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SF)又称古典猪瘟(CSF),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一类烈性上报传染病。其特点是传染性强,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偶有耐过猪只则成为僵猪,失去饲养价值,因其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发展而备受重视。目前尚未找到十分有效的治疗猪瘟的方法,因此只能以预防为主。当前我国广泛采用猪瘟细胞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虽较好地控制了该病的流行,但免疫失败现象在临床中又不断出现。本文针对其流行特点和免疫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预防对策,以供临床参考。
一、流行特点
(一)散发病例增多 近年来没有发生猪瘟大规模流行,而是主要呈散发,且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各月龄的猪只均可发病,而发病趋于幼龄化,仔猪病死率较高,成年猪病程延长,病死率较低。
(二)非典型病例增多 猪瘟在流行的过程中,其毒力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各种消毒、免疫等防控措施也对毒力有很大影响,这些弱毒力猪瘟病毒进入猪体内,一方面造成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呈现非典型性,发病猪群死亡率不高,却严重影响生产效益的提高;一方面对一些抗体水平较高,体质较好的猪可能造成一种隐性感染或非典型症状。
(三)混合感染增多 近年来,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由单病原引起的疫病较少,而多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已是普遍现象。在多病原感染中,既有病毒与病毒、细菌与细菌、细菌与病毒的混合感染,也有细菌或病毒与寄生虫混合感染的现象。在生产实践中,猪瘟病毒或蓝耳病病毒或猪圆环病毒Ⅱ型等其它病原造成猪体抵抗力下降或体内代谢紊乱,而使体内微生物菌群平衡被破坏,一些非致病性菌转成了致病菌造成生猪发病;此外环境中的条件性致病菌,使生猪在体质差时受到感染,造成复合性疫病。这些都给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
(四)广泛传播,感染途径多 消化道和呼吸道是猪瘟主要的感染途径。患病猪的排泄物、分泌物、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及外界环境中携带的病毒可以通过易感猪只的摄食或者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及皮肤等处的伤口使猪只感染发病。易感猪只与感染猪只的直接接触是主要的传播方式。感染猪在整个病程中,可经口、鼻、眼泪、尿、粪便向外大量排毒,人、动物和昆虫等都可以成为传播的媒介;带毒猪、感染猪的猪肉及其制品的流动,也可以引起该病的远距离传播;病毒也能通过胎盘传染引起胎儿死亡或使仔猪患病。这是近些年来规模猪场猪瘟发病的新特点。
(五)持续感染,难以根除 虽然我国的猪瘟兔化弱毒苗对预防和控制猪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近年来一些猪场经疫苗大剂量多次免疫后仍有零星发生。
二、免疫失败的原因
(一)机体状况1.母源抗体存在干扰。母猪在配种前或分娩前进行免疫,可将母源抗体通过初乳传给仔猪,母源抗体对初生仔猪有保护作用,但也会影响仔猪的免疫效果:即母源抗体的双重性。在给仔猪使用高质量的疫苗时,能否起到良好的免疫效果与母源抗体的效价有关。当母源抗体效价高时实施免疫接种,疫苗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达不到预期目的。
2.免疫抑制疾病的影响。有些传染病如圆环病毒Ⅱ型、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等的发生,可使动物体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减弱,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反应能力会下降,甚至导致免疫失败。有些病原体如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病毒、伪狂犬病病毒、圆环病毒Ⅱ型病毒、肺炎支原体等直接侵袭猪的淋巴器官和免疫细胞,诱导某些细胞因子的释放,激活抑制性细胞,从而影响免疫效果。霉菌毒素(尤其是黄曲霉菌)和农药(杀虫剂)等中毒病和线虫、捻虫、弓形虫等寄生虫病都可引起免疫抑制。
3.胎盘感染及免疫耐受。母猪在妊娠期间,胎儿通过胎盘感染了来自母体的猪瘟病毒而发生先天感染,这些先天感染的胎儿出生后死于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有的因先天感染产生了免疫耐受,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日后的疫苗注射却不产生免疫应答,一旦环境条件恶化,就可发生猪瘟。
4.潜伏感染。当接种疫苗时,可能已经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存在严重的寄生虫感染时,此时接种疫苗后往往会在短期内发病。在没有完成整个免疫程序前,幼年易感的仔猪生长在猪传染性病毒污染环境中,则会很容易感染发病。
5.应激。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在气候聚变(过冷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噪音、环境突然改变、转群、运输、断奶、去势、拥挤、捕捉、惊吓、饲料突然改变等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下,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这些激素可显著损伤T淋巴细胞,对巨噬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并促进IgG的分解代谢。应激反应敏感期猪的免疫力会有不同程度地下降,而疫苗接种作为另一种应激会加重机体的负面反应,进一步增加免疫失败的几率。
(二)免疫程序不合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是实施有效防疫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使猪群达到并维持高度免疫水平和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十分重要。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才能使有效的疫苗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疫苗种类、首次免疫年龄、接种次数、接种时间间隔等。制定免疫程序时应考虑当地的疫情和疾病状况、猪的用途、饲养管理条件、母源抗体水平和疫苗的质量等因素,其中母源抗体的水平最为重要。如免疫程序设计不合理、首免过早或过迟、两次免疫间隔的时间过长或过短、接种次数过多或过少等等,均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导致免疫失败。
(三)免疫操作技术的影响 消毒应注意碘酊浓度的高低,使用碘酊浓度为5%~6%时,对猪瘟疫苗效价有明显影响;但用2%~3%碘酚消毒则无明显影响。在猪瘟疫区注射时,由于消毒不严格,带毒注射造成免疫失败,疫情扩散。
疫苗稀释液的酸碱度不当。猪瘟疫苗稀释液的pH值应在6.8~7.4,实际操作时,由于对稀释液pH值的测试不严格,使用过酸过碱的稀释液稀释疫苗,造成病毒蛋白质变性而失其抗原性。
针头选择不当。在防疫注射时,为了注射方便常常选用短而粗的针头进行防疫注射,注射针孔大而浅,疫苗注射在皮下脂肪层中,影响机体对疫苗的吸收速度,同时容易造成疫苗从针孔中向外流失,减少了有效免疫剂量。
(四)疫苗方面的原因 决定疫苗免疫效果的关键因素是疫苗本身的质量。疫苗质量不合格或质量欠佳;使用过期疫苗;疫苗在运输、储存过程中,不能保证低温条件,使疫苗滴度降低;疫苗取出后在免疫接种前受到日光直接照射或取出时间过长,导致疫苗活性降低;冻干疫苗未使用专用稀释液稀释,疫苗稀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从而造成疫苗的稳定性大大降低;免疫接种部位不正确、接种剂量不足等等,均可影响疫苗的效价及免疫效果,甚至导致免疫失效。
(五)药物因素 一般情况下,使用弱毒疫苗前后一段时间,不应使用抗菌药物。研究证明,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或对动物体内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或对T、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而导致机体免疫细胞的减少,影响淋巴因子和免疫抗体的生成,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进而削弱机体的免疫力,此时进行免疫接种将会导致免疫失败。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对疫苗造成直接破坏。因此,在防疫前后,要注意不能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特别是抗病毒药物。
(六)饲养管理和饲料质量的影响 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过高,使猪群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免疫应答能力下降,造成免疫失败。饲料中维生素E、维生素A 和锌、铁、硒等微量元素营养物质缺乏或不足均会影响抗体的生成速度或生成数量而导致免疫滞后。霉变饲料对机体的影响更大,由于其含有各种霉菌毒素,可引起肝细胞的变形和坏死,淋巴结出血、水肿,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因此,合理的饲养密度、良好的通风以及饲喂高质量的饲料对提高免疫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七)可能与猪瘟病毒变异有关 目前认为猪瘟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 但致病力有强弱之分。从慢性猪瘟病例中分离出来的低毒力毒株,在易感猪体经过连续传代后,可使其毒力恢复到强毒。吴健敏(2002)和杨学照(2006)等曾先后报道现在的猪瘟疫苗与目前的流行毒株不一致。至于猪瘟病毒是否存在变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猪瘟免疫防制措施
1.加强管理,优化饲养条件,促进猪群免疫应答率。健康状况良好的猪群在免疫时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而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和处于各种外界因素而引起应激猪群,或患有慢性病的猪群,在免疫注射后所产生的免疫应答能力都很差。因此,在猪群饲养密度、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和饲料的质量等方面都需采取优化措施,为猪只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促进猪群免疫应答率。并坚持自繁自养,重视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病原传入。对生产区要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和防疫、检疫措施。
其次,建立和完善可备查的防疫档案及生猪出生档案。技术人员应担当起防疫工作的重任,及时做好各项免疫工作,并作好记录,归档保存。分阶段饲养的猪场,每头猪应有从仔猪出生到肉猪出售整个生产过程每一环节的系谱,以便于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平时对饲养员要加强防疫知识辅导,提高其对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心,配合做好防疫工作。猪场技术人员应及时了解猪群健康状况,当发现免疫失败时,应及时找出免疫程序实施中可能存在的漏洞,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猪群有较强的抵抗力,免遭猪瘟疫病侵扰。
2.定期血清监测、淘汰带毒公母猪和及时补注猪瘟疫苗。猪瘟免疫监测的重点应放在针对母源抗体水平、免疫应答效果、亚临床感染和疫苗效价的监测上。猪场应按期对场内仔猪、中猪、育肥猪、公母猪的免疫应答效果,及是否患有影响免疫效果的疾病进行监测。空怀母猪的抗体水平应不低于1:64,分娩母猪的猪瘟抗体水平不低于1:32,低于该数值必须及时补注猪瘟疫苗。
另外,造成猪瘟持续性感染的根源在于母猪带毒,即妊娠母猪自然感染低毒力或中等毒力的猪瘟病毒后引起潜伏性感染。带毒母猪妊娠后猪瘟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垂直传播,带毒公猪也可通过精液传染母猪,也可传播给仔猪。因此,对反复接种抗体水平仍然很低的母猪以及带毒母猪应作淘汰处理,彻底消除猪场猪瘟病毒的隐患,以使猪场的猪瘟得到控制与净化。同时先天感染猪瘟的仔猪产生后天免疫耐受性,经反复注射疫苗不产生抗体也应及时淘汰。因为这种猪持续性感染,如果将其误作后备种猪培养就会形成新的带毒种猪群,这样会造成猪瘟感染的恶性循环。
3.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好免疫接种。猪瘟免疫程序目前还不统一,也不能盲目参照外地猪场的免疫程序,最好先做抗体水平监测,再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流行病史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母猪的免疫应避开配种和妊娠期,以免引起胎盘感染或仔猪超前免疫时发生过敏性休克。
疫苗的稀释要求无菌操作。疫苗稀释剂应未受污染,严禁将疫苗及稀释剂瓶盖打开暴露于空气中进行操作,从而防止疫苗被空气中存在的细菌污染。稀释后的疫苗要求夏天在2小时内用完,而冬天可延长至4小时内用完。应将盛有疫苗的疫苗瓶放于盛有冰块的保温箱中。且在疫苗的运输、贮藏、稀释、使用过程中严禁阳光照射,因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疫苗有杀灭作用。
注射部位的消毒及器械的消毒。注射疫苗前首先用酒精消毒要注射部位,再用碘酊擦,而后再用酒精消毒,待干后即可注射疫苗。注射器及针头均应清洗干净并煮沸消毒半小时以上再用,并做到一头猪一个针头,防止机械性传播。并严禁打飞针,防止疫苗外溢或流出,否则应及时再补防一针疫苗。
疫苗的注射及针头选择应保证疫苗注射到猪体肌肉内,以免注射到脂肪中则不被吸收,起不到相应的免疫保护作用,必须保证免疫注射所用针头符合规格。
防止疫苗间干扰作用。为保证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猪瘟疫苗最好单独注射而不与丹肺二联疫苗等疫苗同时使用,因为猪瘟疫苗中有抗细菌物质,会影响丹肺二联疫苗的免疫效果。
免疫时间的选择。免疫宜选择在温度适宜、天气晴朗的时候,尽量避开阴雨天免疫。因阴雨天猪体的抵抗力较弱,免疫效果差。夏天宜选择在早晚凉爽时进行免疫,而冬天宜在温暖适宜的中午进行。
此外,还应重视疫苗管理工作,谨防疫苗失效造成免疫失败的发生。
4.杜绝使用霉变饲料。由于霉变饲料、原料中含有各种霉菌毒素对机体有巨大的危害,因此严禁将发霉饲料用于喂猪,同时还要严格控制饲料和各种原料的质量。在阴雨天气和炎热的夏天,加工饲料时应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减少因霉菌毒素的危害而导致猪瘟免疫失败。
5.规范使用药物。一般情况下,使用弱毒疫苗前后一段时间,不应使用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抗菌素中的痢特灵、氯霉素、卡那霉素和磺胺类药物对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影响病毒病疫苗的免疫效果。注射猪瘟疫苗前2 d和后3 d严禁使用抗病毒及治疗量的抗生素类药物。猪瘟疫苗接种要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间隔15 d以上使用,与其他病毒病疫苗间隔7~10 d为宜,以免导致机体白细胞减少,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
6.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近年来,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呈上升趋势。免疫抑制疾病的存在,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伪狂犬病、圆环病毒Ⅱ型、肺炎支原体、线虫、捻虫、弓形虫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导致猪瘟的免疫失败。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在搞好猪瘟免疫的同时,也应按照免疫程序加强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当发生这些疾病时,不能进行猪瘟免疫。
四、结束语综上所述,弱毒疫苗的普遍使用改变了猪瘟病毒原有的生态环境和病毒群落。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猪瘟流行特点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温和型为主;近年来,我国已出现了猪瘟疫情的反弹现象,出现新的流行特点。因此猪瘟免疫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影响其免疫效果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因此只有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饲养场所硬件的建设,充分了解猪只的抗体水平,选择质量保证的疫苗,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同时切实加强养猪场内外的管理和卫生消毒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免疫的保护率,减少疾病的发生,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