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原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病毒(PRRSV),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卧地不起、高热稽留、精神沉郁、厌食、呕吐、腹式呼吸,大便干燥或腹泻,部分患猪呼吸急促、皮肤发红变紫,少数毛孔有出血点。主要发生于育成猪和部分母猪,发病率50%以上,病死率高达50%~90%,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病原
据专家研究表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及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的呼吸道疾病为特征,它是能够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和新生仔猪呼吸道症状的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传染病。PRRSV存在较大的基因变异,根据病原特性的不同将病毒分为欧洲型(A型)和美洲型(B型)。在我国流行的主要为美洲型毒株。
2临床症状
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均可发生该病,发病猪体温升高,可高达41~42 °C,精神沉郁,废食,饮水减少,喜卧扎堆或卧地不起。患猪皮肤发红,耳部、腹下、臀部和四肢末梢等身体多处皮肤呈紫红色。部分患猪呼吸困难,咳嗽、喘气,流鼻涕、打喷嚏、眼分泌物增多,眼睑水肿;大部分患猪有泪斑,出现结膜炎症状;部分猪群便秘,粪便干燥,呈球状,尿黄而少,浑浊,个别患猪有腹泻症状;病程稍长的患猪全身苍白、衰竭,被毛粗乱,部分患猪表现后肢无力、不能站立或者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最后全身抽搐而死。发病猪病程l~3周,一般从发病后5-7 d开始出现死亡:一部分猪只可以耐过而逐渐康复。母猪在妊娠的不同阶段均可感染发病,并发生流产,产出死胎,大部分死胎因充血而呈红色。
3剖检病变
剖检可见病死猪脾脏边缘或表面有梗死灶,皮肤充血、出血,呈典型的败血症变化。共同的肉眼病变表现为肺脏水肿,呈现严重的实变,整个肺呈紫红色、斑驳状褐色病变,特别是心叶、尖叶和膈叶,全身淋巴结明显水肿。有的病死猪表现为肺问质增宽,气管内充满大量的黏液或泡沫,喉头和气管充血或出血。部分患猪心冠脂肪及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肾脏肿大、瘀血,有的表面有针尖至小米粒大的出血斑点,呈褐色或土黄色,质地较脆或变软,皮质、髓质以及肾盂、肾乳头出血。
病程长的病死猪因并发或继发感染可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如肺部出现化脓灶、出血点,大叶性或出血性肺炎,间质增宽,弥漫性间质性肺炎,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等病变;有的猪出现消化道病变,表现为胃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有的肝脏变硬,呈土黄色,质脆,肝脏表面有坏死灶或白斑;胆囊胀大,胆汁浓稠。
4综合防治
1)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与患畜接触、人员车辆流动和患畜转运而传染。许多因素能影响该病的发生,包括年龄、性别、饲养状况、免疫状况及带毒猪。病毒能通过鼻、口腔、肌肉注射、子宫或腹腔注射等途径传染给各生长阶段猪,还可经人工授精传播。猪群中存在非免疫猪是病毒存在于猪群中的条件,也是使后备种猪群PRRSV长期存在并进行增殖和传染的原因。PRRSV比较独特之处是即使抗体试验结果阳性也不表示具有免疫力,具有高抗体滴度的猪仍可大量排出病毒。在PRRS血清阳性猪群中,控制病毒在猪群中的循环存在,将疾病引起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按照“早、快、严、小”的疾病控制原则,发现患猪应立即划定疫区,严格消毒,隔离或扑杀患猪。市场交易与贩运是主要的传播途径,要严格检疫,禁止患猪上市,必要时关闭市场,禁止流通。
2)未发生疫情的猪场首要工作是做好猪场本身的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猪场环境的消毒,限制人员的进出和流动,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猪场,运输时彻底消毒,切断一切可能的传播来源;停止从发生疫情的地区或猪场引种;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猪气喘病等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精心饲养管理猪群,可使用一些增强猪群抵抗力的营养添加剂;搞好猪群的药物预防与保健。猪场严格执行从分娩、保育到育成猪均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避免将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做到同一栋猪舍的猪群同时全部转出,在每批猪出栏后,对空置猪舍须经严格冲洗消毒,几天后再进新的猪群。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同时,注意防止购入隐性感染猪,若要新引进猪群则应进行引种检疫以避免引进新的病原。
3)预防该病主要是使用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疫苗。市场上经过批准生产使用的疫苗有PRRS弱毒苗和灭活苗2种,在使用PRRS弱毒苗时要极为慎重,一般只是要求在发生过PRRS的区域实行免疫接种,而在无PRRS的养殖场最好禁止使用,一旦引入,后果未卜,国际上已经有使用弱毒苗后引起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暴发的报道。PRRS活疫苗对PRRSV变异株的免疫效果需做进一步的评价。使用PRRS灭活疫苗具有安全、不散布病毒等优点,便于贮存和运输,母源抗体对其的干扰作用小,因此从养殖场的长远发展来看,根据近期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以一些流行毒株制作的疫苗对控制该病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因此,该病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对症治疗和控制继发感染为辅,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临床发现该病例时应尽早上报当地兽医主管部门,以便大家通力合作控制该病。同时,坚决执行淘汰和无害化处理等措施以控制该类疫病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