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贫血系铁缺乏症的晚期表现,是指仔猪体内铁的储备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产生的贫血,主要与铁摄入不足、吸收减少、需求增加、利用障碍等原因相关。引起仔猪贫血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机体营养,铁储备,疾病因素,铁剂品质及注射技术等。仔猪贫血轻则导致生长发育不良,重则形成僵猪甚至死亡。本文就仔猪贫血的原因及防治对策作一阐述。
一、仔猪贫血的临床表现及确诊
仔猪贫血早期不易发现,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黏膜苍白;后期主要表现为无精打采,皮毛粗乱。仔猪贫血的典型特征为呼吸困难、呼吸率增加、膈肌痉挛;仔猪贫血的亚临床或临床确诊手段为检测血液中血红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浓度值低于90 g/l,判定为贫血,血红蛋白浓度值90--110 g/l,判定为亚临床贫血,最佳的血红蛋白浓度值为高于110 g/l)。临床研究表明,更高的血红蛋白浓度有利于氧转运、免疫功能提升、新陈代谢能力增强。
二、影响仔猪贫血的因素
(1)饲料营养因素
饲料中广泛存在的霉菌毒素问题,尤其是在湿润气候地区,农作物中易出现镰刀菌素,会致使机体免疫力减弱,同时损伤重要的器官和骨髓,使得机体造血功能减弱,因此极易导致机体贫血。另外维生素E对动物机体的抗氧化状态及注射铁剂后的自由基水平也至关重要,维生素E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具有捕捉各种反应所产生的、活性很高的自由基的作用,当维生素E缺乏时,体内铁的利用就会受到干扰而引起贫血。
(2)机体铁储备
仔猪出生时的铁储备(50mg)以及在哺乳期从母猪乳汁中获得的低含量的铁(1mg/天)非常有限,不足以满足仔猪快速生长所需求的铁,导致仔猪在出生的头一周内容易出现缺铁。
(3)疾病因素
仔猪感染圆环病毒后,通过血液学检测基本都存在贫血现象。机体病毒感染后,会出现免疫抑制反应,而引起机体贫血。另外,体内寄生虫如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焦虫病等也会引起贫血,原因为体内寄生虫寄生,会争夺营养成分,破坏血液细胞,造成营养不良,导致食欲不振,生长迟缓,抵抗力下降,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
(4)铁剂品质
养猪生产者对铁剂产品质量安全性越来越关注,包括铁的生产工艺、品质保障措施以及与之相关的各项内容,但是这些内容无法从表观上获得。当前,用于动物上的铁化合物基本是右旋糖酐铁或右旋糖酐铁的合成物及其衍生物,这种铁以非生物复杂分子形式存在,尽管产品目录上都提及右旋糖酐铁,但是不同类型产品不可能完全一样。
(5)操作技术
由于操作技术问题引起的滴漏或者血肿,直接影响仔猪补铁效果。事实上,较差的注射技术可能会导致大量的铁不能被注射进体内,而影响补铁的效果。如果不能正确进行注射,将会导致补铁剂量不当或者是补充的铁不能完全达到机体充分发挥作用,极有可能导致机体贫血。
三、仔猪贫血的防治对策
(1)彻底解决营养问题
母猪饲料中含霉菌毒素,不仅降低它们的免疫系统,同时还会导致饲料中VE流失,不论对母猪还是仔猪,VE对于辅助铁的吸收都起着关键作用,VE 的流失也将加剧机体贫血。推荐解决霉菌毒素问题的方法是追根溯源,从源头上消除它,添加脱霉剂,同时补充足量的VE满足机体需求。
(2)实施二次补铁策略
为解决仔猪贫血的问题,兽医专家做了多种尝试,比如让仔猪晒太阳、口服补铁、母猪乳房上涂抹硫酸盐形式的铁、圈舍内放入富铁的煤苔泥等,但是效果都不明显。试验研究表明,仔猪有效补铁方法是肌注补铁,即肠外补铁,行业推荐3日龄内肌注200 mg铁。但是随着遗传改良和仔猪生长速度的提高,该补铁剂量已不能完全满足机体快速生长发育需求,临床研究表明,仔猪初生储备的铁、3日龄内补充的铁以及从母乳中获取的铁,在17日龄左右会被完全消耗,因此实施二次补铁是有必要的。Haugegaard等2008年的研究表明,仔猪在17日龄时二次补铁 200mg,断奶后15天内平均增重提高20g/天,二次补铁仔猪在断奶时血红蛋白水平水平显著高于未二次补铁组,二次补铁对高产母猪的仔猪断奶后生长也有显著影响。哥本哈根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型动物科学系彼得•尼尔森教授的研究指出,应合理评估补铁与血红蛋白水平、断奶后健康状况、生产力水平间的关系,二次补铁对养殖者获得最佳生产效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