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猪只死亡率极高,猪瘟病毒是一种小RNA病毒,属披盖病毒科、瘟病毒属。
猪瘟具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流行广泛,发病率、死亡率高,危害极大。国际兽医局(OIE)将之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我国亦将之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近年来又相继复发,并有上升的趋势。目前在各国的猪瘟流行中,除典型的病例外,猪瘟的流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猪瘟流行形式的变化
由急性发生和大流行转变为地区性散发流行,疫点显著减少,多局限于所谓的“猪瘟不稳定地区”。
猪瘟由急性转为慢性过程,临床症状由典型变为非典型的温和型猪瘟,症状显著减轻,发病率不高,疫势较缓和,死亡率减低,仔猪死亡率较高,成年猪较轻或可耐过,病理变化也无特征。
由于病原毒力降低,出现持续感染(亚临床隐性感染)、胎盘垂直感染(仔猪先天性感染),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母猪繁殖障碍)及新生仔猪的免疫耐受等。这些带毒病猪的存在,成为猪瘟发生的祸根,尤其是亚临床感染猪,依靠常规方法很难确诊并剔除此类病猪,从而给猪瘟的防治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在出现这些现象的地区和猪场,往往还伴随有多种原因引起的免疫失败,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猪瘟的现状及特征
散发流行:由于大规模地免疫接种,近年猪瘟没有大规模爆发,而呈散发流行,规模较小,强度较轻。发病无季节性,主要取决于猪多年的免疫状态与饲养管理水平。
发病年龄小:发病大多见于3月龄以下。特别是断奶前后和出生10日龄以内的仔猪多见,而育肥猪和种猪很少发病。
临床多以隐性为主,不表现典型猪瘟症状,如母猪常见死胎,死产,木乃伊和若仔。初生仔猪常见瘫痪,神经症状而死亡。
发病温和:在临床与病理剖检上不够典型,发病率与死亡率已显著降低,病程明显延长。种猪的持续性感染和初生仔猪的先天感染可能比较普遍,这种类型的感染往往外表健康,所以是引起猪瘟流行的最危险的传染源。
慢性持续性感染,潜伏期长,多散发。常混合感染和。
病理变化不明显,剖检,仅见肾苍白有针尖状出血点,诊断较难。
近年来所见猪场发生猪瘟的主要表现形式
引起母猪流产、死胎或产弱仔,初生乳猪发生先天性震颤,产后几天小猪腹泻并且陆续死亡即行家常称为猪瘟引起的繁殖障碍。
出生后十多天龄前小猪生长发育正常,十多天龄后小猪开始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和呼吸症状,可能是在产房中一、二窝或多窝猪发生,病猪多数死亡,少数成为僵猪。
离乳前后三类猪明显增多。主要症状是消瘦、毛松、食料减少,间有腹泻、部分小猪体温时高时低,这些小猪一般都慢慢地死亡或被淘汰,与某些小猪患繁殖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小猪断奶综合症和慢性小猪副伤寒等不易区分。
在保育舍的小猪发生猪瘟,它们可能是零时免疫后未补注疫苗的,也有的是未及时有效地注苗的,还有的是从母猪垂直感染带毒到保育舍后才发病的。
猪瘟与繁殖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并发的,其症状表现很难区分出是哪一种传染病,若采取单一措施很难控制下来。
保育舍后期特别是从保育舍转群到肉猪舍的中小猪发生呼吸道综合征时,部分猪也能在其肾脏或扁桃体检查出猪瘟抗体的存在,病猪仅表现为呼吸系统综合症。
未能控制猪瘟的诸多原因
生猪及其制品的频繁调运加之检疫不严,防疫密度低,造成散毒;疫苗的普遍使用改变了猪瘟病毒的环境和病毒群落,使其流行以温和型为主,疫苗生产时受到污染或效价达不到要求(免疫剂量和保护水平)造成免疫失败;疫苗冷藏温差太大(如夏天气温与冰柜温差,稀释液与冻干苗温差)或冷藏达不到要求及丧失真空,注射用消毒液对疫苗活力有影响或针头过短过粗;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伪狂犬及蓝耳病的存在使免疫应答下降造成免疫失败。
四个主要原因
1.持续性感染:也称隐性或潜伏感染,是繁殖母猪发生猪瘟感染的一种主要方式,感染母猪由于具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通常不表现明显的发病症状,但是却不断地向外排毒或通过胎盘感染将病毒传染给胎儿,这些感染母猪往往被忽视而成为最主要的传染来源。这些感染母猪所产仔猪往往发生胎盘感染或产生免疫耐受,当遇到环境条件变化,如母源抗体水平降低、饲养管理不善(密度过高、通风不良和气温突变等)、长途运输等均可激发该病。猪场内其它仔猪因母源抗体水平降低也可感染这些母猪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毒发病。这是目前一些规模猪场猪瘟自发传染的主要原因。此外,持续性感染还可造成妊娠母猪的带毒综合症,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和弱仔等繁殖障碍类疾病。常见出生后3日内或断奶前后的仔猪(15-60日龄)发病,少见成年猪发病,说明持续性感染可能普遍存在。
2.胎盘感染和免疫耐受:这是目前仔猪发生猪瘟的一个重要原因。妊娠期间胎儿通过胎盘感染了来自母体的猪瘟病毒而发生先天感染,这些先天感染胎儿出身后可死于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俗称“抖抖病”),有的因先天感染产生了免疫耐受而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是对日后的疫苗注射却不产生免疫应答,当环境条件变化时可发生猪瘟。此外,不发病的感染仔猪也可能向外界排毒而成为传染源。
3 .混合感染和并发症:由于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仔猪先天免疫耐受,对抗原的免疫应答低下,造成猪瘟与猪丹毒、猪肺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弓形体病等混合感染,以及猪瘟并发链球菌病、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等病例增多。导致病情复杂,症状严重,防治效果不佳,增大了病死率,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4 .免疫力低下:导致猪免疫力低下的2个主要原因:1)免疫剂量不足:疫苗免疫效果通常以防止临床感染为标准,用不同剂量的C株苗免疫猪,证实免疫剂量与保护水平密切相关。剂量不足时,攻毒后不能阻止强毒在体内复制和带毒。免疫剂量提高到80-100PD50(约320-400RID),攻毒后能制止亚临床感染,所有耐过猪均不带毒;2)持续性感染和先天感染:这两种感染形式均可导致免疫耐受,即对免疫注射的反应低下。这可能是免疫力低下最重要的原因。妊娠母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可能发生持续感染,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从而使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发生流产,生产死胎,木乃伊或弱仔,这就是所谓的“带毒母猪综合症”。如产下的仔猪存活,它们将成为外表健康的先天感染仔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因为它们可排毒4-6个月,甚至终生排毒而不表现症状,对疫苗注射也不产生疫苗应答。
猪瘟的临床表现
眼屎,算盘子样便秘,公猪 样恶臭积尿,出血点,受刺激尖叫,倒地,痉挛,寒战,衰弱。 体温时高时低,便秘腹泻交替进行,消瘦,贫血,行走不稳,时间长,皮肤紫斑或坏死痂。 皮炎,结膜炎,流产腹泻,共济失调,后驱麻痹,直至死亡。
急性猪瘟:病猪首先表现体温升高40-42 ℃,精神沉郁、怕冷、嗜眠、常挤卧在一起或钻入草堆。病初多见便秘,排出干硬状粪便。经5-6天后,病猪发生腹泻呈糊状和水样并混有血液。其后病猪发生结膜炎,表现为口腔粘膜不洁,齿龈和唇内面以及舌体上可见有溃疡或出血斑。发病后期,病猪的皮肤上有点状和斑状出血,且尤以鼻端、唇、耳、四肢、腹下及腹内侧皮肤等处多见。发病后期常继发细菌感染,特别以肺炎和坏死性肠炎为多见。
慢性猪瘟:主要表现为贫血,消瘦和全身衰弱。一般病程超过一个月,体温升高不明显,食欲时好时坏,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病猪耳尖、尾根和四肢皮肤发生坏死,甚至干脱。
温和型猪瘟:一般临床表现不明显,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低。有时出现怀孕母猪流产、胎儿木乃伊化、死胎及畸形。但新生仔猪一旦感染死亡较多,大猪一般能耐过。
病理变化
猪瘟的病变是一种败血性疾病的病理变化,这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水肿性变化和坏死引起的。
急性猪瘟:淋巴结周边出血严重并呈大理石样;肾脏颜色变浅呈土黄色,被膜下可见出血点,切开后多见皮质部也有出血点;膀胱粘膜出血明显;上呼吸道的喉头、会厌软骨粘膜出血;脾脏一般不肿大,但有的发病猪的脾脏边缘有圆形紫红色梗死灶。
慢性猪瘟:除了出血病变之外,主要表现以坏死性肠炎为特征。大肠黏膜可见近似圆形扣状溃疡。
温和型猪瘟:流产母猪的死胎主要病变是皮肤及内脏器官出血,全身性皮下水肿以及胸腔、腹腔积液。
鉴别诊断
确诊猪瘟可采集病猪扁桃体做直接免疫荧光抗 体检测病毒或采集病猪血清用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做酶联免疫吸试验检测猪瘟强毒抗体。 此外,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和猪链球菌在临床上表现与猪瘟极为相似。因此,临床表现只供参考,还必须从病理变化,流行病学多方面综合判断而定。
处理原则
1、对病猪或可疑病猪应立即隔离或扑杀,同群猪就地观察,严禁扩散。
2、疫区或受威胁区立即进行猪瘟疫苗紧急接种。但必须做好医疗器械的严格消毒,防止人为接种。
3、发病猪舍的用具、垫草、粪水、剩余的饲料应做好消毒处理工作。消毒可用2%氢氧化钠溶液,20% -30%热草木灰水或5% -10%漂白粉液均可很快杀死病毒。
4、工作人员严禁串栋,特别防止疫区的饲养和防疫人员往来。
5、备有抗猪瘟血清的单位可用于治疗,对早期病猪有一定疗效。
6、注重饲料营养,特别是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添加。
预防措施
1、实行自繁自养,不由外地引进新猪,必要引种时,则到无疫地区引种选购,严格按程序免疫。并隔离观察四周以上,确定健康后才能放进猪场。
2、猪场、猪舍经常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定期清扫、消毒(带猪消毒)。
3、禁止非本场人员和其它动物进入。
4、接种疫苗是预防猪瘟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手段。
重视免疫监测:高度重视免疫监测,掌握猪群的整体免疫状态是降低我国现阶段猪瘟流行的重要手段。进行免疫监测,就是定期从免疫猪群中抽样检查注苗猪的抗体产生是否达到保护水平,这样即可评估猪群的整体免疫状态,又可制定适合于该猪场的合理免疫程序。有效免疫率达85%以上的猪群发生猪瘟的机率较小。对注射疫苗后抗体产生达不到保护水平的猪仔应及时补种,如补种后抗体水平仍上不去的猪仔可以疑似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要坚决淘汰,避免发生免疫失败现象,杜绝可能的传染源。
净化种猪群:种猪(主要是繁殖母猪)的持续性感染是仔猪发生猪瘟的最大威胁。通过监测种猪群的感染与免疫状态,坚决淘汰感染母猪是有效控制仔猪发生猪瘟的最佳途径,应受到养殖业主,特别是育种猪场的高度重视。由于监测抗体比检测病毒容易,加上持续感染的母猪在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通常不明显上升,所以也只能进行抗体监测,淘汰无抗体反映或抗体反映低下的母猪,从而达到净化猪群的目的。
制定个性化的免疫程序
由于母源抗体的干扰,许多仔猪(30日龄以内)注射疫苗后并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力,此时感染病毒也可以发生所谓的免疫失败现象。由于各猪场母猪群的免疫状态不尽一致,因此仔猪的母源抗体消长规律也不相同,为了获得较高的免疫保护率,各猪场应建立免疫监测制度。通过监测抗体,了解母源抗体降低时间,选定首免日龄,从而制定个性化免疫程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母源抗体对免疫注射的干扰(可母猪用一种疫苗接种,超免仔猪用另外一种疫苗接种,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