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寄生虫病一直是影响猪场生产成绩和利润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很多猪场的寄生虫病并未得到很好的控制。猪寄生虫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轻度感染不会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甚至是中度感染都不会有,因此往往被很多猪场所忽视。
1.猪寄生虫的危害
当猪群感染寄生虫后,内寄生虫会大量掠夺宿主的营养物质,破坏营养物质的吸收,甚至损伤肠道、肝脏等组织器官及生理机能;外寄生虫主要引起猪只皮肤病,造成感染等,内外寄生虫都会影响猪群的健康,如育肥猪一般表现为贫血、消瘦、饲料转化率低、生长速度慢;种母猪表现为产仔数降低、死胎增多、采食量降低、奶水不足、断奶不发情等;种公猪表现为采食量下降、精液质量下降等。另外寄生虫感染后会影响免疫器官的发育,造成免疫抑制,诱发各种疾病,使猪只死淘增加,如虱和螨虫可以损伤皮肤,从而促进附红细胞体病、渗出性皮炎等;肠道蛔虫感染增加细菌性肠炎的发病率;蛔虫、肺丝虫等的幼虫移行过程中,可以损伤肝、肺等,加重呼吸道疾病的严重程度;球虫引起哺乳仔猪腹泻、脱水等。
2.常见的驱虫误区
目前,由于很多规模猪场对寄生虫病的重视程度不够,或是不清楚自身猪场寄生虫的流行和感染情况,亦或是对寄生虫的生理习性不了解,所采取的驱虫方案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驱虫的效果大打折扣,下面列出猪场在驱虫过程中常犯的错误。
(1)重视育肥猪驱虫而不重视母猪的驱虫。母猪是猪场寄生虫的最主要带虫者和传播源,往往仔猪和肥猪感染的寄生虫都是从母猪获得的。但母猪对寄生虫的耐受性一般比较强,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重视母猪驱虫尤其是母猪产前驱虫能更好地阻断寄生虫由母猪向仔猪的传播。
(2) 认为一次大剂量用驱虫药比多次小剂量添加要好。目前实际应用的广谱、高效、安全的驱虫药往往是多次小剂量添加比一次大剂量使用效果要好,因为绝大多数广谱驱虫药往往只对寄生虫成虫有灭杀作用,而对移行阶段的幼虫或虫卵几乎没有效果,而驱虫一次后虽能杀死成虫但幼虫和虫卵经过较短一段时间后又会发育成熟,使猪群处于重复感染的恶性循环当中。
(3)认为猪群每年驱虫两次就足够了。猪寄生虫的繁殖周期绝大多数都在三个月内,如繁殖周期较长的蛔虫也只有2.5-3个月,每年驱虫两次,中间间隔5-6个月,这足够寄生虫幼虫或虫卵发育成熟并排卵,使猪群在驱虫不久后又重新被感染。此类猪场并不了解猪寄生虫的生命规律,因此所采用的一年驱虫两次并未达到理想效果。
(4)认为当猪群排出蛔虫或由疥螨等引起皮肤病变时才进行驱虫。此时猪群已经感染非常严重,母猪繁殖性能和肥猪生长速度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此类猪场忽略了轻中度寄生虫感染的危害,因为此时基本看不到猪群有什么表现,但却已经给猪场带来明显的经济损失。
(5)认为伊维菌素是万能的驱虫药。伊维菌素是由阿维链霉菌发酵产生的半合成大环内醋类多组分抗生素,对线虫:红色胃圆线虫、兰氏类圆线虫、猪蛔虫、猪毛首线虫(猪鞭虫)、有齿冠尾线虫(猪肾虫)、食道口线虫、后圆线虫等,和外寄生虫(猪疥螨、猪血虱和猪蠕形螨等)有很强的杀灭作用,但对移行阶段幼虫效果差,对绦虫、吸虫、原生动物则无效。
3.正确的驱虫模式
因此猪场一定要根据本场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寄生虫的生命周期,清楚认识到寄生虫病的危害,并制定出科学的驱虫方案。PSY应用研究院专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加二”驱虫模式,“四”是指种猪每个季度驱虫一次,“二”是指母猪临产前20d驱虫一次,引种后第3周和合群前10d各驱虫一次;育肥猪40斤与100斤各驱虫一次。此方案种猪3个月驱虫一次,加强了种猪驱虫的强度,加上种母猪产前20天再驱虫一次,可以确保种母猪主要传播源的切断,避免仔猪的感染。小猪40斤时一般处在保育末期,是最容易被感染的阶段,此时驱虫一次可帮助小猪安全度过易感期;100斤的中猪再驱虫一次,确保了肥猪群的健康,避免营养的破坏和提高饲料转化率。另外引种后第3周后备母猪驱虫一次,避免其他猪场的寄生虫带入本场感染本场猪只,加上合群前10d再驱虫一次,确保经产母猪不被重复感染。
另外猪场还应加强饲养管理,如驱虫时和驱虫后猪粪的无害化处理;做好全进全出,进行彻底的空栏清洗和消毒;搞好环境卫生;做好夏季的防暑降温和冬季的防寒保暖工作等,用一个系统的思路确保驱虫效果,彻底净化寄生虫,从而实现把猪养好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