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及流行特点 】
猪瘟病原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病毒。该病毒对消毒药的抵抗力强。最有效的消毒药是 1 %- 2 %的氢氧化钠溶液,或 20 %- 30 %的草木灰溶液,或 5 %- 10 %的漂白粉溶液。
猪瘟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猪不论年龄、品种、性别均可发病。猪瘟病毒随分泌物或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及环境,然后通过猪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伤口侵入健康猪,也可通过胎盘感染仔猪而引起死亡。当兽医卫生执行不力,病毒广泛扩散,免疫不当时,可造成此病人量流行,是我国目前造成猪严重死亡的主要传染病。
【 症状 】
猪瘟病毒感染猪后,一般潜伏期为 5 - 7 天,也有长达 21 天的。根据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根据发病症状又分为慢性型、温和型(即非典型型)和繁殖障碍型。在仔猪则以急性型或温和型为主。急性型病猪少食或不食,喜饮水,有异食,精神沉郁,毛粗乱,拱背,怕冷,喜卧,衰弱无力,体温升高达 40 . 5 - 41 . 5 ℃ ,眼有结膜炎,两眼有多录粘液性脓性分泌物,严重时使上下眼睑粘连。病猪初便秘后腹泻,粪便有带血粘液,恶臭。在病猪耳后、颈部、腹部、四肢内侧等毛稀皮薄处出现人小不等的红点或红斑,指压不褪色。小猪有时有神经症状,向一侧冲撞或做圆圈运动,一般发病后 4 - 7 天死亡,死亡率达 60 %- 100 %。
慢性型病猪明显消瘦,毛粗乱,精神委顿,行走不稳,体温达 40 . 5 - 41 ℃ ,食欲时好时坏,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病程一般 20 多天。
【 病理变化 】
最明显的病变是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皮肤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尤其以耳部及耳后、腹部、颈部、四肢内侧出现较多。颚凹淋巴结及颈部、胸前、鼠蹊、内脏等淋巴结肿人,呈暗红色,切面周边出血,呈大理石样。肾脏色淡,有数量不等、人小均匀的小出血点。膀肤粘膜有出血点,喉头粘膜、会厌软骨、心外膜、肺和肠浆膜等也有出血点。脾脏边缘有突出的出血点,边缘梗死,呈紫黑色,稍突起。慢性病例在大肠尤其在回盲瓣处粘膜上有钮扣状突起溃疡,上面有伪膜被覆,但这些病变也不是在所有的病例中都很明显。
【 防治方法 】
猪瘟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做好预防工作。预防要点是:
① 自繁自养,不要从外而引回病猪及带毒猪,不要从市场购入带病的猪肉及其产品,工作人员进入猪场前要严格消毒。
② 仔猪应用兔化猪瘟弱毒苗进行预防注射,第一次在仔猪出生后 25 - 28 天时注射 2 - 4 头份,或者在出生后喂初乳前注射,注射后 2 - 4 小时喂给初乳;第二次在仔猪出生后 55 - 60 天时注射。
③ 搞好猪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尤其在疫情发生后,可用 1 %- 2 %氢氧化钠溶液,或 1 %- 2 %强氯精,或 2 % - 3 %福尔马林对猪舍及环境进行消毒,每月 1 一 2 次。
④ 死于猪瘟的仔猪应做深埋处理,或经高温后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