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马瘟是由非洲马瘟病毒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和亚急性传染病。本病以发热、肺和皮下水肿及脏器出血为特征,感染后的病死率马为95%、骡为50%~70%、驴为10%,最初主要发生在非洲南部,但不断北移,直至北非、南欧及中东。我国迄今尚无本病发生。本病是马的一种重要传染病,被OIE列入A类动物疫病,也是我国一类动物疫病中马属动物唯一的疫病。
【病原学】 本病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中的非洲马瘟病毒 (African horse sick-ness virus,AHSV),与蓝舌病病毒同属。病毒为圆形,无囊膜,大小约70 nm,具有10个片段的双股RNA基因组。现已知有9个血清型,其中6型和9型之间具有较强的免疫交叉反应,而1型和3型、3型和7型、5型和8型也有一定程度的免疫交叉反应,但9个血清型均具有非洲马瘟病毒的共同抗原。
本病毒对酸的抵抗力弱,pH5.9以下即被灭活; 对乙醚等具有耐受性; 对热的抵抗力强,45℃下可以存活6天,50℃10 min或70℃5 min病毒仍具有感染活性; 含毒液体在—20℃时效价会逐渐消失,但组织中的病毒在4℃或—40℃以下可以保存,冷冻干燥状态下的病毒可以长期保存。感染血液与等量的OPG (50%甘油水溶液+0.5%草酸钠溶液+0.5%石炭酸溶液)混合,室温下可保存数年而仍具有活性。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自然条件下马属动物对本病易感,且马最为易感,尤其是幼龄马,骡次之,驴具有耐受性。此外,犬、山羊、黄鼠狼、大象和骆驼等动物也可以通过人工感染本病。人亦可感染,表现为脑炎、脉络丛视网膜炎等。
2.传染源 病马、带毒马以及被感染的其他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感染马在康复后的90天内仍然携带病毒; 斑马感染后仅出现轻微的发热而无其他症状,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病毒血症。
3.传播途径 吸血昆虫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通过库蠓类昆虫传播的,其次伊蚊、蛰蝇、按蚊也可传播,并证明是生物学传播; 不能经口和接触传播。但犬及雪貂可以经过摄食感染马的脏器和肉而经消化道感染。
4.流行因素及形式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多雨炎热的季节尤为高发。病毒在库蠓体内可以越冬,温暖地带的马群可呈持续性感染状态; 在寒冷地带,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呈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传播迅速。该病的病死率变化幅度很大,幼龄马对本病的易感性最高,病死率可高达95%,骡、驴病死率较低,为10%~25%。耐过的马匹只能对同一型的病毒有免疫力。
【临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5~7天。由于感染动物和病毒株的不同,临诊表现有较大差异。根据临诊症状可以将该病分为肺型、心型、肺心型、发热型及神经型5种病型。
1.肺型 呈急性经过,多见于流行初期或新发病的地区。潜伏期3~5天。病马体温迅速升高达40~42℃,咳嗽、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发病后6~7天症状最为明显; 不久鼻孔扩张,流出大量泡沫样的鼻汁,结膜发绀,头向下伸直,耳向下垂,前肢开张并有大面积出汗;死前1~2天出现严重肺水肿。该类病马多数因呼吸困难而死亡,仅有少数病例恢复,病程为11~14天。
2.心型 呈亚急性经过,多见于部分免疫马匹或弱毒株病毒感染的马匹,病程发展很慢,有部分病例可恢复。表现为头部、颈部皮下水肿,发热,上眼睑、口唇和腭等部位肿胀,并向胸、肩及腹部扩展。有时呼吸次数增加,呈腹式呼吸。濒死期病马有呼吸次数迅速增加、倒地横卧、肌肉震颤、出汗等表现。
3.肺心型 较常见,呈现肺型和心型两种病型的临诊症状,多呈亚急性经过,常因肺水肿和心脏衰竭导致一周内死亡。
4.发热型 是最轻型,病程短,很快恢复正常,多发生于具有一定抵抗力的感染动物。潜伏5~9天后体温升高,经过4~5天后又恢复。表现为发热初期的食欲不振、轻度结膜炎、脉搏和呼吸次数增加等症状,病程为1~2周。
5.神经型 一般很少见到。
【病理变化】 本病各型病变各异,但主要特征为急性肺水肿和心肌损害 (心肌炎和心肌的弥漫性出血),心肺有黄色胶冻样水肿,肝轻度肿胀,淋巴结急性肿胀,脾多不见肿大。
肺型的病变特征是肺水肿、小叶间充满透明的液体; 全肺呈粉红色或红色,压迫肺组织时则从切面流出泡沫样液体; 急性死亡的病马可见气管和鼻腔内具有来自肺脏的白色泡沫; 胸腔内充满大量黄色透明的液体。胃底部充血,肠系膜、腹膜、盲肠和结肠的浆膜有点状出血。
心型常见皮下组织和肌间组织出现大量的黄色明胶样水肿,肌肉呈茶褐色并有出血。心包内充满黄色或红褐色液体,心脏表面存在点状或斑状出血。肺脏在非混合型感染时委陷,有时有点状出血。消化道变化与肺型相似,肝脏肿大呈暗褐色、脂肪变性、充血。脾脏肿大,有大量出血点。
【诊断】 该病的临诊症状与病变相当特异,根据本病的特征性症状及病变,结合流行病学材料可做出诊断。但由于感染动物及毒株的差异,也可能出现不典型的变化,确诊必须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的检测方法是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替代方法为病毒中和试验。
病料样品采集: 病毒分离、鉴定应采集发热期病畜全血,最好用肝素钠10 IU/ml或OPG(50%甘油水溶液+0.5%草酸钠溶液+0.5%石炭酸溶液) 抗凝,4℃保存待检。刚死亡动物的脾、肺和淋巴结,置于含10%甘油的缓冲液中,4℃保存或送检。血清学检查应采集病畜血清,最好双份,分别在急性期和康复期或相隔21天采集,于—20℃保存。
病毒分离: 取血液或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材料的灭菌上清液,脑内接种1~3日龄乳鼠,观察4~10天; 若出现神经症状则需要在小鼠脑内继代接种。也可用感染组织处理后的上清液、红细胞裂解液接种仓鼠肾细胞、马肾细胞及鸡胚细胞进行病毒培养,观察细胞病变或进行荧光抗体染色检查。
【血清学检查】
(1) 补体结合(CF)试验 因补体结合反应抗体是群特异性的,与非洲马瘟的9种CF抗原具有群特异性反应。因此可用感染小鼠脑组织乳剂的蔗糖和丙酮抽提物或灭活的血清 (马56℃、驴62℃、斑马60℃30min) 进行补体结合试验进行该病的诊断。该方法诊断价值较大,也是OIE推荐的用于非洲马瘟诊断的方法之一。
(2) 中和抗体试验 因中和抗体是型特异性抗体,且滴度上升较慢,多在感染后1~2个月才达到高峰,故诊断价值小,主要用于鉴定病毒血清型。
此外,ELISA具有群特异性和高敏感性,是OIE推荐在国际贸易中采用的诊断方法。琼脂扩散试验则用于CF检测出现非特异性反应的血清进行检查。
鉴别诊断应注意与马传贫、马炭疽、马病毒性动脉炎、马钩端螺旋体病、梨形虫病及锥虫病等相区别。
【防控措施】
1.预防措施 该病是马属动物唯一的一类疫病,可通过库蠓属雌蠓传播。因此,季节、生态和地理等因素对本病的流行具有重要影响。防控本病时应根据该病传播媒介的存在状况、当地的环境条件以及可能的自然屏障等具体情况决定。
清净地区严禁从发生本病国家进口或过境运输马属动物及其精液和胚胎等相关材料; 严禁引进接种过疫苗的马属动物,若要引进,必须在接种后至少30天但最长不超过12个月,再隔离观察30天; 对进口的马属动物,要通过法定程序检疫、检验,同时应隔离观察2个月,其间进行1~2次补体结合反应检查。在国际机场、码头及车站用杀虫剂消灭可能带进的蠓、蚊,还应隔离观察从疫区或可疑疫点进口的犬及山羊。
2.控制扑灭措施 当发生可疑病例时,应及时确诊,并进行严格隔离; 一旦确诊,立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封锁疫区,扑杀病畜并作无害化处理,彻底消毒被病畜污染的环境,喷洒杀虫剂、驱虫剂等消灭媒介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