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猪病防治 >
猪丹毒的简介
浏览(29)

猪丹毒由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引起,为常见病。50%以上猪只的扁桃体里都带有这种病原。病原会经唾液、粪和尿排出,所以无论在猪体内还是在环境里,都有这种病原存在。此外其它很多种动物中都发现了这种病原,包括鸟类、羊。该病原可在环境中存活数周,在沙质土壤中还会存活更长时间。因此,不可能将这种病原从猪群中清除掉。带菌粪便可能是主要的传染原,尤其是生长猪和肥育猪舍。

这种细菌本身会导致发病,在猪群染有繁殖呼吸综合症或流感等病的情况下,更会导致严重的疾病。这种病菌可由多种渠道侵入血液,如:经由破损的皮肤或消化道内壁,进而造成败血病。

因受到初乳当中母源抗体的保护,8~12周龄以内的仔猪很少罹患此病。最易感染的群体是生长猪、未经免疫的青年母猪和4胎以上的母猪。

临床症状的表现与细菌繁殖的速度以及猪只的免疫水平有关。

散发的病例在母猪当中比较常见,不过如果一群母猪当中有一头感染了疾病,它的粪、尿当中病原浓度就会显著升高,对其它猪只造成威胁。这种情况下最好给其它猪也注射青霉素。

  症状

仔猪

哺乳仔猪少见。

母猪

特急性或急性

突然发病

突然死亡,无其它症状

体温升高(40°C)

患猪表现明显病态,而其它猪可能正常。

可能导致流产。

木乃伊胎。

血液供应受阻导致皮肤表面形成菱形隆起。

皮肤病变很典型,先变为红色,最后因组织坏死变为黑色,

但没有脓肿。多数7~10天后会痊愈。

发病早期看不到这些隆起,但可通过触诊发现。

如果母猪动作僵硬,不愿起立,说明关节已遭感染。

急性败血症和心脏功能障碍可导致突然死亡,但不常见。

亚急性

食欲不振

不孕

典型的皮肤病变。

体温升高(39~40oC)

症状可能很轻微,难以观察到。

亚急性发病后子宫内胚胎可能会死亡,最后成为木乃伊胎。

慢性

这种情况可能由急性、亚急性疾病发展而来,也可能单独发生。

病原要么影响关节导致跛行,要么影响心脏导致瓣膜增生。

公猪

公猪感染丹毒后体温会升高,并且整个5~6周的病程当中精液都会携带病原。感染公猪交配会造成母猪返情、不孕、产仔少。

断奶猪与生长猪

急性感染:

突然死亡。

患畜体温突然升高。

典型症状是皮肤损伤,表现为10~50毫米大小的菱形隆起斑块,初为红色,后变黑。初期斑块不易观察到,但容易摸到。7~10天后斑块常会消失。

这种病通常表现不很剧烈,多为慢性:

常可见皮肤损伤,且体温升高(42oC),但猪只其它方面表现正常。

病原可能在关节处定殖,造成慢性关节炎,关节处肿胀,导致跛足,影响屠宰品质。

跛行。

致病原因

圈舍肮脏潮湿。

饲料湿喂,尤其是如果使用了奶类副产品,会促进病原的繁殖。

连续生产,不空舍消毒。

引水系统遭病原污染。

病毒感染。

摄入粪便。

猪只转移、混群造成应激。

温度突变、夏季高温。

圈舍潮湿肮脏。

饮水系统遭病原污染。

突然更换日粮。

连续生产,不空舍消毒。

病毒病感染 - 尤其是繁殖呼吸综合症和流感。

栖息区垫有稻草的猪舍更易发生,因为丹毒杆菌可在稻草中存活。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试验室分离鉴定病原进行诊断。这种病原很容易培养。血清学试验结果只能说明患猪接触过病原,不足以当作确诊依据,必须间隔14天作两次血清学试验,如果结果都是滴度升高,才可以用来辅助诊断。

母猪、仔猪治疗

红斑丹毒丝菌对青霉素非常敏感。急性病例可用速效青霉素治疗,一天两次,连续三天。或者也可以采用长效青霉素(需注意该剂型的药效持续时间),一次性治疗,覆盖48小时,之后也可再来一次。

用药方式采用肌肉注射,每10公斤体重1ml(300,000iu/ml)

也可在饲料中添加200g/吨青霉素V,连续10~14天。这种方式不仅作为预防性用药非常有效,还可以在大范围爆发的情况下作治疗之用。四环素也有效果。

  断奶猪、生长猪治疗

本病首选治疗药物为青霉素,药效快。如果患畜为急性发病,应采用短效青霉素每日注射两次,持续四天。如非急性发病,可采用长效青霉素。临床上用药24小时后病畜即可恢复正常。

如果病猪数目较多,则有必要对易感群体进行全群注射治疗。

可先采用饮水用药,再继以饲料用药。在饲料中添加青霉素V 200g/吨或四环素500g/吨。青霉素V还可以用在疾病即将爆发时作

预防性投药

如果肥育猪当中有个别病例出现,则应在不同批次之间对圈舍进行清洗消毒。

如果生长猪群不断发病,则有必要采取免疫接种,8周龄一次,最好10~12周龄再来一次。一般8周以前不作免疫接种,因为母源抗体会影响接种效果。

热门猪病防治/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