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控制主要包括种毒、细胞系和血清等。理论上讲猪圆环病毒各亚型之间都有较好的交叉保护。但是据2012年美国的一篇研究报道介绍,PCV2b的免疫效果要优于PCV2a。细胞系是病毒赖以生存的环境,筛选最适合该病毒生长的专用细胞,可以使病毒滴度提高100倍。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团队研发的猪圆环病毒高滴度病毒培养专用细胞已经获得国家专利,普通细胞培养猪圆环病毒滴度只能达到104-105,专利细胞就能达到106以上。
病毒滴度是全病毒灭活疫苗抗原含量的一种表示方法,但是病毒滴度的测定方法很重要,不同测定方法、方法标准不标准对结果影响差异很大。病毒灭活后抗原性会发生一定改变,通过我们实验室的研究发现,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可以用于疫苗生产过程中病毒抗原的检测,以便控制疫苗成品的质量,比其成品质量时采用普通ELISA或者其他方法测定更为及时可靠。
但是病毒滴度TCID50不能绝对的来反映疫苗的免疫源性,疫苗的免疫源性用最小免疫剂量来衡量更科学。TCID50越高,不代表抗原免疫源性就越好。比如TCID50是108,最小免疫剂量是107,那么这个疫苗的免疫源性就不够高。如果TCID50同样是108,但最小免疫剂量只有105,那么后面这个疫苗的免疫源性明显要比前者好。病毒滴度和最小免疫剂量之间差距可以反映种毒的品质。
为了提高疫苗的抗原含量,除了使用专利细胞系培养,增加病毒滴度,还可以采用悬浮培养等先进生产工艺。目前悬浮培养新技术主要应用在口蹄疫疫苗的生产,技术相对成熟,其他疫苗的应用技术还在探索和研究。复合抗原以及重组蛋白表达抗原也是未来猪圆环病毒疫苗研发的重要方向,既有亚单位抗原又有全病毒抗原混合在一起,可以提高抗原含量。
灭活工艺对抗原含量影响同样很重要。一般说明书所指的TCID50值都是疫苗灭活前的病毒滴度,但如果灭活过程处理不好,会造成抗原含量的减损。常用灭活剂有甲醛、BEI、BLP等。除了选择适当的灭活剂,还要严格灭活检验。灭活后在细胞连续传代3代,检查灭活效果。
此外,免疫佐剂对疫苗质量也有一定影响。目前,所有国产圆环疫苗都采用油性佐剂,因此,仍有一定副作用。猪用水性佐剂是未来猪圆环病毒疫苗研发的重要方向。
圆环疫苗成品检验方法有待改进,免疫两次效果较好
仔猪攻毒保护试验和小鼠参考疫苗检验系统是目前国内唯一经过农业部认证的检测标准,也是国际通用的参考标准。小鼠抗体免疫试验中,将免疫待检疫苗小鼠产生的抗体水平与免疫参考疫苗小鼠产生的抗体相比较,高于参考疫苗的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参考疫苗是指通过猪体免疫试验,检验合格的疫苗产品。目前,有些国产圆环疫苗质量检验采用仔猪攻毒保护试验,试验猪的标准有待规范和提高。
猪圆环疫苗使用效果的临床评价不能只谈保护率,除了死亡率和发病率,还包括提高猪群的生长速度、整体均匀度、降低料肉比、减少细菌感染和减少疾病治疗成本等生产指标。
圆环疫苗的免疫一般打两次比较好,有些进口产品采用新型水性佐剂,缓释效果较好可以打一针,一般国产疫苗打一次的效果不如打两次。尤其是当前发病日龄推迟的情况下,第二次疫苗免疫可以激发第一次的免疫效果,免疫期持续更长。如果母猪接种过圆环病毒疫苗,小猪首免建议在3-4周龄,如果母猪没有免疫,则小猪在2周龄接种疫苗免疫,以确保在3周龄产生免疫力。
母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病特点是怀孕早期感染,主要是第一胎母猪和第二胎母猪,对高胎龄母猪来说影响不大,因此我不建议“一刀切”普免。“一刀切”不但浪费疫苗,而且也容易引起母猪应激,造成损失。我建议猪圆环病毒免疫方案为:第一胎、第二胎母猪配种前打,免疫2次,每次2毫升,间隔三周。经产母猪产前5-6周,免疫疫苗2毫升,间隔三周加强免疫,保护小猪。母源抗体有时会影响仔猪打疫苗的效果。此外,圆环疫苗可以和蓝耳病疫苗、气喘疫苗或猪瘟疫苗一起打,可以减少免疫次数和免疫应激反应。
本篇文章来源于 爱猪网(www.52swine.com) 原文链接:http://www.52swine.com/view/201412/77886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