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猪病防治 >
猪只适时淘汰可提高经济效益
浏览(47)

为了猪场的整体效益,不论是那个生长阶段的猪只,如果治疗价值和生产潜力不大,该淘汰的绝不手软,给留下的猪腾出生存空间。

2014年是中国养猪业的转折年,上半年猪价持续低迷,养殖户都在亏损中渡过;7、8月份猪价逆势上涨,但好景不长,高位时间较短,下半年整个养猪行业处于微利,综合全年来看,大部分猪场都处于亏损状态。2014年的低迷行情让2015年雾里看花,看不清。在养猪行情起伏不定时,首先我们要有信心,提高养殖效益,把握住可控关键点。而猪只的适时淘汰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之一。

一、猪只的适时淘汰能够确保猪群的稳定

猪场中猪病是养猪业发展的瓶颈,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会降低猪只的健康水平,容易引起继发感染,最后引起猪只死亡,即使能活下来,也会造成生长发育障碍,使生产受到莫大的损失。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畜群的易感性。病残猪是最易感群体,在疾病传播过程中,往往是从抗病力低的弱猪开始,然后产生连锁反应,使疾病快速传播开来。因此,留养的无价值病残猪是影响猪群稳定的定时炸弹,我们应坚决将其适时淘汰,消除安全隐患。

图中,最小的仔猪生长明显掉队,没有饲养价值,极容易发生顽固性腹泻,而且会传染该窝健壮仔猪,而这样一窝仔猪腹泻往往会波及该单元其他仔猪。部分猪场老板由于没有及时地、果断地淘汰此类病残猪,结果在猪场中所出现的病残猪数量越积越多,这样不但浪费了饲料,而且病残猪长期往外界排毒,造成整个猪场的猪群受到疾病的威胁,健康度下降、疫病多发,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做好种猪的选择性及时淘汰,可以提高生产效益

年老种猪产仔率低,哺乳性能差,从而降低仔猪的成活率,降低生产效益;有些老弱母猪常出现连续返情、空怀或流产、难产,即使能产下仔猪,也无法进行有效哺乳。留养这些生产性能低下的种猪,浪费时间、人力、空间和饲料,都应果断及时淘汰。

母猪适时淘汰的依据:(供参考)

超过8.5月龄不发情,9月龄未配上种的后备母猪;

外阴户小的后备母猪或先天性骨盆狭窄、或配上种之后经常流产者;

生长速度缓慢,至适时配种而体重不合格的母猪或僵猪;

体型不合格、或有效乳头少于8个、母性不良的母猪;

习惯性流产的母猪;

断奶后经两个发情期不发情的母猪;

因四肢或蹄部有疾患久治难愈而影响配种或分娩的母猪;

发生疾病(包括传染病或其他疾病),经两个疗程治疗而未康复的母猪;

髙胎龄母猪;

连续两胎以上(包含3胎)产活仔数在7头以下的母猪;

重病母猪;

配种后两次返情、空怀、屡配不孕的母猪。

猪场管理者可根据淘汰依据决定需要淘汰的母猪,并记录在相应胎次的表格中,以月份或季度为单位进行汇总,分析本猪场的母猪淘汰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方案。

三、商品猪的适时淘汰能够节约成本

图1为保育猪,图2为育肥猪,猪只都有明显的疾病症候,若继续饲养这些啇品猪,不但容易染病而传染给其他猪只,而且注定无法上市,如果继续饲养或治疗,将会浪费很多的药物和饲料,那么将提高每头商品肉猪的养殖成本。

如果把饲养无价值商品肉猪所花费的饲料、栏舍、人力和时间,用于饲养正品猪,则可以创造更大效益。

四、做好种母猪的保健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淘汰

为了保障种母猪的生产性能,减少淘汰率和提高种猪场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对每一头种母猪加强饲养管理及做好保健工作。

在猪群保健方案上建议如下:

1、从健康种猪场引进的后备母猪,必须先做好免疫接种。运回本猪场后,必须在远离本场猪群的指定栏舍中隔离饲养观察一个月,证实为健康猪,若有必要时,可再接种一次疫苗后才能混群。

2、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基础上,搞好清洁卫生工作。建议用“腾骏” 复合醛消毒液进行消毒。

3、全场种猪群必须按科学的免疫程序及时进行免疫接种。

4、母猪群日常保健建议饲料中添加骏安1000g+骏维安1000g/吨,连用15天,采用前7后7方案(即打蓝耳苗前7天和打苗后7天加药),提高免疫效果和减少免疫应激。

5、商品猪在转栏时,建议饮水中加进“蓝罐骏安”500g+“蓝罐加康”400g/吨,连用7天(采用转栏前3天和转栏后4天饮水加药),减少转栏应激。

(作者简介:林秋毅,腾骏研究所(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分所)驻场技术专员。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曾就职于温氏集团,从事技术工作多年,主攻临床,并为猪场提供疫病整体方案和跟踪技术服务。)

热门猪病防治/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