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以感染猪发热、厌食,妊娠母猪晚期流产、早产、产死胎、弱胎和木乃伊胎,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呼吸障碍为特征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猪蓝耳病症状:
猪群突然发病,初期发病猪表现为发烧,体温41℃左右,以40.5℃的体温为最多。精神沉郁,不吃;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呼吸困难,鼻孔流出泡沫或浓鼻涕等分泌物;皮肤发红,耳部发紫,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处皮肤呈紫红色斑块状或丘疹样;部分病猪出现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继发感染严重时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耳朵发紫。剖检可见肺水肿、出血、淤血,以心叶、尖叶为主的灶性暗红色实变;扁桃体出血、化脓;脑出血、淤血,有软化灶及胶冻样物质渗出;心肌出血、坏死;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淋巴结出血;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斑点;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蓝耳病的防控方针:
综合防控蓝耳病就是要树立生物安全控制措施的理念,避免过分依赖或错误使用疫苗。积极推崇闭群饲养、毒株驯化、多点饲养等方式,结合当今的猪病疫情建立适合本猪场的综合防控体系。
1、引种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稳定的种猪群,不轻易引种。如必须引种,首先要搞清所引猪场的疫情,此外,还应进行血清学检测,阴性猪方可引入,坚决禁止引入阳性带毒猪。引入后必须建立适当的隔离区,做好监测工作,一般需隔离检疫4~5周,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
规模化猪场要彻底实现全进全出,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两个阶段的全进全出。
2、消毒
定期对猪舍和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猪舍、饲养管理用具及环境的清洁卫生,一方面可防止外面疫病的传入,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把猪场内的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PRRSV)感染猪群的发生率和继发感染机会。
消毒要使用多种类型的消毒药进行轮换使用(如卤素类、酸类、醛类、双季铵盐和双胍类、酚类和碱类消毒药)。
3、营养
做好猪群饲养管理。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猪场,应做好各阶段猪群的饲养管理,用好料,保证猪群的营养水平,以提高猪群对其它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从而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率和由此造成的损失。
4、监测
定期对猪群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感染状况进行监测,以了解该病在猪场的活动状况。
一般而言,每季度监测一次,对各个阶段的猪群进行采样进行抗体监测,如果4次监测抗体阳性率没有显著变化,则表明该病在猪场是稳定的,相反,如果在某一季度抗体阳性率有所升高,说明猪场在管理与卫生消毒方面存在问题。
淘汰胎次超过8胎以上的母猪,返情有3次的、流产、空怀出现过1次、2次配不上的母猪。
5、防止其他疫病继发感染
特别是蓝耳病继发引起的猪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巴氏杆菌病等的控制。
6、接种疫苗
总的来说如今尚无十分有效的免疫防制措施,如今国内外已推出商品化的蓝耳病(PRRS)弱毒疫苗和灭活苗,国内也有正式批准的灭活疫苗。然而,蓝耳病(PRRS)弱毒疫苗的返祖毒力增强的现象和安全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担忧。国内外有使用弱毒疫苗而在猪群中引起多起蓝耳病(PRRS)的暴发,因此,应慎重使用活疫苗。
疫苗免疫(仅供参考):
母猪群的集中免疫在初期3个月1次(每年4次),完全稳定之后改为4个月1次(每年3次),甚至可能过渡到母猪跟胎免疫(每年2次)。
7、中西药联合净化
拌料:5%盐酸土霉素1.5kg/吨+10%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1kg/吨+板青颗粒1kg/吨,使用15天/月,连用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