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一直困扰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其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疫苗预防与净化方案方面详细的介绍了猪瘟的防治措施。
1概述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流行广泛,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危害极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有人进行过用干扰素、中草药制剂预防和治疗猪瘟的试验,但均未取得成功。抗生素与磺胺类药物基本无效。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制剂是猪瘟高免血清,但也只限于对发病前期的猪有效,而对病程进行到中后期的猪无效。
我国一直重视猪瘟的防制,1956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以免疫为基础的消灭猪瘟的规划并要求在12年消灭猪瘟。但时间整整过去了50年,猪瘟的大流行、地方性流行虽然得到控制,但目前仍普遍存在,而且持续存在。据我们近年来用猪瘟荧光抗体技术对我国14省、市、自治区的39个规模化猪场的26418头种公、母猪进行的检测,共检出3215头带毒猪,阳性率高达12.17%。
近20年,世界各国的猪瘟流行形式和发病特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猪瘟状况也不例外,普遍出现了长期持续存在多点散发性猪瘟,临床上表现为非典型、温和型、亚临床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特别是持续感染、胎盘垂直传播、初生仔猪先天性带毒和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等非常普遍。其根源主要在于带毒母猪,毫无临床表现的母猪却常常出现流产、早产、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不仅带毒母猪妊娠后猪瘟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垂直传播,而且带毒公猪也可以通过精液感染母猪。因此,种猪群感染猪瘟后,带毒母猪通过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下的先天感染的仔猪不断产毒、排毒、污染环境,感染其他健康猪,使那些健康猪发病死亡。同时,先天感染的仔猪又产生后天免疫耐受性,形成持续性感染的带毒猪。如果未经严格的实验室检测,这些猪就会被误作后备种猪培养而形成新的带毒种猪群,继续繁衍带毒后代。带毒种猪在产生垂直传播的同时,又向环境排放病毒,感染其他健康猪。这样由于猪瘟的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在一个猪场不间断地反复、交替进行,而且范围越来越大,情况愈来愈严重,形成了令人头痛的猪瘟感染的恶性循环链锁。这是形成猪瘟持续性感染的根本原因,也是长期困扰着养猪业发展的问题,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 猪瘟的综合防治技术
控制和消灭猪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方面密切配合,运用有效的科技手段,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许多国家为了消灭猪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欧共体国家按欧盟法规中有关猪瘟条例的规定不能采用疫苗接种,一旦发生猪瘟,立即圈定范围,实施全部扑杀(损失由政府补偿),追踪传染源和可能接触物、限制来往、对受感染的猪场进行消毒。
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目前经济尚不很发达,还不能实行全部扑杀的计划,长期以来预防接种猪瘟疫苗作为控制猪瘟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我们把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经反复研究、田间应用、探索出一整套比较符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猪瘟综合防治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本归纳为如下几个要点:
①加强以净化种公、母猪及后备种猪为主的净化措施,及时淘汰带毒种猪,铲除持续感染的根源,建立健康种群,繁育健康后代;
② 做好免疫,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以提高群体的免疫力,并做好免疫抗体的跟踪检测;
③ 加强猪场的科学化管理,实行定期消毒;
④采用全进全出计划生产,防止交叉感染;
⑤有选择性地使用对免疫有促进作用的药物或添加剂,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⑥加强对其他疫病的协同防制,如确诊有其他疫病存在,则还需同时采取其他疫病的综合防制措施。
2.1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研制及应用
猪瘟的免疫接种,包括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被动免疫应用免疫血清,主动免疫则有高免疫血清—血毒同时接种法、灭活结晶紫疫苗和弱毒活疫苗。
高免血清—血毒同时注射法可以产生坚强持久的保护力,但因使用高免血清价格高,且因应用强毒血毒,有造成散毒的危险,已禁止使用。
我国于1974年由马闻天、金惠昌等率先报导了试制猪瘟灭活疫苗,后经试验研究人员从各地筛选的毒株中,挑选出免疫原性最好的石门系毒株作为制苗用种毒,在猪感染病毒发病后,高温稽留期第7d采血毒,减毒6d,苗效最好。1954年经农业部制订国家规程,在全国各生药厂大量投产,推广应用,控制疫情效果显著。由于结晶紫灭活苗需用猪瘟强毒株作为生产种毒,同样存在散毒的危险,且不宜大批量生产,多年前已被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所代替。
弱毒疫苗产生免疫力快,且坚强持久。关键是要选择和培育出一株安全性稳定、免疫性强的弱毒株。许多弱毒株仍保留一定程度的残余致病力,必须同时注射一定量的免疫血清以减轻其反应。就全世界来说,猪瘟弱毒疫苗已广泛应用。经过较长时期的田间应用,公认安全有效,没有残余致病力的弱毒疫苗株有3株:①中国“54——Ⅲ系”,又称“C株”兔化弱毒;②日本GPE—细胞弱毒株;③法国Thiverval冷变异弱毒株。
中国株猪瘟兔化弱毒: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周泰冲等自1954年开始,相继用4株猪瘟病毒分别诱发家兔感染,经过一系列试验,终于选育出一株能够充分适应于家兔的猪瘟,经兔体连续传代适应后发生变异,充分减弱对猪的致病力,却仍然保持坚强的免疫原性。1956年开始在全国推广应用,对控制猪瘟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且被国外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