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畜养指南 >
流食对断乳仔猪的影响
浏览(38)

  一、前言

对于很多养猪者来说,断乳仔猪的饲养管理是非常关键的。通常情况下,仔猪在吃乳阶段每天的增重可达到300克,但在断乳后却只有以前的一半甚至更少,更有甚者出现增重停止或负增重。这不仅表示目前的增重率低,而且也是未来增重潜力低下的一个先兆,可能造成整个生长周期内的低增重率。食物、饮水、饲养环境和人为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并且已有很多研究对其中的单个因素进行评估,但对综合因素的研究则刚刚开展,尚未见成效。

  二、断乳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野生猪的断乳包括从完全的乳汁(200克干物质/千克)到干食转变,需几周的时间。在野生猪的食物40%都是植物性的物质,其中种子和果实约占50%,其他为陆生的昆虫、软体动物和蠕虫。野生猪即使开始摄入固体食物后,固体食物中的干物质(干物质)比例也仅占15%~30%。对饲养猪来说,14~35日龄(饲养水平不同断乳日龄不同)断乳,食物中干物质的比重由20%骤然增加到80%,且大部分是干食的形式,因此难以适应。实际上,从乳汁到混合食物到干食应是一个缓慢的适应过程,以便使仔猪有足够的时间完善胃肠道内各种酶系统和微生态的转化与平衡,以适应这种改变。

  在自然条件下,断乳过程也是促进仔猪改变行为的一种暗示过程。仔猪在吃母乳的过程中不断认知饿和渴,母猪每隔40~50分钟就会给仔猪哺乳,并确定了哺乳量。在慢慢断乳过程中,仔猪不断地适应新的食物和饮水。一方面来自母乳的营养没有被打断,另一方面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饮食习惯。对于饲养商品猪来说,虽然给每个仔猪提供了平均的饲料和饮水机会,但实际上因为仔猪断乳日龄非常小,摄入食物的能力是有限而不均衡。如2周龄的断乳仔猪在断乳前2天的采食量仅为7克/天,而4周龄的断乳仔猪却高达127克/天。即使是同一窝仔猪的采食,其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仔猪的采食量甚至可达到同窝中其他仔猪的10倍。另外,断乳日龄的不同也影响饮水能力的不同。饮水能力受饮水器的影响,如新生仔猪对从碗中饮水比从乳头状饮水器学得更快。仔猪在突然断乳后,不得不学会区分渴和饿,并学会怎样解渴和解饿。如果仔猪在断乳前缺少这方面经验,就会影响到断乳后的饮食,进而影响到未来的生长速度。

  三、采食和饮水对断乳仔猪的交叉影响

  对于仔猪来说,断乳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断乳后需要1周多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断乳前的饮食水平。如果这时得不到足够的饮水,就容易造成脱水,从而造成内环境失衡。所以,保证足够的饮水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饮水器方面,还不能证明乳头状饮水器是否适合仔猪的饮水供应,也没有试验表明滴水的饮水器就会提高仔猪的饮水量。不过有学者认为,通过用碗来提供饮水,可以提高仔猪的饮水量和采食量。但需要注意的是,饮水用碗要严格管理,保证清洁,否则会造成各种感染,易生疾病。

  仔猪断乳后,头5天内的饮水量与其生理需求并不存在一个明显的线性关系。仔猪开始断乳后的饮水量大于采食量,并在学会认知饲料后,开始建立一个合理的饮水量和采食量的比例。仔猪在开始断乳的第一阶段不能很好区分饲料和饮水,结果通过饮大量的水来添充空腹。当开始学会正确的饮食后,就会降低饮水与饲料比例。但当仔猪饲料供应不足时,它们就会过量饮水,以造成饱的感觉。但是,饮水会影响到断乳仔猪饲料的摄入与利用。所以,原因可能是乳头状饮水器通过限制水的流速,进而影响断乳仔猪的饮水和采食量。

  四、断乳仔猪持续饮食的重要性

  养猪者一般认为,断乳后仔猪缺少饮食只会暂时影响到增重率,实际上断乳造成的食物不足造成长时间的影响。研究人员在小结仔猪断乳后第一次采食或饮水的时间后,得到了两个重要的小结:一是不同断乳仔猪开始第一次饮食的时间大不相同;二是虽然大部分仔猪在断乳后3分钟就开始第一次饮食,但有些仔猪却在同栏仔猪开始采食后很长时间(达到54小时)才开始饮食。这对于实际生产管理和试验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管理者首先应知道,部分仔猪开始饮食并不意味全部仔猪开始饮食,并保证断乳后要尽快为全群提供饮水和饲料。另外,试验的结果只考虑到平均的开始采食时间,以此应用于实际时就将会影响到一些仔猪的行为活动,甚至影响到整个猪群的生理反应。

  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对28日龄的断乳仔猪来说,于物质的摄入量在断乳后第一周内对增重具有明显的影响。如果这周内干物质的摄入量按50克/天增长,则仔猪的增重可达到870克/天。仔猪在断乳后采食干物质的量,受仔猪断乳时的体重、断乳日龄、性别和饲养管理方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有的重量小的断乳仔猪要比重量大的断乳仔猪生长速度快,但不能有效弥补最初的重量差距。而这种增重速度的不同与断乳后第一次采食的时间有很大的联系。较小的仔猪相对于较大的猪更早开始采食,而较大的仔猪因在吃乳阶段得到较好的饲养管理,没有自己采食的经验,常需较长的时间去适应独立采食。

肠上皮是整个机体中生长最快的组织,并且肠上皮的生长所需的大部分营养成分也直接来自于肠道的吸收。为此,充足而持续的营养供应是仔猪断乳后肠黏膜上皮健康生长的重要保证。采食流食的仔猪的小肠绒毛数量和高度大于采食干食的仔猪,这可能是因为摄入食物的物理形态和营养的摄入量不同造成的。如在断乳后的前5天,仔猪采食流食的量只是维持量时,小肠绒毛的生长将会受到抑制;但采食量提高到3倍时,小肠绒毛将继续生长。近来的大量数据表明,干物质的摄入量与绒毛高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饥饿缺食将会造成小肠绒毛萎缩,进而影响到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也容易促使肠道类疾病的发生。为此,在生产实际中必须保证仔猪断乳后有足够的饲料和饮水。

  五、流食的应用

  断乳后为仔猪提供流食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生产性能,原因如下:流食可提供像乳汁一样的干物质浓度,这种饮食结构趋近于野生猪。这样可以增进仔猪饮食,以便得到持续的营养供应;可满足断乳仔猪水分和营养的双重需求;可解决因断乳而使仔猪不得不学会区分饮水和采食所引发的一些问题。

为了有效地供应流食,还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流食供应要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方式,避免浪费;这种饮食模式不应也不需要额外增加太多劳动量;流食适口性要好;并且保证食物内微生物的含量与数量。 

  以乳汁为基础的流食已经成功地应用于人工饲养仔猪和低日龄断乳的仔猪。然而,流食很容易被污染,经常因成分中的某些细菌分泌肠毒素导致仔猪发生严重的腹泻,并需要增加劳动量去保持清洁和不断地填充,这些都会限制流食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目前,研究人员正尽力寻找一个综合的方法去防止流食的变质和使适口性最爽。例如,有一个用于断乳仔猪的流食自动饲喂系统,可明显地提高仔猪断乳后前3周的食物摄入量和日增重量,但对提高产出价值的意义不大。

  随着可让仔猪随意采食的计算机控制的流食饲喂系统的发展,人们再次产生了用流食饲喂断乳仔猪的兴趣。通过放在饲料槽中的探针了解饲料的供应水平,计算机预先设定时间间隔,不断收集处理探针所提供的信息。如果探针是干的,气门将会自动打开让饲料流进饲料槽直至达到预设的水平,这时探针再次返回信息,关闭气门。

  六、发酵对流食饲喂系统的重要意义

  在大部分自动流食饲喂系统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发酵的不可控制性,除非具有有效的措施抑制了微生物的活性。谷类饲料中存在天然的乳酸细菌(乳酸发酵酸性细菌),这种细菌可在流食供应过程中大量生长繁殖,降低流食的pH(酸度提高)。因此,在饲喂流食时,将水添加到谷物饲料中后(此时pH一般在5.8左右)24小时,大量的乳酸发酵酸性细菌开始繁殖,酸度明显提高。

  因为管道式的流食饲喂系统中饲料没有灭菌,各种微生物仍保持活性。为此,这个饲喂系统也就成为了一个发酵罐。饲料中的乳酸菌需要3~5天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平,但如果对饲料进行灭菌,则会杀死饲料中乳酸菌,降低系统中的酸性,影响到饲料的品质。另外,在消毒的管道式的流食饲喂系统中,大肠杆菌非常容易繁殖,致使仔猪发生腹泻。但如果提高系统中的酸度,就可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应当注意的是,随着流食饲喂设备的不断发展和饲喂经验的增多,人们取得了一些没有预想到的进展。例如,随着目前生产中有一个让仔猪随意采食流食的趋势,为此制造商考虑市场需求,改革流食饲喂设备,设计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系统混合一定量的流食并投放到保持一定量饲料的小食槽中。另外,如果饲料的组成成分达到足够的酸度,或者为了抑制细菌和酵母的生长添加了足够的酸性物质(pH<2.5),就会抑制食槽中饲料的再次发酵,并始终保持饲料的可口性(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最终仔猪采食饲料的pH在4左右)。当饲料的pH超过4.5时,就会引起饲料发酵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肠道致病菌的大量繁殖。

  近来常用的一个方法是,采用乳酸发酵酸性细菌来控制饲料的发酵,保持饲料的可口性和抑制饲料内肠道病原菌的繁殖。生产和使用发酵的流食(发酵流食)是比较简单的。通过小结20世纪人类食品保鲜和反刍动物饲草贮藏的经验,将l份饲料浸泡于2~3倍重量的水中,开始时pH为6~7,这时大肠杆菌快速繁殖,随后乳酸发酵酸性细菌开始生长并产生酸性物质(主要是乳酸),pH开始降低,一旦降到4.0以下大肠杆菌被杀死,4天后在16℃条件下最终检测不到大肠杆菌。如果pH没有足够低,大肠杆菌仍可继续存活。每天只取出总量的一半饲喂,然后再加入新的饲料和水,就可以保持持续的发酵和较低的pH。但需要注意的是,酵母菌可在这种低pH条件下生长,特别是在温度比较低乳酸发酵酸性细菌生长繁殖不良时,酵母菌可以成为主导的菌群,降低了饲料的可口性。

  也有人对干食、普通流食(新配的)和发酵流食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饲喂流食的断乳仔猪比饲喂干食的日增重率平均提高了12.3%,饲喂发酵流食可再提高13.4%。但科肉比却是干食大于流食大于发酵的流食,这可能是因为流食饲料消耗量大大增加所造成的。需要说明的是,发酵是通过饲料自身的组成成分自发进行的。

  利用饲料的自身发酵来比较发酵的流食相对于干食的优越性。结果表明,断乳仔猪对发酵流食的采食量明显高于颗粒状干食,特别是在断乳后前3周。高质量的发酵流食含有乳糖和/或葡萄糖,具有很好的可口性和可消化性,适合断乳仔猪的消化吸收,为此仔猪的生长速度也明显提高。

  饲喂发酵流食,仔猪的生长速度相对与颗粒性干食的仔猪开始下降,综合其他研究的结果,这可能是因为在以预计干物质摄入量为基础的颗粒性干食比发酵流食提供更多的蛋白质,超过仔猪需要的20%。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了饲料的利用率(排泄增多)、增大了水的消耗量,最终影响到干物质的摄入量。因此,饲料成分的组成要以每头仔猪每天消耗的各种营养物质的量为基础,保证饲料内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均衡,尤其要准确计算干物质的需要量。饲食中干物质的含量较低时,仔猪也能摄入到较大量的干物质,但最好干物质的比例不低于200克/千克。为断乳后仔猪先提供高干物质量(>250克/千克)的饲料,4周后再降低到200克/千克左右,可明显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

  在发酵过程中,干物质和能量的损失量大约在3%左右。对于流食来说,在进行成分分析前的干燥过程中,寡糖和蔗糖可转变为脂肪酸和乙醇而挥发掉。而短链脂肪酸是仔猪有效的能量来源,占需要总量的20%~30%。考虑到测量过程中因挥发造成的误差,已统计出一个能准确计算能量转换的公式。另外,发酵流食可明显地提高仔猪胃肠道的吸收功能,这可抵消发酵过程中造成的能量损失。

  发酵流食在实际应用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控制好发酵的程度。首先,温度对于发酵程度的控制和降低pH是非常重要的。当温度为25℃时,只需要发酵50小时就能达到一个稳定的状况;当降到15℃后,大约100小时才能达到稳定。另有研究表明,发酵的温度可影响乳酸产生和pH下降的速度。另外,添加到发酵系统中水的温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直接将管道中的水(大约5℃)注入到发酵系统将会造成三个负面的影响:影响乳酸发酵酸性细菌的生长繁殖;酵母菌的大量繁殖;促使肠道病原菌分泌 冷刺激 蛋白,这种蛋白可以保护肠道致病菌,延长其存活时间。

  人们利用饲料中天然的乳酸发酵酸性细菌进行发酵,并得到了理想的结果。但考虑到自然发酵的不可控制性,和养猪者不可能都达到准确控制的水平,近几年的研究都集中在探索如何使用添加乳酸发酵酸性细菌来控制发酵。研究发现,不管是直接添加乳酸还是通过添加乳酸球菌发酵产生乳酸使饲料的pH降到4.2,与自然发酵产生的乳酸对仔猪生产性能影响均没有明显的不同。虽然通过直接添加乳酸进行酸化比发酵更能有效地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但意义不大。因为即使直接酸化,乳酸发酵酸性细菌仍在大量繁殖,发挥发酵作用。

  为了有效地控制好发酵,必须保证接种的乳酸菌能抑制住饲料中其他菌株的繁殖,或在发酵前除去这些杂菌。一些数据表明,酸化不能完全地除去杂菌,而太低的pH又不适合饲喂仔猪。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既经济、适口性又好的无菌原料适用于流食的发酵(虽然完全无菌是没有必要的)。研究显示,含氯的二氧化物可有效地在添加乳酸发酵酸性细菌前除去流食中大肠杆菌,可能因为由天然杂菌生长形成的混合物破坏了食物的适口性,仔猪更喜欢采食通过含氯二氧化物灭菌的、发酵过的、新鲜的流食。但仔猪在没有选择的前提下,采食发酵前灭菌和不灭菌的流食量没有明显的不同。

  七、饲料酸性化有利于断乳仔猪生长

  将断乳仔猪的胃酸浓度维持在一个适宜的范围内,对促进其蛋白质的消化,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早期增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饲料酸性化有利于断乳仔猪的生长。

  肥猪胃内的pH一般在2.2左右;而刚断乳仔猪胃内的酸度,则应超过这个范围。但是,出生后不超过4周的早期断乳仔猪,尚未具备分泌足够胃酸的机能。这时在其饲料中适量添加有机酸,使饲料酸性化,是非常必要的。以后随着仔猪日龄的增大,饲料中添加的有机酸可逐渐减少。

  断乳仔猪的饲料中适量添加有机酸,可使断乳仔猪对配合饲料的消化率提高30%~40%,日增重提高12%左右。

  不过,对断乳仔猪的饲料中添加有机酸,也不可过量。因为当猪胃内的酸度过大,胃肠消化道内的细菌会大量繁殖,未消化的饲料便会成为这些细菌的营养物质。

  八、断乳仔猪对千物质的偏好

尽管断乳仔猪在饲喂干物质含量较低的饲料时可以吸收到足够的干物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此时是最佳选择。试验表明,当分别给断乳仔猪饲喂颗粒性干食或发酵流食,或同时饲喂颗粒性干食和发酵流食时,饲喂发酵流食和同时饲喂发酵流食和颗粒性干食组在断乳后4周的日采食量高于颗粒性干食组,但差别并不是非常明显。4周后,同时饲喂发酵流食和颗粒性干食组的仔猪,干物质的摄入量只是发酵流食组7%,颗粒性干食组保持不变(干物质量占总量的87%)。当仔猪可以自由选择采食种类时,它们一般都选择干物质含量接近于干食含量的饲料,但这时仔猪干物质的摄入量和增重率仍不能达动饲喂流食的水平。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试验中,饲喂的发酵流食中干物质含量比较低(180克/千克),明显降低了干物质的摄入量,这可能影响到仔猪最初的采食趋向。

  九、采食方式与活动

  仔猪不同采食方式与行为活动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流食饲喂组比其他两组更愿意休息不愿意活动。而仔猪的生长性能与活动之间呈负相关,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饲喂发酵流食组增重速率较高的原因,这也表明饲喂发酵流食可以使仔猪得到更好的能量存积。

  另外,应考虑到影响发酵流食断乳仔猪增重速率的其他两方面因素:①断乳前饮食方式(发酵流食或颗粒性干食);②断乳时的重量,5.5~7.5千克(低),7.5~9.5千克(高)。虽然这两方面对断乳后仔猪的增重率没有明显的影响,但相对来说,低重量断乳的和断乳前饲喂过发酵流食的仔猪还是具有稍高的增重率。但是,虽然低重量的断乳仔猪的增重率是高重量断乳仔猪的2倍,但在断乳后3周内仍不能达到高重量断乳仔猪的重量。当饲喂方式从流食转变为干食时,也没有出现什么不良影响。

  发酵流食对饲料和肠道微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因为发酵提高了饲料的酸度,这对饲料和仔猪肠道内微生态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试验显示,饲料用乳酸菌发酵2小时后,沙门氏菌的生长就明显受到影响,而在6小时后就检测不到。相反,如果饲料没发酵,沙门氏菌就可在10小时内大量繁殖。发酵饲料贮存在30℃比在20℃时,更能有效地清除沙门氏菌。发酵流食对致病性的大肠杆菌也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

断乳仔猪胃内的酸性物质一般都不太充足,而这些物质又是抵御细菌进攻的第一道防线。为此,通过饲喂发酵的流食来增加乳酸,或是增加饮水均可降低胃内的pH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同时可明显增加胃内的酸性物质。饲喂发酵流食也可明显地提高胃内酸性物质的含量,对肠道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近来的研究显不,饮食方式的不同也可影响仔猪消化道内的pH,其中一直哺乳的仔猪消化道内的pH最低。稀释饲料的溶液可影响到流食的组成成分,并且取样分析是很困难的,为此需要仔细地控制pH的改变。

  虽然饲喂发酵流食并不能明显影响到整个消化道内乳酸发酵酸性细菌的数量,但是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小肠、盲肠和结肠内大肠杆菌的含量,使断乳仔猪肠道后段内乳酸发酵酸性细菌与大肠杆菌的比例趋近于哺乳的仔猪。如果仔猪断乳后直接饲喂干食,肠道内乳酸发酵酸性细菌与大肠杆菌的比例为负数,而饲喂发酵流食时则相反。

  小 结

  给断乳仔猪饲喂流食可以明显提高断乳后仔猪的饮食量,并能保证持续足够的营养摄入。应当注意的是,保证流食质量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肠道病原菌繁殖,就会导致仔猪发生腹泻,造成负面影响。虽然发酵可以克服这个弊端,但一定要仔细地控制好发酵的过程,以促进断乳仔猪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和肠道组织的健康生长,最大程度上发挥流食的作用。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要不断地改进饲喂设备、小结经验,继续探索,以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热门畜养指南/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