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猪病防治 >
蓝耳病发展进程及控制方法
浏览(66)

蓝耳病(PRRS)是1991年确认,唯一由动脉炎病毒引起的猪病毒性传染病。这种疫病综合征首先在美国80年代中期发现,被称为猪神秘病或蓝耳病。

蓝耳病病毒与巨噬细胞密切相关,尤其是肺内的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机体防御功能的一部分,它们吞咽和消除侵入的细菌和病毒。那些在肺内出现的巨噬细胞被称为“肺泡巨噬细胞”。和其它的细菌和病毒对比,肺泡巨噬细胞不但不能杀灭蓝耳病病毒,并且会使蓝耳病病毒在它们内部复制、增殖,产生更多的蓝耳病病毒,并杀死巨噬细胞。如果近40%的巨噬细胞被消灭,机体的大部分防御机能就会被破坏,细菌和其它病毒会乘机繁殖并对机体产生危害。

育成/育肥阶段被蓝耳病病毒感染时,地方性肺炎的发病严重程度显著增强,另外畜群内脑膜炎的临床症状增多,呈现地方性急性Ⅱ型链球菌脑膜炎,经研究人员试验确认为同型链球菌脑膜炎。蓝耳病病毒一旦进入畜群,病毒在畜群内往往会长期存留并传播。

病毒在畜群内持续存留与很多因素有关:

1定期引入血清学阴性猪,会使病毒持续存留在猪场内。

2当母源抗体消失时,刚断奶乳猪群会出现持续感染的情况,病毒是从已经感染的中大猪群传播来的。该情况引发许多农场的地方性呼吸道疾病频发。

3首次感染的种猪群,特别是规模较大猪群的全群感染要经过近一年的时间。病毒在畜群内快速传播时,至少90%的母猪在头4-5个月其血清学成为阳性。母猪群感染1-2年内,一般至少20%母猪的血清学检验呈阳性;然而,这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它们已无免疫力,也并不意味会因此停止向它们的后代传播感染。

  [传播途径]

病毒可通过鼻涕、唾液、排泄物、尿传播,田间研究表明该病毒在风中传播可接近3千米。猪体内带毒状态至少2-3月。有些个别猪虽然有可能不排毒,但带毒时间却较长。病毒传播时期,人工授精可能成为潜在的传播途径,特别是使用公猪感染时最初3—4周特殊阶段的精液。有证据指出,曾经感染的公猪种群的精液传播的危险性较低。在一个经过32000份,历时3年多的人工授精研究中,授精站从阳性群中采集的公猪精液,使用到5个蓝耳病阴性大群时,没有出现感染或血清学变化。

成年猪排泄病毒的时间(14天)比育肥猪排泄病毒的时间(1-2月)要短。母猪的蓝耳病病毒可以感染怀孕中期和后期的胎儿,另外还可通过唾液、初乳和常乳排毒感染。

  常见的传播方式:

① 带毒猪的迁移。

② 飞沫传播接近3千米。

③ 机械传播:经粪便、灰尘、水滴、污染的设备机械传播。

④ 污染的鞋(雨鞋)和衣物。

⑤ 冬季交通工具。

⑥ 人工授精传播是使用病毒血症时公猪的精液,这个阶段大约3—4天。

⑦ 野鸭或其它特殊鸟。

不论畜群大小,蓝耳病病毒能感染所有类型畜群,包括高度健康状态的、舍内或舍外饲养的。

  [繁殖群临床症状] 图片分别为死胎及木乃伊

不同的农场其临床病变是有巨大区别的。例如三个猪群在首次感染时,其中一个可以表现没发病,另一个显示较轻疫病,第三个则显示出较严重疫病。其原因不太清楚,一个可能是病毒繁殖时持续变异,有一些变异成高致病毒株,也有一些变异成无毒力毒株。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高度健康畜群感染时病情较轻。美型毒株呈现出明显的高致病性。

一些地方流行性病毒流行趋势较弱,如非洲猪瘟、兔粘液病毒。尽管田间试验显示,蓝耳病病毒杀死巨噬细胞并降低猪免疫水平,但在一个畜群内是否爆发疫病,取决于已存在于畜群内的其它病毒和细菌和它们引发疫病的程度。此外,当猪的免疫力受到损害后,牲畜密度和环境质量变得很重要。例如,蓝耳病对于健康猪所引起的肺炎可能检测不到,但对于已经感染支原体肺炎,且舍内环境很差的病猪,疫病可能持续加重。

[急性症状]

病毒首先感染繁殖群,可观察到断奶母猪、泌乳母猪、吮乳猪发病。

[感染一个月期间,断奶母猪临床症状]

① 在任何一个时间,10—15%母猪,短期厌食7---14天。

② 体温升高到39—40℃。

③ 出现1—6%晚期流产,这些是首先被注意的症状。

④ 可以看到耳朵短期变色(2%耳朵变蓝)。

⑤ 一些母猪早产,最初4周超过10—15%。

⑥ 配种后21—35天返情。

⑦ 断奶后发情期延长。

⑧ 咳嗽和呼吸道症状。

不超过12--24小时的短期厌食,母猪采食量仅是它定量的一半。舍内断奶母猪约有10%略微厌食。因此,在组、栏式饲养的畜舍内厌食并不常见。畜群内如果母猪经受大幅度的环境温度波动,同时管理差、营养水平不达标,症状可能会加重,此外其流产水平常常有很大程度增加。

  [感染第一个月分娩母猪症状]

① 整个分娩期厌食。

② 勉强饮水。

③ 无乳和乳腺炎。

④ 经常提前2—3天分娩。

⑤ 皮肤变色和皮上囊泡按压疼痛。

⑥ 嗜睡。

⑦ 呼吸系统症状。

⑧ 木乃伊(10—15%可能死于怀孕最后3—4周)

⑨ 死胎水平接近30%。

⑩ 弱仔增多。

病的第一阶段是厌食和发烧。开始阶段通过繁殖群感染,通常3—6周传播给全群。至少5%母猪耳朵出现不同的发绀或变蓝,这种表现是短暂的,仅几小时。一些母猪咳嗽,也有个别出现肺炎症状。这样的急性期在猪群内大致6周。母猪早产、死胎和弱子增加,增多的大量木乃伊主要死于怀孕的最后三周。

在一些猪群里,上述情况可达出生数的30%,之后症状出现的在3—4周内的小猪,死亡率达到70%,8--12周时才恢复到预料感染水平。在恢复到正常情况前,这种现象可以持续4---8个月。然而,有些猪群根据病前的健康状况可以改善以上的病程。

[长期结果]

蓝耳病长期感染的结果,其评估很难,尤其在畜群低健康水平阶段。有些重复交配、外阴脱、流产增加,所有这些都可以归咎到蓝耳病。

在田间明显感染后观察12个月,畜群内蓝耳病对繁殖影响的结果是成为地方性疫病。发现如下:

① 分娩率降低10—15%(90%猪群恢复到正常)

② 出生活仔数减少。

③ 死胎增加。

④ 后备母猪繁殖性能差。

⑤ 早产。

⑥ 流产增加(2--3%,也有高达5%的)。

⑦ 分娩时厌食。

一些畜群报告显示,蓝耳病可使配种持续失败。在急性疫情发生之后,长达6个月时间内,有5—10%出现配种分娩率正常和异常循环的情况,之后逐渐平息。

田间试验显示,少于500头接种母猪畜群,接种活疫苗是不寻常的、还没有实现。

  [小猪临床症状]

急性感染母猪早期所产仔猪出生时非常弱,无力找到母猪乳头吸乳,易发生低血糖。急性晚期时间则经常出现弱仔、死胎、木乃伊。新生乳猪会有褐色、粘的东西附着在眼皮,有时眼睑皮下水肿。在小猪整个生长期内和残存期内,有拉稀、肺炎和咳嗽症状。饿死、八字腿、震颤和划桨、圆脑顶也同样可观察到。有关血液中血小板减少引起创伤、断尾出血也有报道。

  [类似疫病]

畜群首次感染蓝耳病易和伪狂犬混淆,但伪狂犬有神经症状,蓝耳病没有。血清学试验不难区分二者。

[治疗]

① 在未产生免疫力之前,预防继发感染通常是针对呼吸道和肠道的部分。

② 乳猪在分娩后3、7、14日龄注射长效土霉素或阿莫西林。

③ 供给电解质,消除脱水。

  [管理控制和预防]

① 分娩期和发病期间,提高产房温度至23℃。

② 提供额外的寝具,用薄片或合适的材料给猪创造最好的环境。

③ 母猪旁边提供额外的保温灯。

  [公猪症状]

① 食欲不振。

② 体温升高。

③ 嗜睡。

④ 性欲降低。

⑤ 繁殖力降低。

⑥ 窝产仔数减少。

⑦ 产精子率降低。

⑧ 精子顶体异型,精子成活率降低。

  [诊断]

是否感染蓝耳病,至少要用12份成年猪血样(近三周不吃食物的那些更合适)进行检测诊断。可利用的血清学试验包括:引物或IPMA试验、荧光抗体试验、ELISA试验。对于个别猪只,检测到的阳性或阴性结果可能并不准确,但对于一组检测,这些方法的诊断是可靠的。对于发病已久的畜群,血清学检测应该每两周一次,以观察是否病毒引发特殊临床问题。取急性早期的一点血样,使用PCR检测方法可证明病毒的DNA,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试验。

下图分别为健康和死亡的巨噬细胞

[混淆疫病]

疾病早期,PRRS与AD易发生混淆,但PRRS仔猪无神经症状,血清学试验不难区分二者。

  [治疗]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来治疗和防御蓝耳病病毒的感染。在感染蓝耳病情况下,必须在急性期预防细菌的繁殖。疾病诊断可疑时,立刻用抗生素对所有母猪和公猪治疗3—4周。如果需要,开始时用水溶性抗生素,接着饲料中给药治疗。通常治疗及时可降低流产、死胎、木乃伊和早产引起的细菌继发感染。

一 急性期断奶母猪控制程序

①母猪舍温度提高到21℃。

②避免夜间降温。

③控制穿堂风。

④ 饲料中添加四环素500克/吨,或金霉素、土霉素。

⑤ 如果母猪厌食,用金霉素或土霉素饮水。

⑥ 给后备猪和公猪添加药物。

⑦ 维持4周给药时间。

⑧ 每天至少增加0.5千克饲料,需维持4周以上。

⑨ 厌食阶段个别母猪注射长效土霉素或青霉素,或者听从兽医建议。

二 急性期配种母猪控制程序

①提供和断奶母猪一样的程序。

②在接下六周内不要淘汰任何母猪,增加交配程序。

③分娩率通常会降低10--15%,所以要补充更多的后备母猪以保证要淘汰的母猪所增加配种计划。

④ 如果可能则从以前接触过病毒的畜群选取后备母猪,并非所有的母猪均被免疫。如果要自己繁育后备母猪,尽早感染这些母猪。

⑤ 其方法是把后备母猪放进断奶或育成猪群,同住3--4天,接触病毒。

⑥ 如果有疫苗可用,考虑给引进的后备母猪隔离时接种疫苗,要听取兽医建议。

⑦ 暴露感染或接种疫苗后至少6周,后备母猪不要配种。

⑧ 对每次自然交配的猪另加一次人工授精的方法,要执行8周。

三 急性期分娩母猪控制程序

①分娩前2天注射抗生素,随后六周内待产母猪继续使用这种方法。

②之后重复3天直到分娩。

③使用长效抗生素制品,可选择土霉素或合成青霉素。

④在母猪日粮中添加抗生素,土霉素、金霉素、泰妙菌素(每天15—20克10%的混合物)。

⑤ 产后使用10—21天。

⑥ 提高产房温度到22℃。

⑦ 产床尽可能垫垫草、木片、纸张。

⑧ 对乳猪提供额外的保温灯。

⑨ 坚持该程序4—6周以上。

如果怀疑蓝耳病长期繁殖,可采用下列行动(如图FIG6-6):

怀疑发生感染

5个时期分娩率表

检测PRRS、PPV、细螺旋体

鉴定失败记录

有厌食母猪吗?

有大量死胎、木乃伊、弱猪、残猪吗?

检测20头母猪血样,评估畜群情况

10×12周龄猪血样测定

2周母猪血样浓度升高测定

这个资料反映一些存在的问题:

1 畜群阴性。

2 没有母猪感染,没有断奶猪感染证据。换句话说,病毒逐渐消失,蓝耳病没有问题。

3 母猪群血清学阴性,但有年轻的育肥猪持续感染的证据,此外它们的抗体滴度增高,这种持续感染的情况可追溯到繁殖群得病。

4 阴性后备母猪感染、传播病毒。

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兽医才会有好的控制办法,目前可供参考的三个程序如下:

1 如果有可用疫苗,接种疫苗

2 移走感染母猪,通常淘汰第一、二阶段感染的育肥猪,使场内无病毒存在。

3 保持繁殖群免疫状态。

[人工授精]

最初人们认为人工授精不会传播蓝耳病,但研究证明疾病的急性期是一个重要传染源头。公猪感染后可持续8—12周或长期血液中带毒。有力的证据显示,从阳性猪场购买青年公猪,在畜群内用8周哨兵猪隔离,如果哨兵猪血清学没有转变,此时公猪转入人工授精站相对较安全,但人工授精站要监测血清学变化和厌食、发烧症状。若有怀疑,就要停止使用精液直到净化。大量人工授精数据显示阳性猪群的公猪,若非采带毒精液则不会传播感染阴性繁殖群。

[免疫]

田间观察显示多数繁殖母猪获得免疫后一般不会再次感染或继续传播感染。但后备猪和育肥猪内病毒可持续传播,新的阴性母猪在一定条件下会被感染。

  [断奶及育成猪症状]

一 急性期

育成猪首先引发EP和APP,产生一段轻微厌食和中度咳嗽,但也有一些畜群没有一点征兆。如果EP或/和急性APP在畜群内出现急性合并性肺炎症状,会逐渐形成复合性脓肿。在断奶的1--3周变得明显,猪皮肤苍白、中度咳嗽、打喷嚏、呼吸加快。这个阶段死亡率可达到12—15%。

二 慢性期

疾病的急性期后,对于蓝耳病病毒感染过的繁殖群和育成群,病情普遍在早期育肥阶段变得明显。严重的地方性肺炎猪可持续厌食、消瘦。猪感染后母源抗体消失,然后持续3--4周血液带毒、排毒。在高密度圈舍内维持高水平病毒。在4--12周龄内出现咳嗽和肺炎症状。尽管持续性抗生素治疗,但在这个阶段断奶后死亡率接近12%或更多。在稍后12--16周龄,细菌继发感染明显,肺发生脓肿,感染传播到身体其它处,尤其关节跛行的增多。

  [类似疫病]

引起慢性呼吸道病的混合病原体包括PRRS、SI、EP、APP、Hps和巴氏杆菌,尤其当它们成为混合感染时,那时需诊断复合感染的原因。

  [治疗]

⒈ 在蓝耳病进入猪场的危险急性期控制它非常重要,通常为6--8周时间。用抗生素拌料、个体注射和饮水给药。

⒉ 广谱抗生素:四环素、三甲氧苄氨嘧啶/磺胺-5-甲氧嘧啶或合成青霉素是首选药物。但如果仅有EP可以使用泰妙菌素和林肯霉素。如果APP严重选择个体药物治疗。

⒊ 在地方性疾病危险期,使用500---800克/吨四环素或400克/吨三甲氧苄氨嘧啶/磺胺-5-甲氧嘧啶拌料药物预防治疗。鉴别出主要的混合细菌,并用敏感抗生素控制。

 [疫苗接种]

活疫苗在断奶猪和非怀孕母猪使用,后备母猪若能保持8周隔离也可以使用。对于繁殖母猪群不推荐使用活苗,因为发现过在已经使用的畜群里蓝耳病病毒引发严重的呼吸道问题。

繁殖群动物可以使用灭活苗免疫。其益处在于建立一个没有危险、稳定的免疫群,降低对断奶猪的致病力。

热门猪病防治/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