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猪病防治 >
猪丹毒的临床症状及综合诊断技术
浏览(25)

  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SE)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从事畜牧兽医、饲养、屠宰、食品加工等人员发生较多的职业性疾病。猪丹毒是猪传染病中重要而古老的病种之一,也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至今世界各国尚未彻底净化本病,给养猪业造成较大危害,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败血型或亚急性疹块型、慢性型增生型(关节炎和心内膜炎等)。

  1 病原学

  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无芽孢,无抗酸性,不产生鞭毛,无运动性,易被普通染料染色,但也容易脱色。猪丹毒杆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恶劣环境中有较强生存能力,耐干燥,在12℃条件下,在猪粪便中能存活1~6个月,在冻肉、腐败的尸体、干燥血粉和鱼粉能长期存活,在腌制烟熏火腿中存活几个月,但容易被普通消毒剂杀死。

  2 流行病学

  带菌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通过粪便和鼻腔分泌物向外排菌,污染饲料、饮水、土壤、用具和圈舍等,研究表明碱性土壤有利于猪丹毒杆菌存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高温夏季时多发,常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有时暴发流行。主要侵害3~12月龄生长育肥猪。

  近几年,猪丹毒在有些规模猪场呈季节性散发,在夏季较多见。这可能与猪蓝耳病病毒(PRRSV)、II型圆环病毒(PCV-2)和霉变的饲料原料引起猪群免疫力下降密切相关,并且常常并发于II型圆环病毒引起的猪皮炎肾病综合症(PDNS)。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猪丹毒(SE)潜伏期一般1~7d,临床症状可分为三类: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另外外,隐形感染也可发生。

  3.1急性败血型

  以突然发病,急性经过和病死率高为特征,多见于流行初期。病猪体温突然升高至42~43℃,呈稽留热,食欲废绝,呼吸增快,黏膜发绀;无力站起,因疼痛有时发出尖叫;患猪眼结膜充血,有时伴有分泌物;育肥猪和成年种猪因高热不食,肠蠕动减慢出现粪便干燥,表面附有黏液;小猪有时出现呕吐和腹泻;怀孕母猪容易发生流产;发病1~2d后,皮肤上出现特征性病变,粉红色和黑褐色丘疹块,其大小和形状不一,方形或菱形居多,以耳部、颈背、腹部、尾部和大腿后部等较多见,开始时指压退色,指去复原。临床上这种皮肤病变的严重程度直接与病的预后有关,粉红色到浅紫色斑块是急性非致死性猪丹毒(SE)特征,而黑紫色病灶通常表示动物将要死亡。患猪病程短促,突然死亡,个别病例可不表现任何症状而死亡;不死者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有些病猪部分或大部分皮肤坏死,久而形成黑色干燥的革样痂皮;如果是耳和尾部感染严重,则出现坏死脱落。

  临床剖检时,可见全身淋巴结发红肿大,切面多汁,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肝脏出血;心外膜可见瘀斑和点状出血,特别是左心房;肺充血水肿;脾脏明显充血肿大,呈樱红色,边缘钝圆,切面隆起;消化道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胃底及幽门部黏膜发生弥漫性出血;眼观肾肿大,皮质部常见斑点状出血,整个肾呈弥漫性暗红色,俗称“大红肾”。

  在临床上需要注意鉴别急性猪丹毒和猪瘟:猪瘟出现的皮肤出血斑点,指压不褪色;淋巴结切面呈大理石样花纹;猪瘟的肾脏暗红色,肿大散发点状出血,呈贫血状态;猪丹毒脾脏樱红色,肿大但不见梗死灶,而猪瘟常常脾脏肿大不明显,常见边缘有暗红色出血性梗死病灶;猪瘟消化道病变主要在大肠,常见大肠有轮层纽扣状溃疡。

  3.2亚急性疹块型  

  疹块型以皮肤疹块为特征性变化,疹块中央苍白,四周红色,俗称“打火印”,症状较轻,无病态,体温不高,或者升至41℃但持续时间短,食欲不振,口渴,便秘。体温升高2~3d后,皮肤出现方形、菱形和圆形疹块,凸出皮表,形状和大小不一,数量不等。初期指压退色,后期淤血,呈蓝紫色,指压不退色。疹块发出后,体温下降,中央坏死,结痂痊愈,病程1~2周。

  由于Ⅱ型圆环病毒(PCV-2)引起的猪皮炎肾炎综合征(PDNS)日益发展成为猪皮肤受损的疾病,在病猪耳、背部、腹部、前肢、后腿、臀部等部位广泛性出现各种大小不一的红斑、斑点、丘疹,圆形或不规则的隆起,呈现红色或紫色,中央为黑色的病灶,持续时间长,指压不退色,保育猪和生长多发,病猪可见的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而猪丹毒架子猪多发,多见于夏季,皮肤疹块指压退色,持续时间短,青霉素类药物治疗有效。

  3.3 慢性型

  慢性猪丹毒是由急性或亚急性转变而来,最普遍的特征是关节炎,感染3周后出现慢性关节炎慢性关节炎,引起四肢关节不同程度炎性肿胀、僵直、变形,跛行或卧地不起;病理解剖时,可见明显的滑膜组织增生,囊内伴随有纤维沉积和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

  另外,慢性SE还可引起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慢性心内膜炎可见消瘦,贫血,衰弱,听诊有心杂音,心律不齐,呼吸频数;剖检时可见心瓣膜上有菜花样赘生物或溃疡灶。皮肤坏死常见于病猪肩、背、耳、蹄及尾部等处,局部皮肤肿胀、坏死,变黑、变硬,脱落后遗留一片无毛而色淡的瘢痕。

  4 实验室诊断

  临床和细菌学检查是诊断急性猪丹毒最可靠手段,可用于病猪生前和死后诊断。可疑病猪血、脾、肝、肾及淋巴结等脏器涂片,用姬姆萨或瑞氏染色,做显微镜检查。也可以利用所取样品接种于鲜血琼脂斜面或者肉汤中,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H,按丹毒杆菌特性进行鉴别定性。

  血清学试验用于诊断猪丹毒的方法也比较多,包括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反应试验、沉淀反应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其中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E)对于一个猪群慢性感染的诊断最实用。

热门猪病防治/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