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们对来自国内10多个省市的100多个猪场进行了送检样品的检测或现场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现将我们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1 细菌性仔猪腹泻继续在部分猪场造成严重危害
我们对30多个以哺乳仔猪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猪场进行了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20个猪场与感染魏氏梭菌有关,10个猪场与感染大肠杆菌有关。根据诊断结果,我们建议这些猪场对3胎以内的母猪在临产前25~30天接种大肠杆菌与魏氏梭菌二联六价苗,并在菌苗产生效果前对仔猪分别在1日龄和7日龄注射长效头孢氨苄注射液或头孢噻呋注射液,1周后病情迅速得到了有效控制,至今已连续4~11个月没有出现病情的反弹。而这些猪场在我们前去会诊前已分别持续3个月至1年多反复出现哺乳仔猪的腹泻,哺乳仔猪死亡率达到30%以上。
根据我们的现场调查,造成这些猪场哺乳仔猪腹泻病情持续反复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这些猪场的老板和兽医主管在看到哺乳仔猪腹泻时,首先关注的仍然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而忽视了细菌感染在仔猪腹泻中的危害,结果盲目采取针对病毒性腹泻的一些措施,如人工返饲,选用猪流行性腹泻的走私苗、无标签苗或自家组织灭活苗,盲目选用抗病毒药或免疫增强类药物,等到把这些无效的措施逐一试用一遍后已造成了仔猪的大量死亡,损失惨重。
其实现场鉴别诊断细菌性腹泻和病毒性腹泻的方法非常简单,只要检测腹泻粪便的pH值即可。如果pH值呈碱性,说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如果pH值呈酸性,说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如果pH值呈中性,说明是球虫感染或母乳中的霉菌毒素引起的。同时观察腹泻粪便中是否有小气泡,活的病猪解剖时小肠或大肠是否严重的鼓气,就可以鉴别出是魏氏梭菌还是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
2 蓝耳病免疫上的误区使一些猪场交了巨额的学费
我们对20个根据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和实验室检测确诊为蓝耳病感染的猪场进行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这些猪场已持续3年以上保育猪的死亡率达到了20%~30%,结果发现这些猪场都已接种过蓝耳病弱毒疫苗。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免疫失败呢?根据我们的深入调查,发现造成这些猪场蓝耳病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与蓝耳病免疫上的一些误区密切相关。
2.1误区一:怀孕母猪不能接种蓝耳病弱毒苗
大量的检测数据和生产数据显示,猪场蓝耳病不稳定的根源是母猪群的不稳定,母猪是猪场流行蓝耳病的主要传染源。而对母猪群进行蓝耳病跟胎免疫的结果,就是在任何特定时间一部分母猪处于免疫状态而另一部分母猪处于感染状态,给蓝耳病病毒在母猪群中的循环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们对10个蓝耳病免疫失败猪场的调查发现,最近几年这些猪场几乎把我国所有的蓝耳病弱毒苗都交替使用过了,但蓝耳病的疫情依旧。因此我们建议这些猪场选用对怀孕母猪安全的优质蓝耳病弱毒苗对母猪群进行普免,间隔3~4周后加强1次,以后每4个月普免1次。至今已分别观察了4~10个月,蓝耳病抗体的离散度都控制在10%以下,说明处于稳定状态,而且临床上也未再出现蓝耳病的症状。
2.2误区二:猪场使用的蓝耳病弱毒苗毒株必须与本场流行的蓝耳病野毒毒株的基因型相匹配
其实许多猪场老板忘了血清型的基本定义,即抗原抗体的交叉反应超过70%以上的定为同一血清型。所以,只要是同一血清型的疫苗都会产生交叉保护的,关键是不同厂家的疫苗产品质量确实存在差异。我国权威机构的检测结果证实,目前我们使用的猪瘟弱毒苗与猪场感染的猪瘟野毒株的基因同源性为74%,但是人工攻毒试验显示,现有的猪瘟弱毒苗仍然对我国流行的猪瘟野毒具有完全的保护力。
所以在我们调查的另外10个蓝耳病免疫失败猪场发现,虽然他们根据本场流行的蓝耳病病毒毒株的基因序列选择了相似性最接近的疫苗,但仍然没有解决蓝耳病的困惑。
3 圆环病毒2型的免疫抗体阳性率显著下降
在2012年猪病诊断回顾中我们已预测,随着我国圆环病毒2型疫苗生产厂家的迅速增加,必然会发生恶性的价格战。这种恶性竞争在2014年开始上演了,许多厂家把产品说明书上标明的每头份2ml、需接种2次的免疫要求,擅自改为每头份1ml、只需接种1次;表面上降低了免疫成本,其实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免疫效果,猪场反而浪费了疫苗费。
根据圆环病毒2型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60~70日龄间已检测不到母源抗体、而感染抗体尚未产生,因此在这期间检测到的绝大部分是免疫抗体。我们随机对6个厂家的圆环病毒2型苗的免疫抗体进行了检测,样品来自18个猪场360多份(每种疫苗3个猪场),仔猪日龄在60~70日龄间。结果有2个厂家的6个猪场的抗体阳性率都达到了95%以上,2个厂家的6个猪场的抗体阳性率都在30%以下,另外2个厂家的各1个按照产品说明书免疫的猪场,抗体阳性率达到了90%以上,其余4个减量免疫的猪场,抗体阳性率仅为20%以下。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某些疫苗本身质量也出现了问题,我们在2014年至少遇到过5个猪场在使用某品牌的圆环病毒2型全病毒灭活苗后7~10天(35日龄左右)发生了典型的圆环病毒感染症状和病理变化,并且在病变组织中检测到了圆环病毒2型的抗原。这些猪场在我们的建议下立即停用了这种圆环病毒疫苗,结果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发病现象。
4 生物安全措施在疫病防控上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我们在对一些猪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至少有10个猪场虽然选用了价格昂贵的厂家定制疫苗,但是该种疫病仍然发生和流行。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猪场的老板或兽医主管忽视生物安全在疫病防控上的重要性,盲目认为只要接种了最好的疫苗就不会发病了。其实任何一种疫苗接种后都有一个免疫空白期,在这期间如果有相应的病原侵入就会发病。这些猪场的发病经过充分证明了生物安全措施在防控疫病上的重要性,因为再好的疫苗、再好的免疫程序都无法避免在免疫空白期内外来病原的感染。但是有很多猪场老板或兽医主管,一旦发生疫情时首先想到的是疫苗或免疫程序,而不去查找猪场本身的生物安全措施是否做好,结果频繁的更换疫苗和免疫程序、最终还是猪病不断。
5 霉菌毒素的危害依然存在
我们对30个猪场送检的100多份饲料样品进行了霉菌毒素的检测,结果呕吐毒素超标的有72份、最高值达到了20mg/kg;烟曲霉毒素超标的有56份、最高值达到了10mg/kg;玉米赤霉烯酮超标的有27份、最高值达到了30mg/kg。呕吐毒素主要引起哺乳仔猪腹泻,保育仔猪或育肥猪毛色粗乱、采食量下降和僵猪比例上升等;烟曲霉毒素主要引起咳嗽、呼吸急促和蓝耳病的症状及病理变化加重等。
6 伪狂犬疫情继续趋于平稳伪狂犬疫情继续趋于平稳
我们在对2011-2012年发生过伪狂犬疫情的30多个猪场的回访时发现,这些猪场在按照我们的建议进行伪狂犬防疫后至今没有再次出现疫情反弹;2014年我们确诊的2个伪狂犬发病场,在更换优质疫苗后7~10天疫情就很快平息下来了,而且至今已6个多月了没有复发。
综上所述,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工具,但是传染病的防控不能完全依赖疫苗,而要更加重视生物安全措施。当猪场出现疫情,对采取何种防控措施感到困惑时,应该多查资料,到书本上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因为在传染病防控上许多基本原理至今还没有发生改变。
对2015年猪病的预测:(1)圆环病毒2型和猪鼻支原体的发病率将明显上升。(2)伪狂犬疫情将进一步得到控制。(3)哺乳仔猪病毒性腹泻的恐慌继续存在,但其发病率将明显下降。(本文已发表在《今日养猪业》2015年2月刊,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