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猪病防治 >
繁殖障碍型猪瘟的防治
浏览(35)

  1 猪瘟流行病的新特点

近年来,猪瘟地方流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频发的大流行转变为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散发性流行,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为非典型,并出现了亚临床感染、母猪繁殖障碍和新生仔猪先天性感染等流行新特点 。

繁殖障碍型猪瘟主要发生于生产母猪,其本身呈隐性感染,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通过垂直传播危害下一代,导致胚胎死亡和仔猪的成活率下降。根据感染仔猪日龄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

1.1带毒母猪综合症

带毒母猪综合症又叫猪瘟胎盘感染,感染隐性猪瘟的带毒母猪,病毒能通过胎盘屏障传给不同时期的胚胎,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有的仔猪出生后精神沉郁、震颤、间歇性腹泻;有的发生呕吐和运动失调,皮肤出现出血斑块,皮下水肿的症状。病仔猪常在2~3天内死亡,致死率很高。一般不发生水平传播,发病率的高低与带毒母猪的多寡有关。该病的剖检病变与典型猪瘟有相似之处,但病变程度较轻。典型病变出现的概率较少,如在咽喉、肾、膀胱黏膜等处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小点,淋巴结出血、充血和水肿;胃肠道有出血、充血和水肿,有出血性炎症。

1.2晚期侵袭性猪瘟

晚期侵袭性猪瘟感染隐性猪瘟的母猪所产的仔猪。这种仔猪出生后的一段时期内表现健康,在哺乳期内生长良好,一旦断奶后,仔猪即连续出现病状。表现为体温升高41℃左右,厌食。特征性的症状是顽固性腹泻,粪便由褐色变成黄色。后期由于肛门失禁,粪便沿着后腿淌下,恶臭异常。病猪迅速消瘦,腹下部及耳根皮肤呈紫红色瘀血。治疗无效,疗程1周左右,以死亡而告终。剖检的主要病变是胃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大肠段有溃疡,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仅有部分病猪的肾、膀胱黏膜出血。

  2猪瘟流行病的治理措施

2.1 加强猪瘟的诊断

及时准确诊断对遏制猪瘟流行非常重要,延误诊断会造成严重损失或更大的流行。典型猪瘟可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作出诊断,非典型猪瘟由于症状不明显和缺乏特异性特征,通常依靠实验室来诊断。实验室检验有血液学检查、细菌学检查、病毒学诊断、免疫酶联吸附试验、猪接种试验、兔体相互免疫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血凝试验(IHA)。中大型猪场发生猪瘟,早期诊断意义重大。在临床实践中,猪瘟的诊断一定要依靠实验室。猪瘟荧光抗体试验是比较好的诊断方法,该方法既快速又客观准确,在临床中应用很多,准确性很高。间接血凝试验可用于猪瘟血清抗体的测定,也可用于有关猪瘟试验项目和猪瘟疫苗检验前对所用试验猪体内抗体的检测,尤其用于猪瘟防疫效果的检测,既方便又易于推广,可节省不少人力、物力和时间。

2.2及时处理疫情

猪场一旦发生猪瘟,应迅速对病猪进行隔离观察、治疗,全场上下用2%~3%的火碱紧急消毒。对病死猪在获得诊断信息和采取检验病料后,应及时进行掩埋等无害化处理,以减少病原体的散播。通过提高日粮的营养水平,精心饲养管理,提高病猪及假定健康猪的抵抗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为防止疫情向外扩散,造成更大的损失,应及时封场,禁止人员随意出入,必须出入的需消毒后方可。到目前为止,猪瘟无特效治疗方法,有条件的可用高免血清进行治疗,但由于用量较大,成本高,群体较大应用时受到限制,除非贵重猪才予使用。此外,还有中药疗法、砒霜卡耳、细胞因子疗法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仍然是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紧急接种,根据猪只的体重、病情等决定疫苗使用剂量。一般的未出现症状的猪(体重35千克左右)4~6头份,有症状的8~10头份;体重50 千克左右的,10~30头份。通过占位原理,使病情逐渐得当控制。同时,为了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在用疫苗紧急接种同时,可进行对症辅助治疗,如退烧、补液、健胃等,为防止继发感染,可投予抗生素。

2.3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2.3.1种猪集中统一免疫 种公猪、种母猪一年两次集中统一免疫,每头种(公、母)猪每次接种4~6头份;仔猪21~25日龄左右进行首次免疫,每头仔猪接种2~3头份;50~60日龄左右加强免疫,每头猪接种3~4头份。

2.3.2断奶时母猪与其仔猪同时免疫 种公猪一年两次集中免疫,每次接种4~6头份;种母猪断奶后与其仔猪同时免疫,母猪接种4~6头份,仔猪接种2~3头份,仔猪50~60日龄左右加强免疫,每头猪接种3~4头份的免疫接种程序。

2.3.3超前免疫 在疫区有些猪场为了控制仔猪早期感染猪瘟,在仔猪吸吮初乳前进行免疫(即超前免疫),每头猪注射1~2头份,注射后1~2小时让其自由吮奶,第二次免疫在30~40日龄左右进行,每头接种3~4头份;种公猪、种母猪一年两次集中统一免疫,每头种(公、母)猪每次接种4~6头份。

2.4合理地选择优质的疫苗

疫苗应选择农业部主管部门指定的正规厂家生产的高效价、高质量的疫苗。我国现今生产的猪瘟活疫苗瓶签上标明猪瘟活疫苗(I)的为组织苗(包括牛体反应苗、脾淋苗、乳兔苗);瓶签上标明为猪瘟活疫苗(II)的为细胞苗(现生产的牛体细胞苗)。目前常用的是猪瘟兔化弱毒牛睾丸细胞;近年研制的牛体反应苗,据介绍效果很好,但其母源抗体消长及免疫程序有待进一步明确;我们认为对种猪场或规格化猪场而言,最好能使用猪瘟兔化弱毒脾淋单苗(成都药械厂),其主要优点有:产生免疫快而且坚强(4天可产生坚强免疫力);可抵抗亚临床感染;无外源病毒之忧。疫苗的运输、保存、使用不当,会影响免疫效果。猪瘟冻干苗应在低温条件下运输和保存,稀释后应立即使用,不能存放过久。稀释后的疫苗如不能一次性使用完,应放在冰瓶或冷藏箱内低温保存。此外,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如用失真空的疫苗或超过有效期的疫苗,注射时消毒不严,造成潜伏期病毒的传播等,都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2.5加强免疫监测

对于注射疫苗后抗体产中草药生达不到保护水平的仔猪应及时补种,补种后抗体水平仍上不去即可凝为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应坚决淘汰。定期对猪群开展免疫监测,是掌握猪群整体免疫状态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免疫监测,检查猪只抗体水平,可以判断猪群的整体免疫状态,又可制定适合于该猪场的合理免疫程序。对注射疫苗后抗体产生达不到保护水平的仔猪及时补种,如补种后抗体水平仍上不去的仔猪可以疑似为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要坚决淘汰,避免发生免疫失败现象,杜绝可能的传染源,从而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2.6净化种猪群

种猪(特别是繁殖母猪)的持续性感染是仔猪发生猪瘟的最大威胁。只有彻底清除带毒种猪是控制猪瘟持续感染的关键措施。其正确做法是:将全场所有公、母猪逐头活体采扁桃体样,通过猪瘟荧光屏抗体试验直接检测抗原(不是测抗体,抗体高低不表明是否带毒),对检出猪瘟抗原阳性(带毒)的种猪,一律立即淘汰。每6个月检测1次,连续进行3次,便可彻底清除带毒种。通过监测种猪群的感染与免疫状态,坚决淘汰感染母猪是有效控制仔猪发生猪瘟的最佳途径,应受到养猪业主,特别是育种猪场的高度重视。由于监测抗体比检测病毒容易,加上持续感染的母猪在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通常不明显上升,所以也只有进行抗体监测,淘汰带有强毒抗原的种猪,从源头切断猪瘟传染,可有效减少猪瘟的发生和危害,淘汰无抗体反应或抗体反应低下的母猪,从而达到净化猪群的目的。

2.7防止免疫抑制病感染

当地养猪场要重点做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伪狂犬病等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预防接种工作,合理完善免疫程序。在实施免疫前后,饲料中最好添加甘露寡糖、酵母细胞壁等免疫刺激剂,并在饲料中添加抗应激药物和免疫调节制。在饲养方面要注重仔猪营养,让新生仔猪及时吃足初乳,应用优质乳猪料以减轻断乳应激,断乳后要做好保温工作,并实施小单元饲养,做到彻底的全进全出饲养。坚持科学消毒,建立四维空间消毒,使用超容量喷雾器,选用无免疫抑制作用的“复合醛”或复合有机碘消毒剂,有效减少猪舍内的病原积累。消除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在饲料中应添加较新型的霉菌毒素处理剂,即能降解霉菌毒素,又能吸附霉菌毒素和促进猪群生长,且不会吸附饲料中的营养,防止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危害猪群而引起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

2.8适时淘汰疑猪

当地养猪场应该加强猪瘟的免疫监测,随时掌握猪群的免疫状态,制定适合于本场的免疫程序,并随时淘汰免疫耐受猪,保持猪群的整体健康。此外,结合HCV抗原监测,应坚决淘汰隐性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种公猪和母猪,消除引起仔猪先天感染和免疫耐受的传染源。 病猪和可疑猪都是猪瘟病毒的携带者和传播者。散毒时间长,尤其是可疑猪或带毒猪隐蔽性强,不易被发现,危害更大。特别是现在由于猪瘟病毒的变异,非典型猪瘟或隐性猪瘟、母猪的先天性持续性感染、慢性猪瘟等,虽然,某些情况下,通过一定的方法治疗,外表症状会消失或减轻,但它们只是表面意义上的“健康猪”,体内依然带毒,因此,对此类猪适时淘汰,是养猪者今后应该推崇的一种方法。虽在短时间内,会有一定经济损失,但从长远来看是值得的。

2.9坚持自繁自养

地方养猪场从外面引种成为猪瘟传播的重要途径,以散养、中小型猪场居多。有的是从外地购入种猪,有的是直接从市场上购买仔猪育肥,而未进行自繁自养,给猪瘟的侵入创造了条件 ,造成地方养猪场猪瘟病流行和蔓延。目前,“引种就等于引病”的观念已开始得到一些养猪者的认同。只有坚持自繁自养,实现仔猪、种猪、育肥猪一体化生产,可大大减少疾病引入猪场的机率。从现实情况来看,实行自繁自养的猪场,只要综合防疫得当,猪瘟的发病率一般较非自繁自养场低。猪场确需引种时,应从非疫区购入,且入场后要隔离观察1个月左右,期间做好疫苗的注射工作,经抗体或抗原检测,确系健康后方可混群。

2.10重视生态环境

相当一部分养猪场的粪便、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就随意排放和堆弃,污物中大量的氮、磷、矿物元素及所产生的氨、硫化氢等恶臭气体严重地污染了空气、水体和土壤,从而造成病原体扩散。规模化养猪场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畜安全,只有加大治污措施 ,才能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热门猪病防治/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