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一节 犬复孔绦虫病
    来源:辈宠网

犬复孔绦虫(Dipylidium caninum Linnaeus,1758),又称犬绦虫(dog tapeworm)或猫绦虫(cat tapeworm),是犬、猫的常见肠道寄生虫。偶尔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复孔绦虫病(dipylidiasis)。

(一)病原学

1.形态 成虫长10~15 cm,宽0.3~0.4 cm,链体约有200个节片。头节略呈菱形,横径约0.4 mm,有4个吸盘和1个可伸缩的棒状顶突,其上约有60个玫瑰刺状小钩排成1~7圈(或4~6圈)。颈部细短,前端的幼节扁宽、较小,向后逐渐近似正方形。成节和孕节为长方形,每个节片都具有雌雄生殖器官各两套,两侧各有1个生殖孔。睾丸分布在节片纵排泄管中央,100~200个,卵巢2个,位于两侧生殖腔后内侧,其后为分叶状的卵黄腺。孕节子宫呈网状,含若干个储卵囊,每个囊内含虫卵2~40个。虫卵圆球形,直径35~50 μm,卵壳薄而透明,内含1个六钩蚴(图4-22-1)。

图4-22-1 犬复孔绦虫  

2.生活史 主要的终末宿主是犬、猫。犬栉首蚤、猫栉首蚤和致痒蚤是其重要的中间宿主。成虫寄生于犬、猫小肠内,其孕节从链体脱落,从肛门逸出或随宿主粪便排出。孕节破裂后散出的虫卵,如被蚤类的幼虫食入,在肠道内孵出六钩蚴,穿过肠壁,进入血腔,经30 d左右发育为似囊尾蚴。此时幼蚤蛹已经羽化为成蚤,受感染的蚤活动迟缓,在终末宿主舐毛时蚤被吞食,似囊尾蚴则以其头节吸附于小肠黏膜上,在犬、猫小肠内经2~3周发育为成虫。人体感染常因误食病蚤所致。

(二)流行病学

犬复孔绦虫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各地。犬和猫的感染率很高,狐和狼等也有感染;但人感染复孔绦虫病比较少见,全世界至今报道仅200例左右。患者多为婴幼儿,曾有报告一家4个小孩与母亲同时受感染,后者驱出绦虫200余条。

中国曾报告人感染犬复孔绦虫17例,分散在北京、山西、四川、福建和广东,除1例为44岁成人外,其余16例均为9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犬、猫为其终末宿主,犬栉首蚤、猫栉首蚤和致痒蚤是重要的中间宿主。当终末宿主犬、猫舔毛时吞食到病蚤,人偶然感染则因与犬、猫接触,误食入蚤;或受感染的蚤被犬、猫嚼碎,当其舔玩婴儿面部时,使之受染。

(三)临床学

1.临床表现 人感染犬复孔绦虫后,临床表现与其体内的虫数有关,一般可无明显症状,感染虫数较多时,患者,尤其是儿童,可有食欲缺乏、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症状,偶见腹痛、腹泻。孕节从肛门逸出可引起患者肛门瘙痒、烦躁不安等。

2.临床治疗 治疗药物有槟榔、南瓜子、阿的平和吡喹酮等。

(四)诊断与防制

诊断:主要依靠粪检,发现虫卵或孕节即可确诊。

预防:犬复孔绦虫分布于世界各地,犬、猫的感染率很高,狐、狼等也有感染。人感染犬复孔绦虫,主要是因与犬、猫密切接触,误食感染有似囊尾蚴的蚤。因此,饲养的猫、犬等宠物应注意定期驱虫和灭蚤。注意讲究个人卫生,避免与宠物过分亲密接触,以预防感染。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