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猪病防治 >
蓝耳病防控——源自养殖者思维模式的转变
浏览(41)

蓝耳病防控

——源自养殖者思维模式的转变

目 的:

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对蓝耳病防控的系统方法和操作模式参考,以减少因对蓝耳病的认识不足而造成的巨大损失。

摘 要: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构建以饲养管理为主的疾病防控体系,降低蓝耳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减少基础性免疫疾病造成的损失,必须依赖养殖者思维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

蓝耳病,思维模式,环境控制

内 容:

蓝耳病(PRRS),又称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2006曾在华南、华北等地大规模流行,以母猪高热流产、耳朵发紫为主要特征。近两年,全国各地均有发生,造成断奶仔猪高的死亡率和母猪返情流产率增高的现象,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常将蓝耳病分为两类,经典蓝耳和高致病性蓝耳。经典蓝耳以母猪重胎流产死胎以及呼吸道为表现。高致病性蓝耳以保育仔猪高死亡率,育肥猪呼吸道疾病为表现。

目前流行的蓝耳病往往不是单一感染造成的,常于猪瘟、圆环、伪狂犬、附红细胞体、链球菌病、猪副嗜血杆菌病以及流行性感冒等混合感染。因此往往造成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的误诊和误判。导致蓝耳病防控失败。

蓝耳病在猪场潜伏期间,环境做的比较好的场,一般不出现大的疫情和损失。在遇到过冷,过热等环境和各种疫苗的应急之后,会出现亚临床症状的爆发,最明显的特征是哺乳仔猪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断奶仔猪弱仔率增多,转保育后链球菌和副猪以及呼吸道疾病等的出现比较多,也有的猪场会出现腹泻等症状,断奶仔猪死亡一般在12%以上。母猪产后炎症较多,返情和流产率较高等。

而母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环境控制做的比较差的场,在遇到蓝耳病传播时,会出现比较典型的蓝耳病爆发,造成重胎母猪流产、死胎以及保育猪死亡率大幅度上升等。整个猪群出现不稳定的状态,可能伴随猪瘟、伪狂犬、口蹄疫、流行性腹泻等的发生。

蓝耳病发生的防控目前存在较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疫苗是防控蓝耳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也有人认为,要与蓝耳病和平相处。理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到底疫苗该不该打,打疫苗有木有效果,或者说打疫苗会不会造成蓝耳病的爆发等,造成了一些养殖户不知所措的局面。

蓝耳病免疫的特点是:一、蓝耳病的变异快,并且不同的毒株之间能够产生基因重组,形成新的病毒。所以一个猪场不能免疫多个毒株的疫苗。二、抗体依赖增强作用。蓝耳病病毒在机体有一定的抗体(该抗体浓度不足以抵制蓝耳病病毒的繁殖)情况下,反而能在机体内快速繁殖。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猪场不免疫蓝耳病不出问题,一免疫反而出现问题的现象。所以猪场在免疫蓝耳病之前,一定要对猪场蓝耳病感染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或者使用药物对蓝耳病做一段时间的净化。三、蓝耳病免疫空白期长。蓝耳病弱毒苗免疫后,中和抗体的产生在四周以后,干扰素的产生更慢。而蓝耳的感染,消除病毒血靠中和抗体,消除病快、传染快,而病程长,至少十几天才死亡)持续感染靠干扰素。也就是说,疫苗免疫后大约一个月才能有好的保护作用,在这之前为免疫空白期。在空白期内,如果有感染或其他影响免疫力的因素,可能导致免疫失败。四、持续感染。中和抗体只能消除病毒血症,蓝耳病病毒还在淋巴组织等部位持续感染。这也为蓝耳病毒的变异和重组创造了条件。

笔者认为,任何病毒病的防控,主要依赖猪体自身健康度的提升和产生抗体后的保护。让猪群拥有良好的健康度更有助于抗体的产生。良好的环境、良好的饲养管理以及良好的营养,是猪群在短的时间内产生抗体保护的不二选择。有的养殖场在经过蓝耳病爆发性流行后会相对稳定较长的时间,这就是因为产生抗体后的保护作用。

笔者曾对一些蓝耳病活跃场做了抗体监测。结果显示,大部分蓝耳病比较活跃的猪场,猪瘟、伪狂犬、圆环等的抗体也相对偏低,这就表明,蓝耳病的基础免疫抑制性。所以有的专家就讲,圆环与蓝耳病如影随形,副猪是蓝耳病的影子病。一般在保育舍出现副猪或者圆环的猪场,大多存在蓝耳病的感染。

如何加强饲养管理?如何搞好环境控制?如何加强猪的营养?最终,如何提高猪的健康度?

首先,对温度的重新认识。大部分养殖者知道哺乳仔猪需要的温度是多少,在产房保暖做的相对来说比较好。但是,在对断奶仔猪的管理中,忽略了因温度过低而造成的应激。刚刚断奶的仔猪,营养的获取从母乳变成固态的饲料,自身对体温的调节才刚刚成熟,由于营养获取方式的不适应,在断奶时,仔猪获取的营养不足以维持体温的调节,所以,在断奶第一周,应该提升环境温度。另外,在南方大部分地区,湿度相对来说比较大,猪的体感温度会相对来说偏低。同样的环境温度,在比较潮湿的地方,给人的感觉会比较冷,体感温度会相对偏低。还有,蓝耳病造成仔猪低烧,相比较健康的猪只,更要求比较高的环境温度。

其次,饲养管理和营养对猪群健康度的影响。大家都知道的是,产前一月攻胎,以获得较大的仔猪初生重,产后母猪补料,以获得较高的泌乳。却忽略了对母猪膘情的控制,和产房母猪剩料的处理,以及断奶仔猪饲喂习惯。在配种后一个月至产前一个月这段时间,是一个比较好的调膘期,这段时间过肥的母猪减少饲喂量,过瘦的母猪增加饲喂量,能够比较好的控制母猪的膘情。产前一个月补料对母猪膘情的控制不是很理想,因为母猪的大部分营养用于仔猪生长的需要。

还有,产后母猪补料的循序渐进。笔者曾亲历好多猪场,一次喂给母猪好多饲料,造成剩料过多,而不去清理,产房温度相对来说较高,饲料容易腐败变质,另外,剩料过多容易造成母猪顶食和消化不良的发生。而断奶仔猪,通常是在刚断奶前三天吃料较少,在第三天采食量过大,容易造成营养性腹泻。如果再加上蓝耳病的侵害,很难控制。对断奶仔猪弱猪隔离和加强护理,有利于降低死亡率和病猪的恢复。

再次,合理的免疫程序以及驱虫保健程序,有利于猪群健康度的提升。笔者曾接触过一些猪场,驱虫程序形同虚设,保健落实不到位。防疫程序更是一团乱麻。现在比较大的集约化猪场,很早就认识到链球菌、大肠杆菌、副猪等一些细菌性疾病的防疫形同虚设,因为这些病菌易变异,在环境中存在比较广泛,都通过加强饲养管理等的方式去预防。而有些猪场,各种疫苗一应俱全,生产成绩也是一塌糊涂。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你去看看,你的母猪是不是眼屎也是很多,角膜炎是不是很多,毛色有木有不好,皮肤病是不是特别多。这些征兆,预示你的猪群处在一个亚健康状态,为传染病的入侵打开了第一扇门。

最后,讲一些比较常规的保健方案。1、在蓝耳病与付红细胞体混合感染时,母猪采用清瘟败毒散、替米考星、多西环素、阿莫西林和葡萄糖首次拌料15天,一月后拌料7天;断奶仔猪采用清瘟败毒散+阿莫西林+葡萄糖拌料10天;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效果。2、蓝耳病与流行性腹泻混合感染时,母猪采用白头翁散、土霉素拌料7天,后清瘟败毒散、替米考星、阿莫西林和葡萄糖拌料7天;断奶仔猪清瘟败毒散、替米考星、阿莫西林、葡萄糖拌料10天;效果良好。3、蓝耳病与伪狂犬混合感染时,加强对猪瘟和伪狂犬的普免,淘汰仔猪由伪狂犬症状的母猪,母仔猪保健均采用清瘟败毒散、替米考星、阿米西林;分别拌料15天和10天。在疾病爆发流行的时候,在做保健的同时,高效猪瘟疫苗的免疫能够比较快速的激活猪体抗体的产生。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是笔者通过互联网、微信以及从业以来对蓝耳病的认识,希望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和探讨,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也同时能够帮助那些正生活在蓝耳病爆发的水深火热中的养殖户,仅供参考。(后面我会在跟帖过程发一些比较典型的蓝耳病图片,希望指正。)

三不戒

2015.4.9

  

热门猪病防治/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