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orcine contagious pleuropneumonia,PCP),过去曾称为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该病主要以肺出血、坏死和纤维素性渗出为病变特征(吴家强等,2002)。目前该病已广泛分布于各主要养殖国,被国际公认为危害现代养猪业的重要疫病之一。
1 病原学
Pattison等1957年首次报道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Matthews和pattison于1961年、Shope于1964年也相继报道了该病。Shope和White于1964年将本病的病原命名为胸膜肺炎嗜血杆菌(HPleuropneumoniae)或副溶血嗜血杆菌(H.Parahaemolyticus),1978年Killan等进一步确定了该病原。国际分类命名委员会根据Pohl等1983的DNA同源性鉴定结果.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正式命名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eumoniae, APP)。APP是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有荚膜的多形性小球杆菌,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呈大小为0.5~1 mm的不透明扁平的小菌落,周围呈β-溶血,CAMP和尿酶试验都呈阳性,兼性厌氧,无运动力,生长需要V因子。迄今已发现两个生物型共l5个血清型,其中生物I型中的1、5、9、10、11五种血清型致病力最强。生物Ⅱ型(13和l4)分布于欧洲及美国,其致病性比生物l型要弱。我国于1987年首次发现该病.在我国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以血清7型为主。其次为2、4、5、10型(李国平,2000)。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主要的毒力因子包括荚膜、脂多糖、外膜蛋白、黏附素和Apx毒素等,其中Apx毒素是APP最主要的毒力因子。本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对常用消毒剂和温度敏感。一般消毒药即可杀灭,在60℃下5~20分钟内可被杀灭,4℃下通常存活数天。
2 流行病学
各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有易感性,其中6周龄至6月龄的猪较多发,但以3月龄仔猪最为易感。本病的发生多呈最急性型或急性型病程而迅速死亡,急性暴发猪群,发病率和死亡率一般为50%左右,最急性型的死亡率可达80%~100%。
APP是一种呼吸道寄生菌,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肺部和扁桃体,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4~5月和9~11月。猪群的转移或混群、拥挤或长途运输、通风不良、湿度过高、气温骤变等应激因素,均可引起本病发生和加速疾病传播,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3 主要临床症状
本病的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4种。
3.1最急性型
突然发病,病猪体温升高至41~42℃,心率增加,精神萎顿,食欲明显减退或废绝,出现短期的腹泻和呕吐症状,早期病猪无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后期心衰,鼻、耳、眼及后驱皮肤发绀,晚期呼吸极度困难,常呆立或呈犬坐姿势,张口伸舌,咳喘,并有腹式呼吸。临死前体温下降,严重者从口鼻流出泡沫血性分泌物,可于24~36小时内死亡,有的病例见不到任何临诊症状而突然死亡。此型的死亡率高达80%~l00%(何新华等,2008)。
3.2 急性型
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体温升高至40.5—41℃,呼吸困难,喘气和咳嗽.鼻部问可见明显出血。整个病程较缓,通常于发病后2~4天内死亡,耐过者多转为亚急性或慢性。
3.3亚急性或慢性
多于急性期后期出现。病猪轻度发热或不发热,体温在39.5~40℃之间,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阵咳或间断性咳嗽,四肢、耳尖、腹部发绀,5~10天后衰竭死亡。
4 病理变化
4.1最急性型
病死猪剖检可见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泡沫状带血的分泌物,肺充血、出血和血管内有纤维素性血栓形成,肺泡与间质水肿,肺的前下部有炎症出现。
4.2急性型
急性型死亡的猪可见到明显的剖检病变。喉头充满血样液体,双侧性肺炎,常在心叶、尖叶和膈叶出现病灶,病灶区呈紫红色、坚实、轮廓清晰,肺间质积留血色胶样液体。随着病程的发展,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蔓延至整个肺脏。
4.3亚急性型
肺脏可能出现大的干酪样病灶或空洞,空洞内可见坏死碎屑。
4.4慢性型
肺脏上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周围包裹有较厚的结缔组织,并在其上有纤维素附着而与胸壁或心包粘连。心包内可见到出血点。
5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初步诊断,进一步通过病原学诊断确诊。
5.1微生物学诊断
无菌采集新鲜肺、肝、肾脏触片,革兰氏染色,镜下可见G-的球状杆菌,无芽孢,有荚膜。能较容易从新鲜病料如支气管、鼻腔分泌物中分离到病原。初次分离可用l0%绵羊血液琼脂平板,与表皮葡萄球菌交叉划线,l0%CO2,37℃温箱培养24小时后,可见呈典型β-溶血的小菌落在划线的附近(需要NAD)生长。然后挑可疑菌落纯培养后作细菌特性鉴定,主要包括CAMP试验、脲酶活性及甘露糖发酵试验等。
5.2 血清学诊断
APP血清型较多,不同血清型有各自的特异性抗原(主要是荚膜多糖和脂多糖的抗原性不同),大多数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反应。但在某些血清型之间,荚膜多糖和脂多糖却非常相似,所以交叉反应时有发生。交叉反应最易发生在血清3、6、8、1、9和11型及4和7型之间。这些交叉反应不仅阻止了分离株的分型,对于疾病暴发时流行病学的调查也是一个障碍。国内外建立了许多血清学方法,广泛用于该病的检测。如平板凝集试验、协同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补体结合反应、间接血凝试验、荧光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常用的有补体结合反应、ELISA、间接血凝试验等,其中间接血凝试验在基层应用较为广泛。
5.3分子生物学诊断
主要是PCR诊断方法,该法有的可用于细菌分离物的鉴定,有的可直接从病料中扩增出病原,具有特异、敏感、快速的优点,是当前诊断此病的最佳选择。
5.4鉴别诊断
主要与猪支原体肺炎、肺炎型巴氏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及伪狂犬、蓝耳病相区别。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为咳嗽与气喘.剖检主要表现为肺部两侧对称性的肉样变或胰变,一般不引起死亡:多杀性巴氏杆菌肺部感染病变多在前下部:胸膜肺炎的肺部感染部位多在后上部且有局灶性的纤维素性胸膜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病有多系统性;伪狂犬及蓝耳病的诊断要结合猪群发病的流行病学及血清学、病原学的检测。
6 综合防治
6.1免疫接种
疫苗是控制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的有效手段。目前,市场上有亚单位苗和灭活苗出售,注射剂量为2mL/头,第1次注射后,间隔14~20天再加强免疫1次,免疫期为6个月。但是,传统的APP灭活苗免疫效果不理想。仅能减轻临床症状和肺部感染程度,不能刺激动物机体产生高效价抗体,也不能对其他血清型的感染提供有效的交叉保护(Haesebrouck等,l997;黄琦等,2008)。近年来,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制作交叉保护力更强的基因缺失弱毒苗,动物实验表明:这种疫苗可抵抗多数血清型的攻击(王冬梅,2005;王芳等,2006)。
6.2 药物防治
猪群发病时,应以解除呼吸困难和抗菌为原则进行治疗,并要使用足够剂量的抗生素和保持足够长的疗程。早期治疗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试验表明: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Ceftiofur(头孢噻夫)、Tilmicosin (地米考星)、Florfcnicol(氟甲砜霉素)、先锋霉素、环丙沙星、单诺沙星、恩诺沙星、氯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较敏感.对四环素和青霉素不敏感。因此,对发病猪只采用注射用药效果较好,对于发病猪群,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大剂量的抗生素,有利于控制疫情。对未发病猪群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适量敏感药物进行预防,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细菌会产生抗药性,且不同的菌株产生的耐药性也不相同。因此,在本病的防治过程中,对用于治疗或预防的药物应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定期轮换使用,并在临床上注意联合用药。
6.3综合防治
6.3.1加强饲养管理.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搞好舍内清洁卫生.饲养密度不应过大,猪舍保持通风良好.夏季降温消暑,冬季防寒保暖。保证猪群足够均衡的营养水平。
6.3.2猪舍及环境均应定期消毒,不同的消毒药更换使用。
6.3.3使用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佐剂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一般在5~8周龄时首免,2~3周后二免。母猪在产前4周进行免疫接种。同时注意伪狂犬、猪瘟、蓝耳病、支原体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疾病的免疫预防工作。
6.3.4在该病的高发季节、混群、疫苗注射或长途运输前l~2天,应投喂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药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