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气肿疽
书籍: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兽医卷下    来源:辈宠网

气肿疽梭菌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以组织坏死、产气和水肿为特征。又称黑腿病或鸣疽。

流行病学 见于世界各地。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黄牛最易感,水牛、乳牛、绵羊的易感性较低,山羊、鹿及骆驼偶有发病。病畜或尸体是主要的传染源,不直接传播。病原体进入土壤形成芽胞,污染饲草、饮水或牧地。经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创伤和吸血昆虫、蜱的叮咬经皮肤而传染。带菌牛当肠粘膜有损伤时,也可发生内源性感染。本病常在地区的牛只, 6月龄至3岁期间容易感染,且多见于潮湿的山谷牧场和低湿的沼泽地区,以及饲喂了疫区饲料的舍饲牲畜,幼畜与老龄畜较少发病。

发病机理 气肿疽梭菌经消化道粘膜破损处侵入,随着血液或淋巴进入肌肉组织,大量繁殖,使受害的肌肉组织形成急性坏疽性肌炎。在发育繁殖同时除产生毒素外,还产生攻击素和化学酶。由于这些物质的作用,受侵袭的部位发生高度充血、出血和浆液渗出,渗出物被染成红色。被侵袭局部的皮下结缔组织和肌膜受化学酶的作用,透明物质被分解,细胞发生崩溃,以及组织的渗出增加,使渗出物大量增多,在肌膜间隙和皮下组织形成高度水肿。同时由于肌肉纤维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被分解,产生气体,形成气肿疽特有的坏疽性炎性变化。后期由于蛋白质和红细胞被分解,形成硫化氢和含铁血黄素,使局部肌肉呈污黑色,且有臭气。随着病的发展,产生的毒素越来越多,刺激局部神经感受器,引起中枢神经机能障碍, 导致心力衰竭死亡。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3~5天。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食欲和反刍停止,呼吸困难,脉搏快且弱,常呈跛行。不久在股、臀或肩部等肌肉丰满部位发生气性炎性水肿,肿胀部开始有热有疼,而后中央部变冷无痛,患部皮肤干硬呈暗红色或黑色,有时形成坏疽,触诊硬固,有捻发音, 叩诊呈鼓音,破溃或切开后流出污红色带泡沫的酸臭液体。局部淋巴结肿大,坚硬。如不及时治疗,常在1~3日内死亡。绵羊多由创伤感染,患部肿胀,非创伤感染的症状多与病牛症状相似。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尸体显著膨胀, 由天然孔流出血样泡沫。患部皮肤正常或部分坏死。皮下和肌肉充满红黄色胶冻样物,肿胀部肌肉呈海绵状,充满气体 体表和患部附近的淋巴结显著充血、肿胀。胸、腹腔常有血样渗出液,心、肺、肾有出血性变化。

诊断和防制 在本病常发地区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即可确诊。必要时可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早期静脉注射抗气肿疽血清,同时配合中药和抗生素治疗。依据本病发生于一定地区的特点, 可进行土壤改良。如已在流行,应立即转移牧场或改换饲料,常可使流行停止。接种气肿疽明矾疫苗或气肿疽甲醛疫苗预防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病牛尸体应焚烧或深埋,病牛舍和用具要彻底消毒。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