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50例犬吉氏巴贝斯虫病的诊治
    来源:辈宠网

犬巴贝斯虫病又俗称为犬焦虫病,是一种经由蜱虫传播的犬血液原虫病,病原为巴贝斯虫科的犬巴贝斯虫(babesia canis)和吉氏巴贝斯虫(babesia gibsoni)。犬巴贝斯虫虫体呈梨状、成对排列,4µm×7µm;吉氏巴贝斯虫虫体呈戒指状、圆形或椭圆形,虫体较小,约1-2.5µm。笔者在临床上遇到的均为吉氏巴贝斯虫,患犬可见精神食欲差、发热、贫血、茶色尿或红尿、皮肤及黏膜黄染等症状。确诊后通过积极的杀虫及输血等治疗,犬吉氏巴贝斯虫病可达到96%的治愈率,但是患犬会成为病原携带者。

1. 病例统计

我院2010年至2011年期间犬巴贝斯虫病的病例记录,病原均为吉氏巴贝斯虫。挑选病例资料记载完整(基本资料、病史、实验室检查及治疗预后均全面记载)的50例做一总结,其中5例为其他医院的转诊病例,其他45例均为我院首诊、首次发病的病例。

2. 病史及临床症状

50例犬吉氏巴贝斯虫病例中,雄性占28只(56%),雌性占22只(占44%)。表1列举出了患犬的品种分布,涉及16个品种及串种犬。表2显示各年龄阶段的犬均有发病,但以青年犬居多。从表3可见绝大部分犬有蜱虫接触史(去过草地或丛林、山区)。患犬临床表现以精神食欲差、发热、贫血、茶色尿或红尿、皮肤及黏膜黄染为主。

3. 临床病理学检查

50例患犬血涂片均可见寄生于红细胞内的吉氏巴贝斯虫体,见图1。血常规、生化结果见表4。血常规出现RBC下降49例(98%),HGB下降48例(96%),HCT下降50例(100%),PLT下降50例(100%),部分出现WBC升高(21例,占42%)。生化变化主要表现为肝酶升高、TBIL升高。影像学检查出现脾肿大占44例(88%)。尿检中血红蛋白尿占48例(96%)。

4. 治疗结果

治疗方案以杀虫为主,贫血严重者采取输血,同时配合输液、保肝等辅助治疗。其中HCT低于15-17%的患犬采取了输血治疗,接受输血治疗的患犬占33例(66%),其中输一次全血的患犬占19例(38%),输两次全血的患犬占14例(28%)。

全部病例均按程序肌肉注射三氮眯(Diminazene Aceturate)3.5mg/kg,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第十四天、第二十八天、第四十二天依次注射,同时配合口服多西环素10mg/kg,每次复查血涂片,直至没有虫体时停止注射三氮眯。一般需要注射4至6次,具体见表5。

50例患犬中48例经治疗痊愈,2例在治疗过程中死亡,其肝酶和总胆红素指标升高最严重。痊愈后的患犬会成为病原携带者,患犬免疫力低下时容易复发,病例复发的时间多见于痊愈后1-4个月,半年之后再复发的病例少见。复发病例占37例(77%),其中复发一次的病例占23例(47.9%),复发两次的病例占12例(25%),复发三次的病例占2例(4%)。通过统计发现幼年犬和出现脾脏肿大的犬更容易复发,44例脾脏不同程度肿大的患犬中,复发者占36例(82%),一岁以下犬复发占80%。

5. 讨论

5.1发病特点

犬巴贝斯虫和吉氏巴贝斯虫在美国、澳大利亚、亚洲等范围内均有报道,吉氏巴贝斯虫的报道多见于亚洲,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但只局限于特定的蜱虫种类,有的被蜱虫叮咬的犬并未出现巴贝斯虫感染,因此有一定的地域性。美国的一项研究中显示,被犬巴贝斯虫感染的犬可能只处于携带状态,并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只有幼犬和免疫抑制的成犬会发病,而大部分被吉氏巴贝斯虫感染的犬则会表现出严重的临床症状。犬巴贝斯虫和吉氏巴贝斯虫在我国南方均有发病的报道。除蜱虫叮咬传播外,巴贝斯虫还可通过输血、被携带犬咬伤等途径传播,经胎盘感染也是一种可疑的传播途径。但在笔者的病例中,有一例患犬在痊愈后一年怀孕生产的幼犬,并未发现感染。

犬巴贝斯虫的发病无性别倾向,而在品种方面,国外的资料研究中显示,比特犬具有品种高发性,可能和其在打斗的过程中血液被感染有关,大多比特犬成为携带者和传播者。在笔者的病例统计中,4月龄下和7岁上的犬发病率低,青年犬发病较高,可能与生活方式有关,青年犬由于较多的户外活动,从而提高了被蜱虫叮咬的风险。

5.2 诊断

犬吉氏巴贝斯虫病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可与其他疾病相区别,有蜱虫接触史具有较高的提示意义,临床表现以精神食欲差、发热、贫血、茶色尿或红尿、皮肤及黏膜黄染为主,某些犬还可能出现一些非特征性的症状,例如腹水,胃肠道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水肿和心肺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的鉴别诊断有免疫介导性溶血性贫血和其他血液寄生虫病。实验室检查血涂片发现虫体即可确诊。但要注意同时检测其他血液寄生虫,在南方有巴贝斯虫和埃利希氏体病或莱姆病同时感染的报道。

血清学或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可以用来检测巴贝斯虫的DNA片段,其敏感性较高,很多犬会表现为血清学测试阳性但是临床表现却正常,因而不能单独使用血清学检测来确诊巴贝斯虫病,而且目前尚未商品化,仍须由专业的实验室来进行。

5.3病理学检查

犬感染吉氏巴贝斯虫后的潜伏期由数天至数周不等,病例统计中以10-20天发病者多见(占90%),另一项报道显示为10-28天。吉氏巴贝斯虫进入血液后将在红细胞内增殖,从而患犬出现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机体针对寄生虫虫体而产生的免疫介导反应或是由此导致的自身抗原改变会进一步恶化溶血性贫血的程度。破坏的红细胞被机体的巨噬细胞吞噬,巨噬细胞活化则会导致出现发热和脾肿大。红细胞急剧下降的同时,血小板也出现降低,50例均表现出血小板下降。

严重的溶血也会引起肝酶指标和血清总胆红素升高、血红蛋白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一系列全身多系统变化,因此要尽快给予积极的治疗。其中2例由于肝酶和总胆红素指标太高,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死亡,这说明肝酶和总胆红素指标越高,患犬的治愈率也会下降。

5.4治疗及预后

犬巴贝斯虫的治疗主要为杀灭红细胞内的虫体,对严重贫血的犬则需要采取输血,同时给予输液、保肝等辅助支持治疗。杀灭巴贝斯虫的药物主要有咪多卡、三氮眯、阿托伐醌等,其他药物如多西环素、克林霉素、甲硝唑、锥虫蓝、喷他眯、双眯苯基醚、帕伐醌也有成功治愈的报道。但吉氏巴贝斯虫则具有特别的挑战性,国外报道的最佳治疗方案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抗原虫药相结合。推荐阿奇霉素10mg/kg,每天一次,和阿托伐醌13.3mg/kg,每天三次,连用十天。但是阿托伐醌费用相对较贵,而阿托伐醌的衍生物又有强烈的副反应。

即使这样也并不能完全的清除感染,因为截止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任何药物能够彻底的清除吉氏巴贝斯虫的感染,因此没有必要对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是血清或PCR测试表现为阳性的犬进行预防性用药。

我院采用按程序肌肉注射三氮眯同时口服多西环素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也会监测肝酶和总胆红素,治愈率96%,死亡率4%,与国外报道的犬巴贝斯虫的死亡率为1- 12%基本相近。

死亡原因通常为严重贫血或溶血所引发的一系列全身多系统并发症,例如严重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输血不当造成的副反应,因此输血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实验室交叉配血,同时做好准备预防输血副反应发生。另外一项研究中报道,患犬如果伴发多器官损伤、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衰竭、大脑损伤等并发症时预后不良,患犬血清高皮质醇和低甲状腺素者预后不良,因此糖皮质激素需慎用。

痊愈后的犬会成为病原携带者,甚至有报道称会产生一定的免疫,但是有出现免疫介导并发症的风险,并且一定阶段内免疫力低下会再复发,因此不能作为供血犬或输出到非疫源地。根据我院临床病例的统计,大部分病例复发的时间,一般在痊愈后1-4个月,因此提前和主人做好沟通,一方面复发时主人易于配合治疗,另一方面主人在这期间会留心观察,复发时能更早发现异常,更早接受治疗。幼犬复发率较高可能和其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有关,另外笔者发现如果在痊愈后能很好的控制患犬的活动量,减少应激,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复发率,痊愈后4个月内复发率最高,半年至一年之后复发者少见。

6. 总结

通过本次临床病例总结,对于犬吉氏巴贝斯虫病,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1)我地区主要病原为吉氏巴贝斯虫;

(2)预防蜱虫可防止犬只感染巴贝斯虫;

(3)感染通常发生于蜱虫叮咬10-20天后;

(4)痊愈后1-4个月注意监测复发情况。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