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七节 牛锥虫病
    来源:辈宠网

牛锥虫病又名苏拉病,俗名 “肿脚病”,是由伊氏锥虫所引起的一种多种动物共患的血液原虫病。多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临诊上以高热、黄疸、贫血、进行性消瘦以及高病死率为特征。OIE将本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把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和西北等地。目前,在我国南方10多个省 (自治区) 仍广为流行,主要危害水牛、黄牛,牛多呈慢性带虫,影响使役及肥育,对畜牧业的危害十分严重。

【病原学】 伊氏锥虫 (Trypanosoma evansi)属于锥虫科、锥虫亚属。虫体细长,呈卷曲的柳叶状,长度一般为18~34μm,宽1~2μm。前端尖,后端钝,中央有一较大的椭圆形核,距虫体后端约1.5μm处有一点状的动基体(Kinetoplast)。多数人认为动基体是一种与真核细胞线粒体相类似的结构,属染色体外遗传物质,能进行自我复制和转录。动基体也叫运动核,由位于前方的生毛体和后方的副基体组成,鞭毛由生毛体长出,并沿虫体表面螺旋式地向前延伸为游离鞭毛(长5~6μm)。鞭毛与虫体之间有薄膜相连,虫体运动时鞭毛旋转,此膜也随着波动,故称为波动膜。少数虫体在胞浆内可见到染色质颗粒。一般以姬姆萨染色效果较好,核和动基体呈深红紫色,鞭毛呈红色,波动膜呈粉红色,原生质呈淡天蓝色。伊氏锥虫的繁殖在宿主体内进行,一般沿体长轴作纵分裂,由1个分裂为2个,有时也有分裂成3个或4个的。分裂时多按动基体→核→胞体的顺序进行。

伊氏锥虫的人工培养迄今尚未获得成功,以往有人用鸡胚或无宿主细胞培养系进行培养,效果不够理想,现有人试用各种哺乳动物细胞系,配合1640、Hepes等,可使虫体增殖加快,维持时间延长,并保持对哺乳动物的感染性。

伊氏锥虫主要寄生在血浆 (包括淋巴液)及各种脏器,后期可侵入脑脊液,主要在动物的血液 (包括淋巴液) 和造血器官中以纵分裂法进行繁殖。由虻及吸血蝇类 (蜇蝇和血蝇) 在吸血时进行传播。这种传播纯粹是机械性的,即虻等在吸家畜血液后,锥虫进入其体内并不进行任何发育,生存时间亦较短暂,而当虻等再吸其他动物血时,即将虫体传入后者体内。人工抽取病畜的带虫血液,注射入健畜体内,能成功地将本病传入给健畜。

伊氏锥虫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很弱,有实验证明其抵抗力远较红细胞为弱。干燥、日光直射都能使其很快死亡,消毒药液或常水能使虫体立即崩解。锥虫对热极为敏感,50℃5min即死亡。锥虫的保存随温度降低而时间延长。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伊氏锥虫具有广泛的宿主群。家畜中马、骡、驴等单蹄兽易感性最强,骆驼、水牛、黄牛等次之,山羊、绵羊、犬及猫在实验接种时对伊氏锥虫很敏感,但较少有自然发病的现象,特别是犬及猫更为少见。常用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豚鼠、家兔等也很敏感,其中以小鼠为最易感,其次为大鼠、豚鼠及家兔。再次是许多野生动物也都对伊氏锥虫病有感受性,已报道自然感染的动物有鹿、虎、象、狐狸、蝙蝠、野犬、猩猩、猴、野羊、水豚、羚羊等。

2.传染源 各种带虫动物,包括急性感染、隐性感染和治愈的病畜。特别是隐性感染和临诊治愈的病畜,症状虽不明显,但其血液中却时常保存有活泼的锥虫,是本病最主要的带虫宿主,如水牛、黄牛及骆驼等,这种情况十分多见,有的可带虫5年之久。此外,某些动物如猫、犬、野生动物、啮齿动物、猪等也可成为本病的保虫宿主。

3.传播途径 主要是吸血昆虫机械性传播。传播者为虻及厩蜇蝇。在这两个传播者中,厩蜇蝇不论雌雄均吸血,而虻只有雌性吸血,故雄虻并不参与传播本病,其传播能力有人估算1只虻相当于500个厩蜇蝇。孕畜患病还能使胎儿感染,食肉动物采食带虫动物生肉时可以通过消化道的伤口感染。在疫区给家畜采血或注射时,如不注意消毒也可能传播本病。

4.流行形式及因素 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及非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各地伊氏锥虫病的发病季节和流行地区与吸血昆虫的出现时间和活动范围相一致。在我国南方各地,虻及厩蜇蝇的活动以夏秋季最为猖獗,一般以6~10月间较多,尤以7~9月最多,因此主要在每年7~9月流行。在牛和一些耐受性较强的动物,吸血昆虫传播后,常感染而不发病,待到枯草季节或劳役过度、抵抗力下降时,才引起发病。

【临诊症状】 潜伏期黄牛6~12天,水牛6天左右。多为慢性经过或带虫状态,急性发病的较少。黄牛的抵抗力较水牛稍强。外周血液中常查不到虫体,只能通过接种实验动物而得到证实。个别急性病例,往往临诊上无任何症状,体温突然升高,血液中出现大量锥虫,很快死亡。有的牛可呈急性发作,表现为突然发病,食欲减少或废绝,体温升高到41℃以上,持续1~2天,呈不定型的间歇热。体力衰弱,流泪,反应迟钝或消失,多卧地不起,经2~4天死亡。大多数病牛为慢性经过,表现为食欲减低,反刍缓慢、衰弱,进行性贫血,逐渐消瘦,精神迟钝,被毛粗乱,皮肤干裂、脱毛。眼结膜潮红,有时有出血点,流泪。体表淋巴结肿大。四肢下部水肿,肿胀部有轻度热痛,时间久则形成溃疡、坏死、结痂。有的尾尖部坏死脱落。有的病牛体表皮肤肌肉出现掌大或拇指大的坏死斑。有的出现神经症状,两眼直视,无目的地运动或瘫痪不能起立,终因恶病质而死亡。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血液稀薄,黏膜呈黄白色。皮下及浆膜胶样浸润,全身性水肿、出血,淋巴结、脾、肝、肾、心等均肿大,有出血点。心肌变性呈煮肉样,心室扩张,心包液增多。胸膜、腹膜和胃肠浆膜下有出血点。

【诊断】 在疫区,根据流行病学及临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尚需进行实验室检查。病料样品采集: 病原检查需采集血液、骨髓液、脑脊液、组织脏器等。血清学检测需采集发病动物血清。

1.病原检查

(1) 全血压滴标本检查 本法简单易行,但虫体较少时难以检出。

(2) 血液涂片染色标本检查 可看到清晰的锥虫形态,并可做血象检查。

(3) 血液厚滴标本染色检查 具有集虫效果,可提高检出率。

(4)集虫法 把抗凝血放在试管或毛细管内以1 500 r/min离心3~5 min,虫体集中于白细胞层内,用吸管吸白细胞层涂片染色检查,可提高检虫率。

(5) 穿刺材料检查 主要为肝脏和脑脊液。实验证明,当血液检查和血液接种动物均不能发现锥虫时 (特别是在特效药治疗以后),采用此法往往可以查出锥虫。

(6) 动物接种试验 血液标本未能发现锥虫,其他辅助性诊断也不能确诊时,可使用本法。最常用动物为小鼠。

2.血清学诊断 锥虫在病畜血液中出现与否常无一定,特别是慢性病例,更是如此。但病畜及隐性感染动物常呈明显的血清学反应。常用的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和琼扩试验,此外还有沉淀反应、荧光抗体试验、立氏反应、变态反应等。近年来,国内外使用较多的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它具有敏感性高、操作简便等特点。最近,锥虫病的血清学诊断有由检测抗体转向检测抗原的趋势,因为检测抗体不能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且治愈后抗体水平仍很高,而检测抗原则可进行现症诊断。

【防控措施】 在预防方面应改善饲养条件,搞好环境和厩舍卫生。在疫区及早发现病畜和带虫动物,及早隔离治疗,控制传染源,同时定期喷洒杀虫药,尽量消灭吸血昆虫,对控制疫情发展有一定效果。必要时可进行药物预防。非疫区从疫区引进易感动物时,必须进行血清学检疫,防止将带虫动物引入。

在治疗方面应抓住三个要点,即治疗要早 (后期治疗效果不佳),药量要足 (防止产生耐药性),观察时间要长(防止过早使役引起复发)。常用药物有:

(1) 安锥赛 (喹嘧胺),每千克体重用药3~5 mg,用灭菌生理盐水配成10%的溶液,皮下或肌肉注射,隔日1次,连用2~3次,也可与拜耳205交替使用。

(2) 纳嘎诺 (德国制品,又叫拜耳205) 每千克体重12 mg,用灭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配成10%的药液,静脉注射,1周后再注射1次,对严重或复发的病牛,可与“914”交替使用,“914”每千克体重15mg,配成5%的溶液,静脉注射,第一和第十二天用拜耳205,第四和第八天用 “914”为一个疗程。

(3) 贝尼尔每千克体重5~7mg,配成5%~7%的溶液,深部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次。

上述药物都有一定毒性,要严格按说明书使用,同时要配合对症治疗,方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