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猪繁殖病 >
母猪繁殖障碍病的危害及防控
浏览(46)
概述: 母猪繁殖障碍病,是指母猪在妊娠前或妊娠期间,由多种病原体的感染而引起的临床特征基本相似的母猪繁殖系统障碍疾病的总称。这些疾病均可引起母猪不孕、流产、早产、少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等特征性的表现,造成母…
正文:

  母猪繁殖障碍病,是指母猪在妊娠前或妊娠期间,由多种病原体的感染而引起的临床特征基本相似的母猪繁殖系统障碍疾病的总称。这些疾病均可引起母猪不孕、流产、早产、少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等特征性的表现,造成母猪繁殖率严重下降,有的病原体还可同时感染产出的仔猪,引起仔猪大量死亡。

  1 母猪繁殖障碍病的危害

  母猪繁殖障碍已成为大、中型养猪场的一类重要疾病。据对某猪场调查,母猪在某年产仔1000窝,由于流产、产死胎及木乃伊胎占465窝(46.5%);另据某省调查,在8235头次生产母猪中,发生繁殖障碍的占3390头次,产出仔猪84392头,而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者达10849头(21.8%)。进入21世纪以来,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伪狂犬病、猪瘟、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等病毒性繁殖障碍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养猪生产最为严重的一类疾病,受到整个养猪生产行业的高度关注。据报道,对黑龙江省1732头母猪进行繁殖障碍病监测,发现蓝耳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和乙型脑炎的血清学阳性率居前4位,分别为39.95%、30.95%、20.44%和10.16%;对山东省规模化猪场繁殖障碍病的血清学调查结果也表明,猪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乙型脑炎和蓝耳病的阳性率分别为46.43%、8.55%、43.43%、26.27%。

  近年来,笔者对天津及周边地区的母猪繁殖障碍病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地区因繁殖障碍引起的母猪繁殖率下降率达20%~30%左右,初产母猪的下降率更高,发病严重的地区断奶前仔猪成活率仅为40%~50%,经济损失极为严重。对部分猪场进行的病原学调查结果表明,主要病原为蓝耳病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和乙型脑炎病毒等。近年来这类疫病越来越普遍和严重,特别是这几种病原发生双重或多重感染,可引起70%以上的初产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弱仔,造成巨大损失。目前,母猪繁殖障碍病已成为影响养猪场综合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严重制约了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如何解决母猪繁殖障碍病的危害,已成为养猪生产中带有全局性、关键性的问题。

  1.1 蓝耳病

  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是一种以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疫病,是危害养猪业较严重的一种病毒病。

  近几年,在我国又出现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它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猪急性、高传染性、高致死性的综合征疫病。该病毒不仅可以感染肺脏的巨噬细胞,还可以感染生精小管的上皮生殖细胞和间质内的巨噬细胞并导致精细胞的死亡,而大量的未成熟的精细胞便成了该病毒的携带者。同时该病毒液可感染卵泡的巨噬细胞,从而使母猪早产、流产或产弱仔等。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并引起大批死亡。该病于2006年先在我国的南方部分省、市出现,以后波及全国,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本病对任何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主要感染妊娠母猪和仔猪,可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死胎率可达70%以上,新生仔猪和断奶前仔猪死亡率最高。母猪蓝耳病的临床表现为,病初厌食,体温升高达40℃以上,少数病猪的耳尖、四肢等躯体末端皮肤呈蓝紫色。后期的母猪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多数产弱仔。产后母猪泌乳量下降,无奶或缺奶。母猪生产后的再次发情间隔期延长。有的达3个月,用催产素治疗无效。恢复后的母猪所产仔猪抗应激能力差。

  1.2 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流行,但冬、春两季更易发生,多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妊娠母猪常呈隐形感染,有流产、死胎及呼吸症状,新生仔猪除神经症状外还可侵害消化系统,其典型症状为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妊娠母猪感染,常侵害子宫内的胎儿,发生流产。10~20日龄的仔猪死亡率可达95%以上。

  本病的潜伏期3~6d,个别达10d,新生仔猪及20日龄内的哺乳仔猪,常突然发病,体温上升至41~42℃,喘气,精神沉郁,厌食、呼吸加快,有时呕吐和拉稀。仔猪有瘙痒感,靠在圈舍墙壁或饲槽擦痒,颈部、前肢、后肢、尾根及从骨结节等处被毛完全脱落,露出污秽的红色创面。患猪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初期以神经紊乱为主,后期以麻痹为特征,最常见的是间歇性抽搐或转圈运动,进一步发展为四肢麻痹,完全不能站立,出现两肢交叉,或侧卧时四肢呈游泳状划动。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

  1.3 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主要通过带病毒的蚊虫叮咬而传播。所以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期一般在7、8、9三个月,流行高峰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妊娠母猪突然发生流产,胎儿多是死胎或木乃伊胎。母猪在妊娠期感染时所产仔猪出现各种各样的畸形或弱仔,在产死胎或弱仔猪中可以发现脑积水、脑缺损、皮下水肿、胸腔积水、腹水、浆膜小点出血、淋巴结出血、脑膜或脊髓充血,有些脑积水小猪,大脑皮质特别薄。

  1.4 细小病毒病

  本病没有季节性,其特征为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木乃伊胎或畸形胎,而母猪没有症状,主要表现为妊娠母猪早期感染(10~30d)时,因胚胎死亡,早期溶解而被吸收,使母猪不孕或不规则的反复发情;妊娠中前期感染(30~50d)时,分娩出的胎儿大部分为程度不同的木乃伊胎和弱仔;妊娠中后期感染(50~70d)时,则大部分胎儿为死胎;妊娠70天后感染,胎儿大都能活下来,且表现正常,但长期带毒排毒,故不宜留做种用。

  1.5 非典型猪瘟

  近几年,我国大多数的集约化猪场很少有急性、典型的猪瘟发病和流行,它从频发的大流行转变为周期性、波浪形的地区散发,这类猪瘟病猪很少见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典型的剖检变化,症状轻微,常呈现“无名高热”或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被称为非典型性猪瘟或繁殖障碍性猪瘟, 当该病毒感染妊娠母猪时,起初常不被发觉,但病毒可侵袭子宫中的胎儿,造成死产或出生后不久即死去的弱仔,且分娩时可排出大量的猪瘟病毒。如果这种先天被感染的仔猪出生时正常,并保持健康几个月,它们可作为病毒散布的持续感染来源而很难被辨认出来。此种感染猪终身带毒、散毒,成为猪瘟病毒主要的储存宿主。死产的胎儿最明显的病变是全身性皮下水肿,腹水和胸水。胎儿畸形包括头和四肢变形,小脑和肺发育不良。

  1.6 布鲁氏菌病

  本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家畜中,牛、羊、猪最常发生,而且可由牛、羊、猪传染给人和其他动物。病猪及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受感染的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布鲁氏菌随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污染环境。流产后母猪的阴道分泌物及乳汁中都含有本菌,可通过消化道、皮肤及粘膜而传染;交配和吸血昆虫也可以传播本病。母猪感染布鲁氏菌最明显的症状是流产,多发生在妊娠第4~12周。有的在妊娠第2~3周出现流产,也有的是发生早产。如果发生早期流产常不易被发现,流产的胎儿及胎衣被母猪吃掉。母猪流产的前兆表现为阴唇和乳房肿胀,有时阴道流出粘性和脓性分泌物。少数猪出现胎衣滞留,引起子宫炎和不育。

  1.7 衣原体病

  本病是由衣原体引起的多种动物和禽类的一种传染病,人也有易感性,成为兽医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问题。鹦鹉热衣原体和反刍动物衣原体是猪衣原体病的主要病原菌。怀孕猪感染多发生流产。据近年报道,反刍动物衣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可引起混合感染,使孕猪发生流产。病猪和带菌猪经粪、尿、乳汁及流产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衣原体,污染饲料和水源,经消化道传播;尘埃带菌也可经呼吸道和眼结膜感染;也能通过交配或病公猪精液人工授精感染。本病多发生于初产母猪,流产率40%~90%。流产前无先兆, 怀孕猪常突然发生流产、产死胎;有的整窝产出死胎;有的活仔和死仔间隔产出;有的产出弱仔,多在产后数日死亡。剖检可见流产的胎儿皮肤上有瘀血斑,胎儿水肿,肝出血、肿大。子宫内膜水肿、充血,并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灶。

  1.8 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已有近百年历史。我国于70年代末在上海发生的无名高热猪体内首次发现此虫体。现在我国许多地区均有猪弓形虫病的发生或流行。

  猪弓形虫病的临床表现与猪瘟非常相似。急性型的病程一般为10~15d。体温升高至40~42℃,呈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多便秘,有时下痢,呕吐;呼吸困难,咳嗽;四肢和全身肌肉强直;体表淋巴结,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腹部及耳部有淤血斑或大面积发绀。怀孕母猪感染时,往往发生流产或死胎。剖检变化: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外翻,有粟粒大的灰白色或黄色坏死灶以及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肺肿大、出血,呈暗红色,间质水肿,表面有出血点或坏死灶;肝脏肿大,硬度增加,有针尖大的坏死灶和出血点;脾脏有丘状出血点或坏死灶;盲肠、结肠有散在溃疡。

  2 母猪繁殖障碍病的防控措施

  2.1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给猪接种疫(菌)苗,是提高其机体特异性抵抗力,降低易感性的有效措施。目前已知的由病毒、细菌、衣原体、寄生虫等引起的猪繁殖障碍病有十几种,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列入免疫程序中,但应把一些危害较重的病毒病和细菌病纳入猪场整体免疫程序中。应根据该类病的发病季节、疫(菌)苗产生抗体时间和免疫期的长短,制定有计划、有步骤的免疫程序。

  2.1.1 蓝耳病

  主要包括弱毒苗和灭活苗。弱毒苗有散毒的危险,所以只能限在疫区污染猪场使用,不能扩大使用范围。灭活苗一般在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即配种前2个月首免,间隔1个月二免;灭活苗是很安全的,一般在受威胁区或轻度污染场使用。

  2.1.2 伪狂犬病

  目前有弱毒苗、灭活苗、野毒灭活苗及基因缺失苗。应用这些疫苗,可大大降低该病的发生。应用基因缺失苗,只能用1种缺失基因,不能接种2种不同基因缺失疫苗,因为病毒会发生基因重组现象。欧洲国家规定只能用灭活苗,严禁使用弱毒苗。我国在污染不严重的地区,建议用灭活苗为宜,安全性好。灭活苗在配种前免疫1次,间隔4~6周加强免疫1次,断奶后仔猪免疫1次;弱毒苗在第1次免疫后,间隔4~6周再免疫1次,以后每隔半年免疫1次;基因缺失苗也可按上述免疫法。

  2.1.3 细小病毒病

  对初产母猪进行免疫接种。灭活苗在配种前1~2个月免疫,免疫期可达4个月,仔猪母源抗体可持续14~24周;也可用弱毒苗免疫。

  2.1.4 乙型脑炎

  一般在每年蚊虫出现前,即南方3月底4月初和北方4月底5月初前进行免疫;对后备母猪可在5~6月龄注射弱毒苗或灭活苗,每年2次。

  2.1.5 猪瘟

  猪瘟免疫效果与抗体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可根据各地区和猪群不同的抗体水平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免疫程序。一般种猪每半年防疫1次,仔猪20日龄和60日龄左右2次免疫;猪瘟流行区内,可采用超前免疫,即仔猪出生后立即接种兔化弱毒疫苗,2小时后再让小猪吃初乳,这种乳前免疫方法已获得成功,并已推广应用。猪瘟免疫失败是由于亚临床感染猪瘟病毒的怀孕母猪,经胎盘感染胎儿所致。早期感染多发生流产,中期感染产弱仔和先天性震颤。这些猪可终身带毒,形成持续感染,具有免疫耐性,抗体水平低。根据以上情况,母猪在怀孕期不能用猪瘟弱毒疫苗接种,一般在母猪配种前免疫。免疫后猪群应定期检测抗体消长情况。PPA-ELISA检测抗体时,OD值在0.5以上可获得满意效果。多数猪抗体在0.5以下者必须进行加强免疫。

  2.1.6 布鲁氏菌病

  在疫区可用猪布鲁氏菌2号弱毒苗,该苗毒力稳定、安全性好、免疫力好,在生产中使用已获得良好效果。

  2.1.7 衣原体病

  每年对母猪用衣原体流产灭活苗免疫接种。每头猪皮下注射2ml,连续2~3年。

  2.2 加强母源抗体的监测

  仔猪体内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干扰抗体滴度,甚至完全抑制抗体的产生。为防止母源抗体对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对某些传染病定期进行母源抗体监测,选择无母源抗体或母源抗体滴度较低的时间接种疫苗,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规模猪场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母源抗体监测,不论使用何种疫苗(活苗或灭活苗),在猪群免疫后10~14d抽样采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抗体消长情况,以便随时了解和掌握本场猪群母源抗体水平,确定初免时间,适时进行预防接种。

  2.3 严把引种检疫关

  引种隔离观察检疫,严防带毒种猪进入猪场是防止疫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引种时应认真了解供种单位的免疫程序和疫情,严禁到疫区引种。引进后应在场外隔离观察检疫2周,并进行相关的监测,结果阴性、临床观察无症状出现,接种有关疫(菌)苗产生免疫力后,才可入场饲养。

  2.4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2.4.1 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

  消毒可切断传播途径,使用消毒药品可及时将病猪或带毒猪排出体外的病原微生物杀灭,从而切断传播到健康猪的途径,同时也使环境得到净化。定期对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进行消毒,并保持舍内空气流通,避免或减少病原微生物污染环境,使猪群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之中。消毒是控制和扑灭传染病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2.4.2 加强粪尿、病死猪管理

  对正常猪的粪、尿发酵或沼气处理,对患病猪的粪尿、乳、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及病死猪进行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2.4.3 消灭鼠、蝇、蚊传播媒介,严防狗、猫、飞鸟等其他动物进入栏舍

  2.5 坚持自繁自养

  养猪场(户)应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封闭式饲养管理制,强化饲料营养,喂全价优质料,细化各类猪群饲养管理,应特别注意繁殖母猪和仔猪的养护。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猪群的影响。

  上述几种防控措施是相互关连的,单靠疫苗消灭不了传染病,因此只有认真执行综合防控措施,才能达到有效控制和扑灭传染病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病。

热门猪繁殖病/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