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a-nidae)、鹌鹑属(Coturnix)家禽,亦称鹑(Coturnix co-turnix)。为小型家禽的一种。
起源 鹌鹑起源于野鹌鹑。野生种几乎遍于全世界。中国境内有指名亚种和普通亚种。鹌鹑是一种古老禽类,早在5000年前的埃及壁画上就有其图象,金字塔上也有食用鹌鹑蛋的记载。中国关于鹌鹑的记载,也有近3000年的历史。《诗经》上有“鹑之奔奔”的诗句。据《唐外史》载,西凉地区经过驯化,进贡给唐明皇的鹌鹑,能随金鼓的节奏而争斗。鹌鹑较大规模的驯化,起源于12世纪的日本。
分布 鹌鹑遍及世界各国, 亚洲的饲养量为各洲之冠,其中日本、中国、朝鲜、菲律宾等饲养较多。在欧美国家以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鹌鹑饲养业最发达。全世界养鹑总数约8亿只以上。中国1987年统计, 养鹑数已近1亿只左右。
生物学特征 鹌鹑是体型最小的家禽。初生重6~10克,成年体重蛋用型100~140克,肉用型200~250克。母鹑体重大于公鹑。鹌鹑外形似雏鸡,头小、喙细长,尾短,俗称 “秃尾巴鹌鹑”。翼羽不发达,不能高飞和远飞。羽色麻褐有暗色条纹,背部色深,腹部较浅,头部黑褐色,中央有三条浅色直纹,偶有白颈圈者。公鹑面颊部为黄白色杂有黑色斑点。鹌鹑的适应性广, 生活力强。已失去就巢性。
品种 分蛋用型和肉用型两类。蛋用型品种以日本鹌鹑最著名。日本鹌鹑体型小,成熟早,平均45日龄开产。年产蛋量260~300枚,蛋重10克,蛋壳白色,有褐色斑点。中国目前饲养的蛋用鹑品种以朝鲜鹌鹑为主。其中20世纪70年代引入并选育的朝鲜龙城系表现较佳,该系体型较日本鹑大,生长快,开产早,年产蛋量250~260个,蛋重10. 5~12.5克。肉用品种以美国加利福尼亚鹌鹑、澳大利亚鹌鹑、英国白鹌鹑和法国鹌鹑较有名。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法国迪法克公司FM系肉用鹌鹑,其体重5周龄可达200克,4月龄350克, 肉质鲜嫩, 开产日龄45~50天, 年产蛋200个。北京市种鹑场于1988年选育成功的伴性隐性白羽系鹌鹑,与麻褐羽系配套杂交,商品鹑在初生时就可简易鉴别雌雄。
繁殖 野鹑在繁殖期每产一窝蛋后, 即开始抱窝孵蛋。家鹑已丧失就巢性,其繁衍全靠人工孵化,孵化原理与鸡、鸭相同。鹑的孵化期为17天,鹌鹑的性成熟早,开产日龄35~50天,随品种和饲养水平而异。开产后10~15天即可进行配种, 65~70日龄开始留种蛋。鹌鹑配偶属 “有限多配偶制”, 自然配种公母比例为1:2~3。鹌鹑人工授精目前用于远缘杂交,已成功地获得了白来航、横斑洛克、洛岛红鸡与鹌鹑(母)的属间杂种。
饲养管理 鹌鹑适于笼养, 常采用重叠式多层笼养。鹑笼的结构与鸡笼的主要不同处,一是要用塑料等软质顶网,以防两周龄后飞跃时撞伤头部;二是承粪板(盘)不一定每层都设。鹌鹑的育雏、育成期共6周,前二周为育雏期。由于鹌鹑是最小的家禽,出壳重仅7~8克,单位体重的表面散热量比雏鸡多,育雏温度应比雏鸡高1~2℃。雏鹑生长十分迅速,较雏鸡需要更多的蛋白质等营养素。美国NRC(国家研究委员会)“日本鹌鹑营养需要量”规定, 雏鹑饲料的蛋白质水平为24%,每千克代谢能3000千卡。雏鹑养到3~4周龄,应将雌雄分笼饲养。到6周龄,即雌鹑到了临产前夕,应及时转入成鹑舍(笼)饲养。产蛋鹑的饲养密度,每平方米只数随笼子大小而异。群也不能太大,最多不应超过:种鹑25只,蛋鹑35只。产蛋鹑的饲养管理方法与蛋鸡基本相同, 主要不同点在于蛋白质等的要求更高些。饲喂方法有干粉饲与湿粉饲,定时定量喂与自由采饲,其效果对产蛋鹑无显著差异。断喙和强制换羽等管理措施,已在养鹑业中应用。温度管理方面,产蛋鹑比蛋鸡的耐热性强,但对低温特别敏感,冬季舍温低于15℃时, 就会影响产蛋率。
经济学特性 鹌鹑具有生长快、成熟早、产蛋多、耗料少、生产周期短和适应性强等优点。其蛋、肉有较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 因而养鹑业已成为现代新兴的特种经济生产部门之一。中国鹌鹑饲养量占世界的1/10以上,是目前中国特种经济禽类中分布最广、饲养量最多的一种。鹑肉细嫩鲜美,自古以来就是食中珍品;鹑蛋质地细腻,营养丰富,是宴中珍品。近年来,在中国上海、广州、北京和西安等地开设了“百鹑宴”、“全鹑席”等以鹑肉和鹑蛋为主的宴席。在欧美国家,人们一度把野味看成是一种美食品, 而把鹌鹑作为一种最好的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