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称为骨折。
【病因病理】引起骨折的原因很多。按病因性质,可分为外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两种。
(1)外伤性骨性:主要由外力所引起,如跌倒、打击、冲撞、蹴踢、压轧、跳越障碍等。
(2)病理性骨折:钙磷代谢失调所引起的骨软症、佝偻病、维生素缺乏等,即使受到轻微外力作用,有时也可引起骨折。
骨折的分类:根据骨折部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开放性骨折与非开放性骨折;根据骨折的程度,可分为完全骨折和不全骨折;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可分为骨干骨折、骨骺骨折和关节内骨折。
【主证】
(1)骨折的共同症状:
①肢体变形:全骨折时变形明显,骨折两端有时重叠、嵌入、离开,或斜向侧方移位。不全骨折时,肢轴不变形,仅患处出现肿胀。
②异常活动和摩擦音:全骨折时,活动其远侧端,出现异常活动,并可听到或感觉到骨折断端的摩擦音。不全骨折无此症状。
③疼痛:骨折发生后,立即出现疼痛,安静时稍轻,在自动或被动运动时剧烈疼痛,患畜表现不安和躲避,软组织和神经组织损伤越重,疼痛反应越强烈。骨裂时,裂缝处有压痛。
④肿胀:主要因出血及炎症所致。因出血引起的肿胀,多在骨折后立即出现;由炎症所引起的肿胀,多在骨折12小时后出现。
⑤机能障碍:四肢骨折时,呈现重度或中等度跛行,患肢不能屈伸。全骨折时,患肢悬垂,三肢跳跃前进;不全骨折时,患畜可以蹄尖着地,运步时呈中等度跛行。
开放性骨折除具上述症状外,可见骨折部的软组织损伤,骨折断端有时露出创口外。
(2)常见骨折的特点:
①指(趾)骨骨折:多发冠骨及系骨骨折,蹄骨骨折少见。冠骨骨折,多为关节内的粉碎性骨折。冠骨骨折后,被动屈伸冠关节,关节活动范围增大,变形不显著。运动时患肢提举,举扬仅表现轻度障碍,但落地负重时跛行明显。旋转冠关节疼痛剧烈,并可听到骨摩擦音。系骨骨折时,患部出现肿胀、疼痛、变形及功能障碍等症状,较冠骨骨折明显。
②掌(跖)骨骨折:掌骨或跖骨骨折比较多见。全骨折时,骨折断端移位明显,患部异常活动,有骨摩擦音,临床症状明显。因掌部及跖部软组织较少,骨折断端易损伤皮肤,变成开放性骨折。
③桡骨和尺骨骨折:多见于犬、马,因其前臂部软组织较多,骨折时易被损伤,故此部位骨折肿胀明显。桡骨全骨折时,骨折断端出现明显的重叠移位,呈重度跛行,患肢不能负重,步行时三肢跳行,骨摩擦音及异常活动明显。桡骨上端的全骨折常并发尺骨骨折。
尺骨全骨折时,骨折片常被臂三头肌牵至上方。临床症状类似桡神经麻痹症状,肩关节开张,肘关节下沉,前臂部向前下方倾斜,腕关节稍屈曲,掌部与地面呈垂直状态。患部疼痛、肿胀,呈现凹陷。
④胫骨骨折:全骨折时,多见于马和犬。突然发生重度跛行,患肢不能负重,步行时以三肢跳行,患部疼痛、肿胀、骨摩擦音及异常活动皆很明显。
⑤肱骨骨折:突然出现重度跛行,患肢不能举扬,也不能支撑,常将患肢无力提起,肩关节下沉,患肢比健肢显长。
⑥股骨骨折:多发于犬、马,尤其多见于骨软症患马。患部明显肿胀,不易摸到骨折断端。站立时患肢不能负重,呈悬垂状态,运步时呈重度跛行。活动患肢可感到异常活动和骨摩擦音。幼驹多见股骨下端骨骺骨折,断离的骨骺常向后下方移位,膝盖骨被嵌留在骨折部,膝关节不能屈曲,呈重度跛行。
⑦骨盆骨骨折:多发于牛、马。髋结节骨折,患部塌陷,两侧髋结节不对称,骨折片向前下方移位。站立时负重无异常,速步运动时患肢向前方迈出不充分。坐骨结节骨折时,两侧臀端不对称,患侧肿胀、疼痛明显,有骨摩擦音,呈悬垂跛行。髋骨体骨折时,突然发生高度支柱跛行,患侧髋结节下沉,斜骨折时,患肢短缩,被动运动时患部疼痛,有骨摩擦音。耻骨骨折时,患肢外展,被动外展及内收患肢均有疼痛,腹股沟部及下腹部肿胀,直肠检查可发现骨折部。
【治疗】以整复、固定、促进机能恢复为主,辅以药物治疗。
(1)整复:一般行横卧保定,整复前宜行局部麻醉,必要时进行全身麻醉。整复要及早进行。整复要遵循“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即沿着肢体的纵轴将部分嵌入的断骨两端或刺入软组织内的骨折断端,向两端作对抗性拔伸牵引,使互相嵌入的断骨及重叠的断骨分离,为下一步吻合复位创造条件。整复时需助手两人,一人持骨折上端,另一人握住骨折下端,慢慢向两端拉开,如用手操作不便时,可用粗麻绳捆缚于骨折断端的上下方牵拉。助手按术者指示进行上提下拉或左旋右转,术者双手置于骨折处,应用拇指与其他.四指的配合,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采用挤按、捏压、推拿、摇晃、旋转等不同手法,促使两断端吻合复位。
(2)固定:整复后为防止断骨的移位,必须进行合理固定,并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固定方式,临床上主要应用夹板外固定法。
①夹板的制备:夹板要求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可选用竹板或木板,每根板条宽2~3厘米,竹板厚度0.3~0.5厘米,木板厚度1厘米,长度视患骨长度及固定要求而定。一般可制备7~12根,也可用细绳将夹板编成帘子。使用竹板时,先将竹筒劈开,制成上述规格的竹板,用开水煮10~15分钟,然后用火烤数分钟,将两端稍加压力使之弯曲,或按断骨的弧度,塑成一定弯度。
②夹板的装着:装着夹板前,对非开放性骨折,患部应进行一般清洁消毒,并敷上消肿药膏;对开放性骨折,必须进行严格的外科处置,创内撒布桃花散,再覆盖灭菌纱布,然后再作局部固定,创口部要留一小窗孔,以便检查和处理伤口。
患部处理后,包裹用药棉和纱布做成的衬垫,其长度应超过夹板的上下端,以防夹板损伤皮肤。继之将夹板安放于肢体四周,然后用布带或细绳在夹板两端及中段等距离地捆扎4道,每道用布带捆扎2圈。捆扎的松紧要适度。夹板装着后应经常检查,如发现松动或滑脱,应及时调整。
(3)药物治疗:可分内用药及外用药两个方面。
①内用药:内用药应根据受伤肢肿痛的轻重、骨折愈合的进度以及伤肢功能恢复情况等,分成三个阶段。
早期:为瘀血肿胀期。此期伤肢瘀肿严重,患部热痛,或有全身发热。治宜以活血化瘀、清热止痛为主。
方一,消炎汤:乳香、没药、红花、赤芍、桃仁各25克,金银花、连翘、栀子、当归各30克,土鳖虫50克。共为末,开水冲,加黄酒200毫升,候温灌服。
方二,红花汤:红花、乳香、没药、川断、川芎各25克,当归30克,甘草15克。共为细末,开水冲,灌服。
中期:为生筋接骨期,相当于骨痂形成期,此期局部肿痛减轻,断骨开始愈合,治宜和营通络生新为主。
方一,接骨散:乳香、没药、红花、土鳖虫、血竭各20克,当归、丹参、续断、骨碎补各30克,炒黄瓜子60克,螃蟹120克,炙马钱子5克。上药共为末,开水冲,加黄酒120毫升,候温灌服。
方二,接骨木、土鳖虫、牛膝各50克,黄瓜子100克,红花40克。前四味炒,共为末,开水冲,加黄酒200毫升,候温灌服。
方三,螃蟹(炒研)250克,炙马钱子5克,黄瓜子75克。共为细末,一次灌服。
后期:断骨逐渐愈合,关节活动功能尚未恢复,患肢肌力软弱,治宜以和营通络、强筋壮骨为主。
方一,四物汤加强筋壮骨药:当归、川芎、白芍、续断、骨碎补、怀牛膝各25克,白朮、熟地、黄芪各30克。共研末,开水冲,加黄酒120毫升,候温灌服。
②外用药:
方一,白芨膏:白芨150~250克,乳香、没药各30克。研成细末,醋约500毫升,先将醋适量放入锅内加热,后加入白芨粉,边入药边搅拌,将白芨熬制成黏稠的糊膏状,待冷却到不烫手的适当温度后再加入乳香、没药,搅拌均匀即成。用时将药膏均匀涂于纱布上,然后贴敷患处。
方二,乳香、没药、煅自然铜、生半夏、生南星、胡椒、土虫、五加皮、陈皮各等份。共为细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涂于纱布上,敷于患处。
方三,红药膏:猪板油500克,熬油去渣,加入净松香120克,樟脑60克,黄蜡180克,再溶化过滤。于滤液中徐徐加入乳香末、没药、血竭末各12克,儿茶末、黄连粉各30克,待冷却至40℃以下时,再加麝香1.5克,冰片12克,搅拌即成。将药膏涂于纱布上,贴敷患处。
【护理与预防】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促使断骨愈合,更重要的是恢复其固有的机能,避免后遗症。在治疗过程中的适当时期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加速肢体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后遗症。因此,根据患畜体质、骨折愈合情况,可在整复固定后3~4个星期进行适当牵遛运动,每天1~2次,每次10~30分钟,待患肢能踏着负重后,要增加运动量。
治疗过程中要加强护理,大牲畜如不能站立,应保定在柱栏内,加上吊带,防止发生褥疮。注意观察固定绷带装着情况,如发现松动或滑脱,应及时调整。加强饲养管理,喂饲富有营养饲料,增喂骨粉量,或加喂蛋壳粉、牡蛎粉等富含钙的饲料。
解除固定绷带的时间,一般待患肢能负重时,需30~40天,如患肢发软,再等待些时间。解除固定绷带后,患部仍应缠绕绷带至2个月左右,以使肢体保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