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六章 牛瘟
    来源:辈宠网

牛瘟又名烂肠瘟、胆胀瘟,是由牛瘟病毒引起的主要危害牛的一种急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体温升高、病程短,黏膜特别是消化道黏膜发炎、出血、糜烂、坏死和剧烈腹泻。本病是牛的一种重要传染病,被OIE列入A类动物疫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本病是记载最早的家畜疫病之一。起源于亚洲,1920年在欧洲暴发的牛瘟导致在巴黎建立了国际兽医局 (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在我国于公元402年 《史书》上已有记载,是牛病中毁灭性最大的一种疫病。新中国成立前本病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综合防控,至1956年已在全国范围内消灭。目前世界上少数国家和地区 (特别在非洲和亚洲的部分地区) 仍有本病发生,应保持高度警惕,以防再度由国外传入。

【病原学】 牛瘟病毒 (Rinderpest virus) 属于副黏病毒科 (Paramyxoviridae)、副黏病毒亚科 (Paramyxovirinae)、麻疹病毒属 (Morbillivirus) 的成员。在结构上和麻疹、犬瘟热、鸡新城疫以及其他副黏病毒极为相似,在电镜下观察形态上几乎一样。病毒颗粒通常呈圆形,直径120~300 nm;外部是由脂蛋白构成的囊膜,其上有放射状的短突起或钉状物; 内部是由单股RNA组成的螺旋状结构,其直径约18 nm。病毒粒子在宿主细胞浆里繁殖,可产生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抗体; 其抗原性和麻疹病毒以及犬瘟热病毒非常相近。犬感染牛瘟病毒或麻疹病毒后,所产生的免疫力能抵抗犬瘟热病毒,但牛接种犬瘟热病毒后不能抵抗牛瘟,而抗牛瘟抗体及抗犬瘟热抗体可以抑制麻疹病毒的血凝作用。

在实验动物中,本病毒的一些毒株能适应家兔,能在鸡胚中生长,还能在牛、绵羊、山羊、人、狗、兔和大鼠的肾细胞培养物里繁殖,产生细胞致病作用。虽然各毒株之间在毒力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抗原结构都是一致的。

牛瘟病毒对环境很敏感,抵抗力不强,干燥暴晒易被灭活,但在冷冻的组织中可存活很长时间。病牛分泌物、排泄物中的病毒一般可于36 h死亡,病牛的皮张在日光下暴晒48 h后病毒被灭活; 但病毒在盐渍后的牛皮于阴凉处可生存4~12天,在风干骨骼中30天后仍有传染性。病毒经56℃60min或60℃30 min一般能被灭活,但少数能抵抗。在pH4.0~10.0之间稳定。对脂溶剂和多数普通消毒剂如石炭酸、甲酚、氢氧化钠敏感。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牛、绵羊及山羊等家畜,角马、鹿、羚羊、河马等野生动物均可感染; 所有种类的猪也都易感染,但只有亚洲的家猪和非洲的野生疣猪表现临诊症状。对牛危害最大,由于牛的品种、年龄以及流行经历不同,易感性也有差异: 牦牛的易感性最大,犏牛次之,黄牛再次之。绵羊、山羊和猪仅有轻度感染,病死率不高; 骆驼虽可感染,但不表现临诊症状。

2.传染源 主要是病牛和无症状的带毒畜。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中,感染牛在潜伏期及出现临诊症状时,均可排出病毒。病毒主要通过病畜或带毒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鼻分泌物、粪、尿的病毒浓度最高,特别在体温升高前2天内,眼、口分泌物也有传染性,但病毒浓度较低。病畜康复后具有终生免疫力,无带毒和长期排毒现象。山羊、绵羊在牛瘟流行中可遭受感染,有时甚至是最初感染对象,随后传播于牛。野生反刍动物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源,在流行地区野生反刍动物常具有先天抵抗力,无临诊或症状轻微,但可以成为带毒宿主。

3.传播途径 本病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等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子宫内膜感染发病,也可通过吸血昆虫以及与病牛接触的人员等而机械传播。

4.流行因素及形式 本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季12月至次年的4月;有一定周期性,通常每隔三五年发生一次小流行,10年左右发生一次大流行。在老疫区呈地方性流行; 在新疫区通常呈暴发式流行,发病率近100%,病死率高者可达90%,一般为25%~50%。

【临诊症状】 由于病毒株毒力和宿主易感性不同,症状的差异很大。自然病例,一般潜伏期3~9天,平均4~6天,最多15天。常分为急性、非典型及隐性等病型。

1.急性型 多见于新发地区和青年牛,病程一般为7~10天,平均4~7天。病牛高热稽留,体温高达41~42℃。全身症状明显后,即出现牛瘟特征性黏膜坏死性炎性变化。此时结膜高度潮红,眼睑肿胀流泪,逐渐变成黏液性或黏液脓性,结膜表面可形成假膜,但角膜一般不变浑浊。鼻腔黏膜也有类似变化,鼻液初为透明黏液性后为黏液脓性,有时带血,黏膜敏感,常发生喷嚏和摇头,鼻镜常附有棕黄色痂皮,剥脱后露出红色真皮。口腔黏膜变化更具有特征性,黏膜潮红,以口角、齿龈、颊内和硬腭黏膜最为显著,涎液增加,呈丝状流出,不久黏膜表面出现粟粒大的灰色或灰白色小结节,小结节相互融合成为灰色或黄色假膜,状似撒布一层皮, 脱落后露出红色易出血的边缘不整的烂斑或成为溃疡。 这种变化是病毒对血管损害的结果,即黏膜上皮溶化性坏死,被膜脱落所产生的特征性损害。

发病早期病牛便秘,粪便干燥并常覆盖黏膜和血液,继而发生剧烈腹泻,粪稀如水,有时带血,或混有血液、黏液、黏膜片、伪膜等,异常恶臭,后期大便失禁,体温下降。母牛发生阴道炎,孕牛常流产。体温开始下降时,由于腹泻脱水,常导致循环衰竭和死亡。

2.非典型及隐性型 多见于长期流行地区。病程多短促,也有慢长者,常呈顿挫型经过。病死率较低,较难与其他相似疾病做出鉴别。

山羊与绵羊症状一般表现轻微。严重病例则表现高度虚弱和昏迷,眼鼻流出黄白色分泌液,咳嗽,呼吸困难,不断排出棕黄色混有黏液的粪便,口腔一般无变化,经过3~8天可能死亡。

骆驼表现高热,食欲消失,反刍停止,继而肌肉震颤、不安、磨牙、流泪、咳嗽和腹泻。多能恢复,一般很少死亡。

猪常为隐性感染,有的出现症状。病程长达10余天,多数可自愈,很少死亡。

【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理变化主要见于消化道,剖检可见整个消化道黏膜呈现糜烂和纤维素性坏死等变化,尤其以口腔、真胃和大肠最为显著。消化道黏膜都有炎症和坏死变化,特别是第四胃幽门附近最明显,呈砖红色至暗棕红或暗紫色,黏膜肿胀,黏膜下层水肿,进而可见到灰白色上皮坏死斑、伪膜、烂斑等。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潮红、肿胀、点状出血和烂斑,盲肠、直肠黏膜严重出血、伪膜和糜烂。呼吸道黏膜潮红肿胀、出血,鼻腔、喉头和气管黏膜覆有假膜,其下有烂斑,或覆以黏脓性渗出物。阴道黏膜可能有同于口腔黏膜的变化。

【诊断】 本病可根据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病学材料进行诊断,但在非疫区疑为牛瘟时还必须进行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试验。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的检测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替代方法为病毒中和试验。

病料样品采集: 病毒分离、鉴定应采集特征性症状出现前3~4天的抗凝血 (最好用肝素钠10 IU/ml或EDTA0.5 mg/ml抗凝)、眼鼻分泌物拭子、活体表层淋巴结和其他组织、剖检时的脾和淋巴结,置于含抗生素的缓冲盐水中,0℃保存待检; 若不立即接种,应于—70℃以下保存。血清学检查应采集病牛血清。

病原鉴定: 用于抗原检测的方法有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直接和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试验、对流免疫电泳; 用于病毒分离和鉴定的方法有病毒分离、病毒中和试验; 用于检测病毒RNA的方法有牛瘟特异性cDNA探针和PCR扩增。

动物接种: 是检出病毒最敏感的方法之一,即将抗凝血或组织悬液接种于易感牛和疫苗免疫牛,若病料中有牛瘟病毒,则易感牛在2~10天内有反应,而疫苗免疫牛无反应。羊虽可用做试验动物,但只出现热反应和白细胞减少。病料也可接种家兔做交互免疫试验,即健康免注射病料10~14天后,注射牛瘟兔化苗观察反应。病料内若有牛瘟病毒,家兔即获得对牛瘟的免疫性,再注射牛瘟兔化苗时,家兔就无体温反应。

血清学诊断: 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间接血凝、荧光抗体法以及补体结合反应等,以中和试验的准确性较高。

鉴别诊断: 应注意本病与下列疫病的区别: 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蓝舌病、牛巴氏杆菌病、恶性卡他热等。

【防控措施】

1.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必须严格执行兽医检疫措施,不从有牛瘟的国家和地区引进反刍动物和鲜肉。同时,在疫区和邻近受威胁区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建立免疫防护带。

我国消灭牛瘟曾经使用过的疫苗有: 牛瘟兔化疫苗、牛瘟山羊化兔化弱毒疫苗、牛瘟绵羊化兔化弱毒疫苗等。有资料报道,使用麻疹疫苗可以预防牛瘟。

2.扑灭措施 当发现牛瘟病例时,立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的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封锁疫区,扑杀病畜,并作无害化处理,彻底消毒被病畜污染的环境。

3.治疗措施 目前尚无治疗牛瘟病的有效化学药物,贵重种畜早期静脉注射抗牛瘟高免血清,可收到治疗效果。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