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养了两年的母猪,只进不出是深刻的感受。没经验、饲养管理差,再碰上倒霉的行情,全部交了学费,还欠一腚的债。 从小场买的那些个二元母猪生的小猪品种没说的,可就是产量太不行了,前半年仔猪行情可以的时候没数量,勉强够它们的口粮;后半年没行情,数量倒是慢慢有些长进,可又是毛病百出,让阎王爷收了去。“难道阴间行情好,小鬼也忙着上猪?”——玩笑话。
在个破场里转一圈儿,成绩最好的要算那两头良杂的老母猪了,生产性能很稳定,一窝挨一窝,断奶易发情,受胎率还高。听人说过良杂猪好管理,真是这么回事儿吗?想想这两年来的经历,我的结论是老母猪之所以生产性能稳定,应该主要是它的年龄因素,至于说品种,可能新洋品种应激大、管理要求苛刻点吧。
老母猪一个“老”字,体现的是它的阅历:几年下来,环境熟了,你的管理它见识了,春夏秋冬的冷暖它都体会了,你场子里的那几样病原体它也都适应了,料理仔猪就更不用说了,甚至逢年过节的噪音它都习惯了,总之心理、生理的成熟,练就了老母猪“不败”的体魄,外界的种种已对它构不成影响,只要身体还算健康,它,就是“无冕之王”——高性能的产仔机器。
所以说,我的感觉是,育成一头优秀的基础猪,我们不能仅凭头一两窝种种原因导致的少或无而判定一头母猪的优或劣。毕竟,彼此各方面的相互适应得需要一个过程。这样的观点,朋友们认同吗?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