成年马严重,红细胞染虫率高,常躺卧地面,反应迟钝,黄疸明显。

马巴贝斯虫病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急性型的症状与驽巴贝斯虫病相似,但热型多为间歇热型或不定热型。病程比驽巴贝斯虫病稍长,病马常出现血红蛋白尿和肢体下部的水肿。亚急性型也出现驽巴贝斯虫病的那些症状,但程度较轻,有些症状不够明显,病程可达到30~40天,其间有一定的缓解期。慢性型临诊上不容易发现,体温正常或出现黄疸症状时稍高于常温,病马逐渐消瘦,贫血,病程能持续到3个月,然后病势加剧或转为长期的带虫者。有时还可见到驽巴贝斯虫病与马巴贝斯虫病混合感染的病例,主要呈现驽巴贝斯虫病的症状。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诊表现往往可以做出诊断。为了确诊,可采取血液涂片,姬姆萨染色,检查红细胞中的虫体。有时需反复多次或改用集虫法进行检查,才能发现虫体。在没有实验室检查条件时,可采取诊断性治疗,如注射贝尼尔等有效药物后,体温下降,病情好转,则可认为是巴贝斯虫病。此外,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等也可应用。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补体结合试验 (CF) 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IFA),无替代诊断方法。

病料样品采集: 可疑动物的血液。

治疗、预防参阅牛巴贝斯虫病。

咪唑苯脲(苯脲咪唑):剂量为每千克体重4mg,肌肉注射,间隔72h应用4次。为了减轻副作用,可将每千克体重4mg的剂量间隔1h分两次注射。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