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猪传染病 >
猪禽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浏览(81)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病毒病,主要侵害幼鸡,以突然发生、短促病程、尖峰式死亡曲线、白色水样下痢、严重萎顿以及法氏囊和其他淋巴样组织的淋巴细胞大量破坏为特征。由于感染鸡极度虚弱和免疫抑制,在养鸡场中可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

       ⒈病原。

  本病原体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无红细胞凝集特性。对乙醚和氯仿有抵抗力,在PH12受到抑制,而PH2则不受抑制。病毒置于56℃5小时仍存活。0.5%福尔马林作用6小时后,毒性大为降低。0.5%的氯胺作用10分钟可杀死病毒。

       ⒉流行病学。

  本病分布于全世界养鸡业发达的国家。我国于1979年发现本病,目前已传遍全国各地,成为养鸡业的一大灾害。宁波地区从80年代中期发现,现已成为养鸡的主要疫病之一。 本病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4~6周龄的鸡最易感,成年鸡一般呈隐性经过,1~14日龄鸡感染后也很少见到临床症状,但感染后会产生严重的免疫抑制,常造成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等免疫失败。易感鸡群感染后发病率可达100%,发病后第3天开始死亡,并很快达到高峰,5~7天后死亡逐渐停止。死亡率在2%~30%之间,如有新城疫等病并发,可使病死率增高。

       ⒊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2~3天,临床表现与球虫病的急性暴发极为相似,往往突然发病,发病率高,死亡集中发生于很短的几天之间,以及鸡群的康复较为迅速。病的初期部分病鸡有自啄泄殖腔及周围羽毛的现象,病鸡羽毛蓬松,采食减少,精神萎顿,畏寒打堆,不愿走动,排出白色或黄色水样稀粪,泄殖腔周围的羽毛常被粪便污染。在病的后期体温下降,脱水和极度虚弱,最后死亡。

       ⒋病理变化。

  死于法氏囊病的鸡表现脱水,股部和胸部肌肉呈块状或条状出血。法氏囊病的病变具有特征性:浆膜粘膜水肿,呈黄色胶冻样,有散在出血点。有的可涉及到泄殖腔。由于水肿和出血,法氏囊的体积约较正常大2倍左右,外形变圆。感染后一般第4天肿胀最大,以后逐渐缩小,有的明显地萎缩2~5倍,触之坚韧。切开后粘膜皱褶多混浊不清,呈乳酪色,最后变为灰色,可能有出血点。肾脏有不同程度肿胀,肾小管可见明显的扩张,有尿酸盐潴留。腺胃粘膜水肿,潮红充血,或有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粉红色出血带。

       ⒌疫病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的特征,就可诊断为法氏囊病。但必须与其他疫病相区别,法氏囊病的肌肉出血,可能与缺硒、维生素E缺乏、磺胺类等药物中毒和真菌毒素引起的出血相似;法氏囊萎缩也可能发生于马立克氏病;肾肿大的病变常易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肾变化相混淆;腺胃出血与新城疫和喹乙醇药物中毒相区别。只要注意观察,鉴别诊断是不困难的。但雏鸡体内若有母源抗体存在,致使其变化呈多样性或不出现临床症状和病变,此时需要靠血清学检查用出确诊。

       ⒍防治措施。

  发病早期,应用抗法氏囊高免血清,高免蛋黄液以及康复血清作肌肉注射,一般1~2次即可。此外,囊病143、克囊灵、复方炔若酮以及清热解毒类中草药用于治疗也有一定效果。预防本病,必须采取传染病综合防治措施。预防接种免疫是控制本病的主要方法。种鸡在开产前接种高效价灭活法氏囊疫苗,使后代雏鸡得到保护,以免早期感染而引起免疫抑制。雏鸡免疫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疫苗和可行的免疫程序。

  最好的办法是测定1日龄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制定适宜的免疫程序。在低或无母源抗体时,用1.5~2倍剂量弱毒株疫苗于1~3日龄首次饮水免疫,于14日龄前后用2倍剂量的同种疫苗进行二免。在母源抗体较高而且一致时,应用弱毒或中毒株疫苗于15~16日龄和25~30日龄作二次饮水免疫(弱毒疫苗用2倍剂量)。鸡群母源抗体水平十分不一致时,执行第一种免疫程序。宁波市畜牧兽医站对四种不同免疫程序用血清学方法作对比试验,雏鸡1日龄、14日龄、35日龄三次用鸡新城疫N79单克隆弱毒苗与法氏囊弱毒苗联合饮水免疫程序,效果最佳,适宜于法氏囊发病区或曾发生过本病的鸡场。

热门猪传染病/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