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正确认识和落实猪群的疫苗免疫
书籍:    来源:辈宠网

     对猪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猪传染病的重要手段,而且常成为防疫的中心工作,如我国对猪瘟采取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和猪病种类的增加,免疫接种的种类和次数也越来越多,一头种母猪在3~4年的可利用年限内,往往要接种疫苗三四十次之多,商品猪也要有十多次,同时在免疫接种的时间安排上也产生了困难,免疫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养猪者产生了困惑,这是怎么了?是病的问题,还是疫苗的问题?我们认为问题的出现主要是认识上存在误区和疫苗使用技术不到位两方面原因所造成的,现提出相关问题以供参考。

1 疫苗免疫力的产生、影响因素及副作用

要弄清目前猪病免疫效果不理想的原因,首先应对与免疫相关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以求获得正确的和较全面的认识。

1.1 抗原

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疫苗就是一种抗原。疫苗抗原必须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也就是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效应或称免疫保护作用。预防同一种疫病的疫苗,由于制苗时所用菌(毒)株的免疫原性的差异,或血清型不同,往往产生的免疫力差距很大。如我国的猪瘟弱毒苗,采用中国系猪瘟兔化弱毒株简称C株的毒种,世界公认免疫原性良好的优秀毒株,产生免疫力快而坚强,持续时间长。又如在我国发生的猪链球菌病,主要有C群和Ⅱ型两种病原体,如果使用的菌株血清型不对号,则不能防止发病和流行。

1.2 抗体

在抗原刺激下所产生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产生了抗体也就获得了免疫力,但它只针对某一种抗原,具有特异性。抗原和抗体是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抗体是因有抗原刺激而产生的,没有抗原就不会产生抗体;只有抗体而没有抗原,也不起什么作用。抗体是在机体一些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参与下主动产生出来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这种反应或制造抗体的能力,取决于机体的健康状况,以及若干影响因素。

1.3 影响抗体产生的因素

除了疫苗使用技术方面的原因可使免疫效果不良甚至完全失败外,还有如下一些影响因素。

1.3.1 抗原性质 不同病原抗原或不同株、系,以及灭活与否可有很大差别。

1.3.2 接种次数与间隔时间 在第1次接种疫苗后的数日产生抗体,但产生的抗体水平很低,且维持时间短,一般不具备抵抗病原体入侵的能力,对这次免疫称为基础免疫。于1~3周后再次接种同类疫苗,由于刺激记忆细胞,则可迅速产生滴度高、量大且维持时间较长的抗体,达到抵抗相应疫病的能力,这次免疫称为加强免疫。对有些疫病往往需要2次或3次加强免疫才可维持良好的保护力。

1.3.3 免疫麻痹 免疫接种的剂量太大、间隔时间太短、次数过多等,可造成不产生保护力,即免疫麻痹。

1.3.4 带有强毒 如母猪带有猪瘟强毒,这种强毒虽不引起母猪自身发病,但可传染给其所产仔猪,给这种母猪及所产仔猪接种猪瘟疫苗,往往免疫无效。

1.3.5 母源抗体干扰 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时,给哺乳仔猪接种疫苗,免疫往往失败,尤以猪瘟、口蹄疫等较显著。

1.3.6 免疫抑制病的存在 以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感染等最为广泛且影响最大。

1.3.7 疫苗之间干扰 弱毒苗之间可有干扰,弱毒与弱菌苗之间也有发生,如用“猪三联苗”免疫后所产生的抗猪瘟的抗体效价往往不如猪瘟单苗效价高。

1.3.8 营养不全面或不足 抗体本身是免疫球蛋白,饲料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的不足,都难以保证高效价抗体的产生,尤其是在紧急接种时更为重要。

1.3.9 霉菌毒素的影响 饲料被霉菌污染的情况普遍存在,许多霉菌毒素有破坏免疫器官产生抗体的能力。

1.3.10 应激因素及健康状态 炎热、寒冷、转群、去势、噪音等环境因素,以及猪只有病或体质衰弱,均明显影响抗体的产生,甚至可直接引起发病。

1.3.11 某些病原体的特殊性 如圆环病毒2型 (PCV2)感染,虽已成为猪的一种严重疫病,但至今在全球尚未研制出一种可使猪产生免疫力的疫苗。

1.4 疫苗免疫的副作用

1.4.1 应激 疫苗除可直接引起猪只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减食、精神不振等反应外,还可因捉猪、注射等造成应激。

1.4.2 免疫抑制与诱发疫病 不仅发生在不同疫苗之间,单纯用某些佐剂注射也可促使或诱发疫病,如佐剂可引发圆环病毒病,注射腹泻性疫苗可诱发蓝耳病或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等。

1.4.3 浪费营养物质 产生抗体需要消耗以蛋白质和能量为主的营养物质,消耗随免疫种类增多而增加,尤其是含有活菌(毒)的弱毒苗,所形成的“疫苗毒”可长期存在并消耗营养且难以消除。

1.4.4 造成局部病变及废弃 注射疫苗造成注射部位的炎症、坏死以及脓肿常有发生,不仅增加饲料消耗,且在屠宰时因胴体存在病变,须将局部割除废弃。

1.4.5 增加成本 免疫种类和次数越多,疫苗费用和人工消耗越大,因应激造成的损失更大。

1.4.6 存在隐患 使用的疫苗背景不明或技术不够成熟,以及大剂量、多次注射等,均存在隐患。有些疫苗保护力不好,且可在猪体内长期存在,有的还可通过胎盘屏障,短期虽未见不良反应,但应提高警惕。近年来繁殖障碍疾病的增加应考虑与其有无关系。超大剂量注射猪瘟疫苗与其免疫效果不好或失败有关系。

2 有关疫苗的基础知识

2.1 疫苗分类及优缺点

2.1.1 灭活苗 又称死苗,是将病原体经理化方法灭活后,保持其免疫原性制成的疫苗。其安全性好,刺激产生抗体时间长,不要求低温贮存,但产生抗体慢,抗体水平相对活苗较低,使用剂量大,费用较高。

2.1.2 弱毒苗 又称活苗,用经人工驯化已失去对原宿主致病力,但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的病原体制成的疫苗。其免疫力较强,产生抗体快,用量少,成本低,但存在散毒的可能,并需要低温贮运。

2.1.3 基因工程苗 如基因缺失苗是去掉病毒致病基因组中的某一片段,使其丧失致病力,但仍保持免疫原性,同时可作为一种标记以区分疫苗毒或野毒感染,现已较多的用于猪伪狂犬病疫苗的制造。还有猪的大肠杆菌苗,也是用人工基因工程技术制成。这种疫苗免疫原性较好,但成本较高。

2.1.4 细胞苗和组织苗 猪瘟细胞苗在瓶签等处标有(Ⅱ)字,如牛睾细胞苗;猪瘟组织苗标有(Ⅰ)字,如牛体反应苗、脾淋苗和乳兔苗等。这些疫苗均为活疫苗。猪瘟组织苗免疫保护力优于细胞苗,更宜用作紧急免疫,但对1月龄内仔猪可引起较重的过敏反应甚至死亡,且疫苗价格高。口蹄疫灭活苗标有(Ⅱ)字的是含抗原量较多的浓缩苗或称高效苗。

2.1.5 自家组织灭活苗 将病猪的某些组织捣碎经灭活后制成,它生产周期短,制备较简便,常用作某些血清型或病原体暂查不清的急性、烈性传染病的紧急预防,在有些场、群使用已取得良好效果,但因其免疫效果不够稳定,且在制作中可发生散毒,以及增加确诊难度等问题,所以可认为是迫不得已而为,并非上策。

2.1.6 单苗、联苗和多价苗 单苗只含有1种病原体,如猪瘟活疫苗,仅可预防1种疫病。联苗是由不同种病原或其代谢产物组成的疫苗,接种1次可同时预防2种或2种以上的疫病,如猪三联苗,但此种联苗往往影响猪瘟的免疫保护力,如使用生理盐水稀释,猪肺疫和猪丹毒的免疫力又会受一定影响。多价苗是将同一种病原的不同血清型混合制成的疫苗,如猪口蹄疫O型和A型二价苗,以及大肠杆菌多价苗等。

2.2 佐剂及免疫增强剂

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的物质称为佐剂,它可使接种部位形成抗原贮存库,缓慢释放出抗原以激发免疫应答和延长免疫时间,以提高免疫保护力。最常使用的有氢氧化铝胶、油乳剂、蜂胶及微生物佐剂等。免疫增强剂是单独使用即可使机体免疫功能有短暂增强作用的物质,与疫苗免疫同时使用以提高免疫效果,较常用的免疫增强剂如转移因子、干扰素、黄芪多糖、左旋咪唑、维生素E、微量元素硒等。

3 制定一个少而精、适于自己猪群的免疫程序

给猪进行免疫,应首先按危害程度排列出当地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然后确定疫苗种类、剂型及免疫剂量、次数和时间等。免疫原则:一是要少而精,选出必须要免疫而且免疫有效的,再根据当地疫情和可能引发因素安排次要的,排除可免可不免或免疫效果不好或不能肯定的;二是要制定适合于自己猪群情况的所谓“个性化”免疫程序,避免盲目模仿。制定免疫程序时可参考下列意见。

3.1 必须免疫的

猪瘟疫苗在猪只25~35日龄及60~70日龄各免疫1次,后备母猪于配种前25 d、经产母猪于产后20~25 d免疫1次。用细胞苗5头份(折合不低于750兔体感染量)或组织苗1~2头份。要用猪瘟单苗,不要用猪三联苗。

3.2 多数场应免疫的

如伪狂犬病和猪口蹄疫,因其在不同场、群或时期发病差别较大,可在母猪配种前用灭活苗分别免疫1次,有疫情时随时加强。伪狂犬病发病场对断奶仔猪免疫1次,严重发病场或后备猪,间隔4~6周加强免疫1次,用弱毒苗时选用基因缺失苗。有口蹄疫疫情时,于猪只40~45日龄及100日龄时各免疫1次,用浓缩苗,最好做后海穴注射。

3.3 有选择性免疫的

各不同地区、场群及时期疫病发生情况差距很大,少数猪群发病较重,这与环境条件、卫生管理关系密切。如仔猪黄白痢、仔猪红痢、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感染、猪喘气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它们的免疫效果常受饲养管理的影响。此类疫病的疫苗有些质量不好,有些质量好但价格较高。

3.4 多数场不须免疫的

如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等,我们在一些规模化猪场停止这3种疫病的免疫已一二十年之久,并未见这3种病的发生或危害,在散养户中也只是偶有个例发生。

3.5 经产猪应免疫的

对经产母猪除免疫猪瘟、口蹄疫外,还应免疫伪狂犬病及蓝耳病(用灭活苗),第2~4胎的母猪在配种前应做细小病毒免疫。

3.6 后备猪必须免疫的

后备猪的免疫极为重要,它为以后健康繁殖奠定基础。于4月龄及配种前应免疫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蓝耳病等各1次。在每年4月份前还应接种乙型脑炎疫苗。于8、9月龄时用猪细小病毒疫苗各免疫1次。

3.7 重点在妊娠后期免疫的

妊娠期免疫有时因疫苗反应或外力作用引起流产。有些病由于母源抗体低,在遭受感染时可致所产仔猪整窝死亡,尤以伪狂犬病、口蹄疫最严重,猪传染性胃肠炎等也有致新生仔猪整窝死亡的情况,但地域性差别较大,故在妊娠后期有疫情或某些场群应该做好免疫。

3.8 种公猪的免疫

在后备猪期间已获得完整免疫的种公猪,每年应对口蹄疫、猪瘟、伪狂犬病免疫各2次。于3岁前每年注射2次猪细小病毒疫苗。

3.9 商品猪的免疫

必须做猪瘟免疫。口蹄疫和伪狂犬病根据情况免疫,程序见前述。

3.10 配合药物预防的

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是最急性型和急性型危害严重,在发病时免疫作用明显滞后,但用药物预防可立即收效,在疫情发生面积较大或受到威胁时,应以免疫为主。

3.11 待进一步观察免疫的

如蓝耳病,对它的灭活苗保护效力及弱毒苗有无激发发病、散毒或不足以产生保护力等问题应密切观察,力求得到公正而完整的结论。

4 掌握疫苗使用的关键技术

除了疫苗必须是合格产品外,还应严格掌握疫苗的使用技术。

4.1 疫苗的贮运及使用时的温度

弱毒苗要求在真空干燥、-15 ℃以下状态贮运,外界温度不同,有效期也不一样。以猪瘟弱毒苗为例,从制成日起计算,在-15 ℃可保存1年,在0 ℃~8 ℃可保存6个月,在10 ℃~25 ℃保存期不超过10 d,所以在拿到疫苗时,应计算它在不同温度下贮运的累积时间,防止用的是已失效疫苗。有少数弱毒苗加有保护剂,允许在2 ℃~8 ℃暗处保存。弱毒苗经稀释后,效价迅速下降,如猪瘟弱毒细胞苗经稀释后在15 ℃~27 ℃时,有效时间仅3 h。应使用指定的稀释液,如猪瘟苗应用生理盐水稀释,不能用蒸馏水,更不能用凉开水,以免加快疫苗失效或混入微生物及杂质。在稀释的同时,注意疫苗有无“失真空”现象,“失真空”的疫苗不要使用。加有佐剂或稀释液的灭活苗,呈液体状态,不少人称它为“常温苗”,以为病原体已被灭活,放在任何温度下都行,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应放在0 ℃~8 ℃,多数疫苗不应超过15 ℃,均应在阴暗处保存。灭活苗不能冻结,冻结会造成病原体蛋白变性,或铝胶失去胶体性质以及油乳分层等问题,导致疫苗质量下降甚至完全失效。灭活苗在用前应升温到25 ℃~30 ℃,并充分摇匀,但避免产生气泡。

4.2 关于疫苗注射操作技术

注射器及针头在使用前应用软水、蒸馏水或凉开水煮沸消毒15 min,许多地方水中含矿物质较多,煮沸后的注射器和针头上往往附着一层白垢。不准用任何化学药物浸泡消毒注射器和针头。注射部位的皮肤用75%酒精涂拭,待干燥后再刺入注射,不要用5%碘酊消毒皮肤。每注射一头猪换一个消毒针头,以避免交叉传染。养猪者都知道通过注射针头可传播疫病,但在现实中用一个针头给多头猪只注射的现象普遍存在。要根据猪的大小选用不同型号的针头,不要将疫苗注射到皮下脂肪层中,因任何疫苗注射于脂肪层中都不能产生免疫保护力,并可造成脓肿。应根据要求注射于肌肉或皮下,不要打“飞针”。

5 理念要正确、细节要落实

用疫苗免疫看似简单的“打一针”,实际涉及到许多高深的科学理论和严格细致的使用技术,要做好猪群有效的免疫接种,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目前免疫的种类和次数太多、太滥,因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浪费和副作用,不要见了疫苗就用,要研究每次免疫是否产生了真正的作用?是用什么方法证实的?要尽量做好免疫监测,以确定和修正免疫程序。免疫的细节决定成败,免疫知识和技术仅仅是知道不行,知道不等于做到,只有落实才有实效。要牢记:不免疫是不可能,但免疫不是万能;没有任何一种疫苗具有百分之百的保护力。免疫只是预防发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必须与生物安全等相应技术配合,才可减少和控制猪的发病。良好的免疫效果必须建立在良好的饲养管理基础上,在条件恶劣时,把所有的疫苗都用上也无济于事。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