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临诊上以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严重时蹄壳脱落、跛行、不能站立。本病有强烈的传染性,一旦发病,传播速度很快,往往造成大流行,不易控制和消灭,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OIE将本病列为发病必须报告的A类动物疫病名录之首,我国也把口蹄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本病是全球性的危害动物健康的重要疫病之一,世界大部分地区时有发生,常在牛群及猪群大范围流行。此病的病死率很低,但是感染率很高。
【病原学】 口蹄疫病毒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es,FMDV) 为微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 口蹄疫病毒属 (Aphthovirus)。形态呈球形或六角形,直径20~50nm。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易变异的特点,根据其血清学特性,现已知有7个血清型,即O、A、C、SAT1 、SAT2 、SAT3 (南非1、2、3型) 及Asia1 (亚洲1型),每一型内又有多个亚型,亚型内又有众多抗原差异显著的毒株。1977年世界口蹄疫中心公布有7个型65个亚型,由于不断发生抗原漂移,还会有新的亚型出现,因此并不能严格区分亚型。目前,已知的A型有35个亚型,O型有15个亚型,C型有5个亚型,南非1型有7个亚型,南非2型有3个亚型,南非3型有3个亚型,亚洲1型有3个亚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同型各亚型之间交叉免疫变化幅度较大,也只有部分交叉免疫性,口蹄疫病毒的这种特性给该病的防控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口蹄疫病毒能在多种动物细胞内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常用的有猪肾、牛肾原代细胞或传代细胞,最为敏感的是犊牛甲状腺细胞,并能产生很高的病毒滴度,因此常用于本病毒的分离鉴定。
本病毒在发病动物的水疱皮和水疱液中含量最多。病毒对酸非常敏感,在4℃环境条件下,pH6.5时14 h可使90%的病毒灭活; pH5.5时1 min可使90%的病毒被灭活; pH3.0时瞬间即可全部被灭活。本病毒对碱也十分敏感,pH9.0以上可迅速将其灭活; 1%的氢氧化钠溶液1 min可杀死病毒。病毒在pH7.2~7.6的环境中最稳定。
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干燥垃圾中可存活14天; 在潮湿垃圾内可存活8天; 在30 cm厚的厩肥内可存活6天以上; 在土壤表面,秋季可存活28天,夏季可存活3天; 在干草中可存活140天; 在畜舍污水中可存活21天; 在未发酵的粪尿中可存活39天; 在阴暗低温 (-70~-50℃) 环境中可存活数年。在pH5.3~5.7肉品中的病毒,10~20℃24 h被灭活,8~10℃24~28 h被灭活,但骨髓、内脏和淋巴组织中所含的病毒存活时间较长且能保留感染性 (主要是由于这些组织产酸较少)。
病毒对热敏感,在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在1~4℃条件下可存活数周,26℃可存活3周,37℃可存活2天,60℃15分钟、70℃10分钟、85℃1分钟均可被杀死,—70~—30℃或冻干可存活数年。在50%甘油生理盐水中5℃可存活1年以上。
病毒对化学消毒剂有一定的抵抗力,但下列药物对其有杀灭作用: 2%~4%的氢氧化钠、5%~8%的福尔马林、0.05%的戊二醛、5%的氨水、0.5%的复合酚、0.3%的碘制剂、0.5%的有机氯、0.5%的无机氯、0.5%的络合碘、0.5%~1%的过氧乙酸等。碘酊、酒精、石炭酸、来苏儿、新洁尔灭等对口蹄疫病毒无杀灭效能。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口蹄疫病毒能感染多种偶蹄动物,以牛最易感 (黄牛、奶牛易感,水牛次之),其次是猪,再次为绵羊、山羊和骆驼,鹿、犬、猫、兔也可感染。人类偶能感染,多发生于与患畜密切接触的或实验室工作人员,且多为亚临床感染。此病对成年动物致死率很低,唯犊牛和仔猪不但易感而且致死率高。
2.传染源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随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发病初期排毒量最大、传染性最强,恢复期排毒量逐渐减少。水疱液、水疱皮含毒量最高,毒力最强,传染性也最强。愈后动物可持续排毒,仍是危险的传染源。
口蹄疫病毒在有抗体存在时,可引起病毒演化,发生持续性感染。动物感染后带毒超过28d的称为持续感染带毒,持续感染带毒者主要为牛、羊及野生偶蹄动物,猪不是持续感染带毒者。病毒在反刍兽产生持续性感染的机制仍不清楚,持续感染病毒在感染动物体内局部 (牛食道/咽部和软腭背部上皮细胞,奶牛乳腺,羊扁桃体上皮) 可长期存活 (在牛食道/咽部可达30个月,水牛则更长,绵羊为9个月)。持续带毒的毒力较低,与流行期病毒的性质有所不同。持续感染带毒者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传染源,如各种应激因素使带毒者免疫力降低,或由于病毒变异增强了毒力。据报道,非洲野生水牛群体带毒期可长达24年,个体牛可带毒5年。
3.传播途径 本病以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的方式传播,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空气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常可发生远距离气源性传播,病毒在陆地可随风传播到50~100km以外的地方,在水面可随风传播到300 km以外的地方。本病也可呈跳跃式传播流行,多系输入带毒产品和家畜所致。被污染的物品、运输工具、饲草饲料、畜产品及昆虫、飞鸟和鼠类等非易感动物也可机械性传播病毒。但近年来发现某些猪群流行本病时与其密切接触的牛却不发病。
4.流行因素和形式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多发。其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规律,多在秋季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缓,夏季平息,常呈地方性流行或大流行。在规模饲养的猪群,发病并无明显的季节性。易感动物卫生条件和营养状况也能影响流行的经过,畜群的免疫状态则对其流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不进行普免的情况下,口蹄疫的自然暴发流行有周期性,每隔一两年或三五年流行一次。
在没有其他病原并发感染时,成年动物病死率低于5%,但幼畜因心肌炎可导致病死率高达20%~50%。
【临诊症状】 由于多种动物的易感性、病毒的数量和毒力以及感染门户不同,潜伏期长短和症状也不完全一致。
牛: 潜伏期平均2~4天,最长可达一周左右。病牛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委顿,食欲减退,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1~2d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黏膜发生蚕豆至核桃大的水疱 (见彩图1、彩图2),口温高,流涎增多常挂满嘴边,呈白色泡沫状,采食反刍完全停止。水疱约经一昼夜破裂形成浅表的红色糜烂; 水疱破裂后,体温降至正常,糜烂逐渐愈合,全身症状逐渐好转。如有细菌感染,糜烂加深,发生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有时并发纤维蛋白性坏死性口膜炎、咽炎和胃肠炎。有时在鼻咽部形成水疱,引起呼吸障碍和咳嗽。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表现红肿、疼痛、迅速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出现糜烂,或干燥结成硬痂,然后逐渐愈合。若病牛衰弱或饲养管理不当,糜烂部位可能发生继发性感染化脓、坏死,病畜站立不稳,行路跛拐,甚至蹄壳脱落。乳头皮肤有时也可出现水疱,很快破裂形成烂斑,如涉及乳腺引起乳房炎,泌乳量显著减少,有时乳量损失高达75%,甚至停止泌乳。乳房上出现口蹄疫病变多见于纯种奶牛,黄牛较少发生。
本病一般取良性经过,约经一周即可痊愈。如果蹄部出现病变,则病期可延至2~3周或更长时间。病死率较低,一般为1%~3%。但在有些情况下,水疱病变逐渐痊愈,病牛趋向恢复之际病情可能突然恶化——病牛全身虚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节律失调,反刍停止,食欲废绝,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因心脏麻痹而突然倒地死亡,这种病型称为恶性口蹄疫,病死率高达20%~50%,主要是由于病毒侵害心肌所致。
哺乳犊牛患病时,水疱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病死率很高。病愈牛可获得一年左右的免疫力,并不再排毒。
羊: 潜伏期一周左右,症状与牛大致相同,但感染率较牛低。山羊多见口腔呈弥漫性口膜炎,水疱发生于硬腭和舌面,羔羊有时有出血性胃肠炎,常因心肌炎而死亡。
猪: 潜伏期一般为18~20 h。病初体温升高到41~42℃,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绝,在舌、唇、齿龈、咽、腭等处形成小水疱或糜烂 (见彩图3); 蹄冠、蹄叉、蹄踵出现局部红肿、微热、敏感等症状,不久出现小水疱,并逐渐融合变大,呈白色环状,破裂后常形成出血性溃疡面,不久干燥后形成痂皮,严重的蹄壳脱落 (见彩图4),卧地不起; 有的病猪鼻端、乳房也出现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影响猪的正常采食。如无继发感染,本病多呈良性经过,育成猪很少发生死亡,但初生仔猪常因发生严重心肌炎和胃肠炎而突然死亡。
骆驼: 以老、弱、幼骆驼发病较多,与牛的症状大致相同,水疱发生于口腔和蹄部。先在舌面两侧或齿龈发生水疱和烂斑、流涎、不食。继而蹄冠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疱,水疱破裂后易感染化脓,致使蹄壳与肌肉脱离或全脱落,病驼不能行走。
鹿: 与牛的症状相同。病鹿体温升高,口腔有散在的水疱和烂斑、流涎。四肢患病时,呈现跛行,严重者蹄壳脱落。
【病理变化】 易感动物除蹄部、口腔、鼻端、乳房等处出现水疱、溃疡及烂斑外,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黏膜也有烂斑和溃疡,小肠、大肠可见出血性炎症。具有诊断意义的是心脏病变,心包膜、心肌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坏死 (见彩图5),心肌松软似煮肉状,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好似老虎皮上的斑纹,故称 “虎斑心”。肺脏淤血、出血(见彩图6)。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并鉴定毒型。严格按照 《口蹄疫诊断技术》(GB/T18935—2003) 进行。
OIE推荐使用商品化及标准化的ELISA试剂盒用于诊断,如果水疱液或组织含有足够量的抗原,数小时之内就可获得结果。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的检测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病毒中和试验。替代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
病料样品采取: 取病猪水疱皮或水疱液,置于50%甘油生理盐水中,迅速送往实验室进行诊断。或用食管探环 (猪用喉拭子) 采集食道/咽黏液,立即按1:1加保存液后置—40℃(干冰或液氮容器) 保存运输。
1.病毒分离鉴定 采取病畜水疱皮或水疱液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取病畜水疱皮,用PBS液制备混悬浸出液,或直接取水疱液接种BHK细胞、IBRS2细胞或猪甲状腺细胞进行病毒培养分离,做蚀斑试验。同时应用补体结合试验,目前多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效果更好。
对康复牛用食道探环取其咽头食道刮取物,接种BHK细胞或犊牛甲状腺细胞分离口蹄疫病毒,用蚀斑法检查病毒。
2.血清学试验
(1)采取水疱皮制成混悬浸出液,接种乳鼠继代培养并用阳性血清作乳鼠保护试验或中和试验。主要用于型和亚型鉴定,并可用于抗体水平测定。
(2) 取水疱皮混悬浸出液作抗原,用标准阳性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或微量补体结合试验,同时可以进行定型诊断或分型鉴定。目前,国际上不再进行亚型的鉴定。
(3)用康复期的动物血清对口蹄疫感染相关抗原 (VIA)作琼脂免疫扩散试验并进行定型试验。(4)反向被动血凝反应试验,比补体结合试验灵敏度高。
(5)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均有很好效果。ELISA可代替补体结合试验和中和试验,具有敏感、特异且操作快捷等优点。
(6) RT—PCR可用于动物产品检疫,快速、灵敏,但尚待标准化。
(7)核酸探针技术检测FMDV目前仅用于试验研究。
(8) 单克隆抗体可用于实验室抗原分析。
确定毒型的意义在于如何选用与本地流行毒株相适应的疫苗,如果毒型与疫苗毒型别不符,就不能收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防控措施】 严格执行 《牲畜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试行)》 (农牧发 [2004] 20号)。
1.预防措施 坚持 “预防为主” 的方针,采取以免疫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控制疫情发生。
(1) 实行强制普免 免疫预防是控制本病的主要措施,非疫区要根据接邻国家和地区发生口蹄疫的血清型选择同血清型的疫苗。发生口蹄疫的地区,应当鉴定口蹄疫血清型,然后选择同血清型的疫苗。目前,我国口蹄疫强制免疫常用疫苗是O型或O型—Asia1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普通苗或浓缩高效苗)。
2005年3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研制成功世界上唯一的猪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该疫苗开辟了猪口蹄疫防治新途径,试验发现,动物在注射这种疫苗后,可以耐受比自然病毒强数百倍的病毒攻击。该疫苗注射后猪体内的抗原与自然感染的抗原不同,猪肉的安全性得到保障。
另外,兰州兽医研究所研制成功了合成肽口蹄疫疫苗,该疫苗是一种化学合成疫苗,可以在非疫区使用,对诊断干扰小,副反应弱。
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使用的免疫程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规模化猪场 (养猪专业户) 免疫程序
种公猪: 每年注苗3次,每隔4个月注苗1次。普通苗每次肌肉注射3 ml/头或后海穴注射1.5 ml/头,高效苗每次肌肉注射2 ml/头或后海穴注射1 ml/头。
生产母猪: 配种前接种1次,分娩前1个月再接种1次。肌肉注射高效苗2 ml/头或后海穴注射1 ml/头。
育肥猪: 出生后30~40日龄首免,肌肉注射高效苗2 ml/头,也可后海穴注射普通苗1.5ml/头或高效苗1ml/头。60~70日龄二免,肌肉注射普通苗3ml/头或高效苗2 ml/头,也可后海穴注射普通苗1.5ml/头或高效苗1ml/头。出栏前30天进行三免,肌肉注射高效苗4ml/头,也可后海穴注射高效苗2ml/头。
后备种猪: 仔猪二免后,每隔4个月免疫1次,普通苗肌肉注射3 ml/头或后海穴注射1.5 ml/头; 高效苗肌肉注射2 ml/头或后海穴注射1ml/头。
②农村散养猪免疫程序
种公猪: 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接种疫苗一次,肌肉注射普通苗3 ml/头或高效苗2ml/头; 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再接种疫苗一次(方法、剂量同前),也可后海穴注射每次普通苗1.5 ml/头或高效苗1 ml/头。
生产母猪: 分娩前40天左右肌肉注射普通苗3 ml/头或高效苗2 ml/头,也可后海穴注射普通苗1.5 ml/头或高效苗1 ml/头。
仔猪: 出生后30~40日龄首免,肌肉注射普通苗2 ml/头或高效苗1 ml/头,也可后海穴注射普通苗1.5 ml/头或高效苗1 ml/头。60~70日龄二免 (加强免疫一次),肌肉注射普通苗1 ml/头或高效苗2ml/头,也可后海穴注射普通苗1.5 ml/头或高效苗1 ml/头。
育肥猪: 仔猪二免后,每隔4个月免疫一次,肌肉注射普通苗3 ml/头或高效苗2 ml/头,也可后海穴注射普通苗1.5 ml/头或高效苗1 ml/头。
③牛羊等动物可参照猪的免疫程序进行。
接种过程中必须注意要按规定严把疫苗的质量及储、运关; 注射时要选择合适的针头、把握适当的进针角度和深度,疫苗注射量要足够,做到一头不漏、一畜一个针头;严格执行免疫程序,适时接种。
(2)依法进行检疫 带毒活畜及其产品的流动是口蹄疫暴发和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依法进行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和屠宰; 依法做好流通领域运输活畜及其产品的检疫、监督和管理,防止口蹄疫传入;进入流通领域的偶蹄动物必须具备检疫合格证明和疫苗免疫注射证明。
(3)坚持 “自繁自养” 尽量不从外地引进动物,必须引进时,需了解当地近1~3年内有无口蹄疫发生和流行,应从非疫区、健康群中购买,并需经产地检疫合格。购买后,仍需隔离观察1个月,经临诊和实验室检查,确认健康无病方可混群饲养。发生口蹄疫的动物饲养场,全场动物不能留作种用。
(4)严防通过各种传染媒介和传播渠道传入疫情 严格隔离饲养,杜绝外来人员参观,加强对进场的车辆、人员、物品消毒,不从疫区购买饲料,严禁从疫区调运动物及其产品等。
2.控制扑灭措施 严格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综合性的扑灭措施。一旦有口蹄疫疫情发生,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派人到现场,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采集病料,调查疫源,及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对疫区实行封锁,并将疫情等情况逐级上报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性控制、扑灭措施,迅速扑灭疫病,并通报毗邻地区。
疫区范围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对疫区实行封锁,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决定对疫区实行封锁。
在封锁期间,禁止染疫和疑似染疫的动物、动物产品流出疫区,禁止非疫区的动物进入疫区,并根据扑灭动物疫病的需要对出入封锁区的人员、运输工具及有关物品采取消毒和其他限制性措施。
最后1头病畜死亡或扑杀后14天,经彻底消毒,技术专家验收合格,可由原决定机关宣布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和疫区封锁的解除。
3.治疗措施 按现行的法律规定家畜发生口蹄疫后不允许治疗,如有特殊需要可参考以下方法。
为了促进病畜早日痊愈,缩短病程,特别是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和死亡,应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及时对病畜进行治疗。对病牛要精心饲养,加强护理,给予柔软的饲料,对病状较重、几天不能吃的病牛, 应喂以糠稀粥、米汤或其他稀糊状食物, 防止因过度饥饿使病情恶化而引起死亡。畜舍应保持清洁、通风、干燥、暖和,多垫软草,多给饮水。
口腔可用清水、食醋或0.1%高锰酸钾洗漱,糜烂面可涂以1%~2%明矾或碘甘油 (碘7g、碘化钾5g、酒精100 ml,溶解后加入甘油10 ml),也可用冰硼散 (冰片15g、硼砂150g、芒硝18g,共为末)。蹄部可用3%H2O2洗涤,擦干后涂松馏油或鱼石脂软膏,再用绷带包扎。乳房可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洗涤,然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或其他刺激性小的防腐软膏,定期将奶挤出以防发生乳房炎。
恶性口蹄疫病畜除局部治疗外,可用强心剂和补剂,如安钠咖、葡萄糖盐水等辅助治疗,同时用结晶樟脑口服,2次/天,5~8g/次。同群无症状猪可用猪干扰素肌肉注射,1次/天,同时口服结晶樟脑,每天2次,每次5~8g,连用3天可收到良好效果。
【公共卫生学】 人因饲养病畜、接触病畜患部或食入病畜生乳或未经充分消毒的病畜乳及乳制品而被感染,创伤也可感染。潜伏期2~18天,一般为3~8天。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精神不振; 2~3天后,口腔有干燥和灼热感,唇、齿龈、舌面、舌根及咽喉部发生水疱,咽喉疼痛,口腔黏膜潮红,皮肤上的水疱多见于指尖、指甲基部,有时也见于手掌、足趾、鼻翼和面部。持续2~3天后水疱破裂,形成薄痂或溃疡,但大多逐渐愈合,有的病人有咽喉痛、吞咽困难、腹泻、虚弱等症状。一般病程约1周,预后良好。重症者可并发胃肠炎、神经炎和心肌炎等。小儿有较高的易感性,感染后易发生胃肠炎。因此,预防人感染口蹄疫,一定要做好自身的防护,注意消毒,防止外伤,非工作人员不与病畜接触,以防感染和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