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二十三、蟾蜍中毒
    来源:辈宠网

蟾蜍俗称癞蛤蟆或癞蛙,分布于世界各地,约有250余种。我国共有9种,其中花背蟾蜍、黑眶蟾蜍、大蟾蜍较为多见。蟾蜍的皮肤和黑卵有毒,不可食用。当蟾蜍受刺激时,其耳后腺和皮肤腺可分泌出白色黏稠毒性很强的毒液 (鲜蟾酥)。蟾蜍毒液的主要成分为蟾毒内脂类、有机碱类、甾醇类及黏液质等。蟾毒内脂类毒素可使心率先减慢后过速或心室颤动,并有催吐、局麻和致发惊厥等作用; 有机碱类毒素对周围神经有呈烟碱样作用; 黏液质有溶血或凝血作用。我国已能将蟾蜍的毒液经干燥加工制成蟾酥,用其配制蟾酥丸、六神丸、八一抗癌片及中药方剂。利用蟾酥具有强心、升压、兴奋呼吸、抗炎、镇咳祛痰、促进宫缩、抗癌等药物作用治疗多种疾病。

[病因] 犬、猫捕食蟾蜍,舔食大量黑色蛙卵,黏膜或伤口沾附大量蟾蜍毒液,长时间连续或一次大剂量给予犬、猫含蟾酥类药物制剂等均可致发中毒。蟾酥对小鼠静脉注射的LD50为41mg/kg体重;皮下注射为96.6mg/kg体重;腹腔注射为36.24mg/kg体重。

[症状]

局部症状: 蟾蜍毒液误入犬、猫眼内可致发眼部红肿,视觉迟钝,严重时失明; 损伤部染毒时,常导致红肿、糜烂、坏死。

全身症状:犬、猫误食蟾蜍30分钟至1小时后,可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炎,可视黏膜发绀,呼吸急促,肌肉震颤,摇头,流涎,口唇和四肢厥冷麻痹,心率先徐缓后过速,心律不齐,血压下降,痛觉迟钝,昏迷,抽搐,休克等。治疗失时常于24小时内发生循环衰竭而致死。

[诊断] 综合病史、临床症状、心电图特征及动物试验结果即可确诊。

(1) 心电图诊断。犬、猫出现室性早搏、室颤及“洋地黄型”ST段、T波改变,为辅助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

(2) 动物试验。在玻片两侧各滴1滴发病犬或猫的呕吐液和蟾蜍毒液,再分别向两液中各滴1滴取自健康犬或猫的唾液,轻轻混匀并稍等片刻,如两液中均出现灰白色泡沫,即证实为蟾蜍中毒。

[治疗] 应立即给予催吐剂: 反复用0.2%~0.5%高锰酸钾液洗胃及冲洗口腔黏膜,然后再投服硫酸镁 (钠) 导泻,以清除残存于胃肠中的蟾毒。接触蟾毒的眼部和伤口立即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解毒: 如出现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时,可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硫酸阿托品,每0.5~1小时注射1次,直至心率恢复正常为止; 如出现心源性脑缺血症状时,应给异丙肾上腺素1mg溶于5%葡萄糖液,缓慢静脉注射;补液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犬、猫排尿,后适量补钾。

对症疗法: 呼吸困难时,给予呼吸兴奋剂或吸氧; 肌肉震颤、抽搐、惊厥时,给予安定或氯丙嗪;腹痛时,给予杜冷丁或颠茄片。

[预防] 防止犬、猫误食蟾蜍及其卵; 临床外用蟾酥制剂不可接触眼部和皮肤伤口;不可长时间或超大剂量应用蟾酥制剂,用药时应注意心脏的变化,以防中毒。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