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流行性淋巴管炎又称伪性皮疽 (Pseudofarey),是由伪皮疽组织胞浆菌引起的马属动物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在皮下淋巴管及其邻近的淋巴结、皮肤和皮下结缔组织形成结节、脓肿、溃疡和肉芽肿,也可感染肺部、鼻黏膜及眼结膜。OIE将本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把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本病很早就流行于非洲和欧洲地中海沿岸地区,以后蔓延于世界各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各地区的马群中都有发生,主要呈散发,有时呈地方流行性 (如东北、内蒙古及西南等地),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积极措施该病已得到控制。
【病原学】 伪皮疽组织胞浆菌 (Histoplasma farciminosum) 旧名伪皮疽隐球菌 (Cryp-tococus farciminosus)、伪皮疽酵母菌 (Saccharomyces farciminosus),国内习惯上将其称为流行性淋巴管炎囊球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的组织胞浆菌属。本菌为双相型真菌,在组织中呈酵母样细胞,室温培养时形成菌丝体。在动物体内寄生阶段以孢子繁殖为主,在病料 (如脓汁)中呈圆形、卵圆形或西瓜子形,一端或两端尖锐,大小2~3μm×3~5μm,细胞原浆均质,半透明,具有双层细胞膜,多单在,也有2~3个菌体相连的,有时在菌体的一端有芽状突起;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菌体完全不同于上述病料中的菌体形态结构,呈相互交织的不规则菌丝体,菌丝直径2~9μm,有中隔,隔距10~20μm。有些菌丝末端有膨大的伪分生孢子。
脓汁内的菌体不染色就可以看到其特征的形态,一般染液不易着色,革兰氏染色时,用丙酮短时脱色,则呈鲜明的阳性。当脓汁标本用龙胆紫加温染色、姬姆萨染色或革兰氏染色检查时,可见菌体边缘着染明显、内膜淡染或不着色,小颗粒浓染。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菌体,一般染色液均可着色。
本菌为需氧菌,培养困难,发育缓慢,培养适温为22~28℃,pH为5.0~9.0。在我国首次由解放军兽医大学于1955年用1%葡萄糖甘露醇甘油琼脂、2%葡萄糖甘油琼脂、沙保劳培养基及4%甘油葡萄糖肉汤等分离培养本菌成功。在固体培养基上于第6~10天开始生长,30~40天生长最旺盛,菌落大如蚕豆,为不整形多皱襞隆起,呈淡黄褐色,初期湿润,以后变干燥,呈爆玉米花状。在液体培养基上于第6~13天开始生长,第30天左右生长旺盛,形成较厚的多皱褶淡黄褐色菌膜,液体保持透明。后来兰州兽医研究所曾以20多种培养基对本菌生长条件进行了研究,最后肯定以新鲜的牛或羊的心、肝、脑及脾等制备的11号培养基最好,生长迅速,于培养的第7天即可见发育旺盛的菌落。
本菌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在脓汁中,日光直射5~6天仍存活,在厩舍内可存活6个月,在干燥培养基中存活一年;80℃加热20min才能杀死,5%石炭酸、3%来苏儿、1%福尔马林、0.2%升汞,需经1~5h才能将其杀死。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在自然情况下,马、骡最易感,驴次之。人、犬、骆驼、牛、猪也偶能感染。家兔、豚鼠人工感染可引起局部脓肿。
2.传染源 病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脓汁内含有大量病原菌,脓肿破溃后病原菌可随流出的脓汁及溃疡分泌物而排出。含有本菌的土壤也是传染源。
3.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伤口、蚊蝇叮咬或吸入而感染.也可通过交配直接传播。当病畜与健畜直接接触时可经损害的皮肤或黏膜而感染,被污染的褥草、粪肥、马具、饲槽、医疗器械和保定绳索等是传播本病的间接媒介物。当公马阴囊或包皮有病变时,也可经交配传染。蝇、虻等昆虫能将病原菌带入健畜创口而起机械传播作用。含有本菌的泥土也可成为传播媒介。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多为散发,常发生于低凹潮湿地区,尤其在多雨及洪水泛滥之后发生更多。无季节性。一旦发生往往在短期内不易扑灭。一切可使皮肤、黏膜损伤的因素,厩舍潮湿、马匹拥挤都是感染本病的诱因。
【临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数周至数月甚至半年以上,其长短常取决于病菌的毒力、感染次数和机体的抵抗力。人工感染的潜伏期30~60天。
在未侵害较大面积的病例,全身症状不明显,食欲正常,体温不高,体况不见消瘦,皮肤上的结节破溃后,易于愈合。倘若病情严重,病菌经血流扩散于全身时,使患畜各部皮肤、皮下结缔组织及淋巴管形成较多而大的结节和溃疡,或互相融合,导致溃疡面长期不愈合,不断流出脓汁,并逐渐蔓延扩大。当形成转移性脓肿时,患畜则表现体温升高,食欲减损,逐渐消瘦,常常由于其他细菌的继发感染而迅速死亡。
【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皮肤、皮下组织及黏膜发生结节、溃疡和淋巴管索肿及念珠状结节。
皮肤结节: 最常发生于四肢、头部、颈部及胸侧等处。在皮肤和皮下组织发生豌豆大至鸡蛋大的结节。初期硬固无痛,以后逐渐化脓,顶端变软脱毛,形成脓肿,最后破溃,流出黄白色极为黏稠的脓汁,有时混有血液,继而形成溃疡。初期溃疡底部凹陷,以后在本菌及其毒素的刺激下,肉芽组织赘生,溃疡面凸出于周围的皮肤而呈蘑菇状,溃疡不易愈合,痊愈后常遗留瘢痕。
黏膜结节: 黏膜的病变多见于全身感染病例,有时可因黏膜损伤而出现原发性感染病灶。多在鼻腔、口唇、眼结膜及生殖器官黏膜等处发生大小不同的黄白色或灰白色圆形、椭圆形结节。结节扁平呈盘状突起,表面光滑干燥,边缘整齐,周围无红晕。结节破溃后,形成单在的或融合的高低不同的溃疡面。病变发生在鼻黏膜时,流出少量黏液性鼻液。同侧的颌下淋巴结也常肿大,可能化脓、破溃。
淋巴管索肿及念珠状结节: 如果病菌侵入淋巴管,则可引起淋巴管炎,使淋巴管变粗变硬,如同绳索状。如若病菌在淋巴管瓣膜上发育繁殖,则在肿大的淋巴管上形成许多小结节,如同串珠状。结节软化破溃后,也形成蘑菇状溃疡。有的由于四肢多数淋巴管发炎,使皮下结缔组织增厚3 cm以上。
【诊断】 根据临诊上患畜体表的淋巴管索肿、念珠状结节、散在结节及蘑菇状溃疡和全身症状不明显等特点,结合流行病学情况,即可做出初步诊断。为了与类似疫病的鉴别,可进行细菌学检查和变态反应试验。
病料样品采集: 化脓灶和病变淋巴结。做病原分离时,要将病料放在含有抗生素的液体培养基中冷藏。
细菌学检查: 取患畜病变部的脓汁或痂皮,置于载玻片上,以10%氢氧化钾处理透明后,盖上盖玻片,在400~500倍显微镜下,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组织胞浆菌。病马的脓汁中病原菌的检出率,我国资料为83.5%,国外为88%。因此,对细菌学检查阴性而临诊上可疑的患畜,应进行变态反应试验。由于病原菌培养比较困难,且需10天以上时间,又无适当的实验动物,所以一般只在实验研究时进行分离培养。
变态反应诊断: 这种方法不仅特异性强,检出率高,而且还可检出潜伏期的患畜。皮疽组织胞浆菌素(囊球菌素)对患畜检出的阳性率为93.4%,浓缩皮疽组织胞浆菌素 (浓缩菌素)对患畜检出的阳性率为97.8%。
(1) 皮疽组织胞浆菌素试验 先将注射部位(颈部中央1/3处)剪毛消毒,用游标卡尺测量皮厚后,皮内注射0.3ml菌素。在注射后24、48、72 h各测量一次皮肤皱襞厚度。皮厚增加3.0mm以下者为阴性,皮厚增加3.0~5.0mm之间者为可疑,皮厚增加在5.1mm以上者为阳性。
(2) 浓缩皮疽组织胞浆菌素试验 皮内注射方法同上,注射后24、48、72 h各检查一次皮肤肿胀面积。肿胀面积在2 cm×2cm以下者为阴性,肿胀面积在2cm×2cm至2 cm×4 cm之间者为可疑,注射局部出现界限明显的疼痛性肿胀,面积达2 cm×4~8 cm以上者为阳性。
【鉴别诊断】
鼻疽:皮鼻疽与流行性淋巴管炎患畜体表上的结节、溃疡、淋巴管索肿及念珠状结节极其相似,应仔细对溃疡进行鉴别。皮鼻疽的溃疡底部凹陷、湿润如油脂样,溃疡面由肉芽组织构成堤状边缘,使整个溃疡呈喷火口状,不易愈合。愈合后,往往遗留放射形的礼花状瘢痕。在鼻腔鼻疽时,鼻腔黏膜上的结节呈黄色,周围绕以红晕。结节坏死崩解后,形成大小不等、边缘不整的浅溃疡,长时流出脓性鼻汁,并伴有呼吸困难。流行性淋巴管炎溃疡呈蘑菇状,镜检其脓汁可见组织胞浆菌。必要时,可用鼻疽菌素与皮疽组织胞浆菌素进行鉴别。
溃疡性淋巴管炎: 溃疡性淋巴管炎的病变多发生于后肢下部,初期患部呈弥漫性肿胀,有疼痛,以后病变部出现界限明显的结节,结节破溃后形成不整的溃疡,肉芽组织活跃,易于愈合。不侵害邻近淋巴结。镜检其脓汁可见到伪结核棒状杆菌。皮疽组织胞浆菌素试验阴性。
颗粒性皮炎 (夏疮): 此种病多发生于夏季,是由于携带蝇柔线虫幼虫或大口柔线虫幼虫的蝇类叮蜇马皮肤伤口而感染的。伤口呈颗粒性肉芽增生,周围变硬,不易愈合。但在入冬后,却能自行愈合。在其整个病程中不见形成结节及淋巴管索肿。
【防控措施】 早期诊断、及时隔离治疗或扑杀是防控本病的有效办法。
平时应加强宣传教育,消除各种可能发生外伤的因素,合理使役,经常刷拭马体,搞好环境卫生,防止厩舍潮湿,增强马匹体质。发生外伤后应及时治疗。新引进的马匹应隔离检疫,注意体表有无结节和脓肿,防止混进病马。本病自然治愈马可获得长期或终生免疫。人工免疫马、康复马和患马的血清内都有抗体存在,在常发本病的地区,可试用灭活苗或兰州兽医研究所研制的T21—71弱毒菌苗进行免疫接种,以控制本病的流行。
本病是一种顽固性疾病,应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采取药物疗法与手术疗法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1.手术疗法 将结节、脓肿等用外科手术摘除。这在病变轻微时效果较好。如果病变多,面积广,可分期分批摘除。切除后的创面涂擦20%的碘酊,以后每天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再涂上述药剂,并覆盖灭菌纱布。头部及四肢的小块病变,不便施行手术摘除时,可用烙铁烘烙。
2.药物疗法 ①新胂凡纳明 (914) 疗法: 将新砷凡纳明4g溶于5%葡萄糖盐水200 ml中,一次静脉注射,间隔3~4天重复一次,4次为一疗程。②黄色素疗法: 取黄色素1.2 g溶于10%葡萄糖溶液100 ml中,一次静脉注射,间隔3天重复一次,共注射3~4次。③土霉素疗法: 将土霉素盐酸盐2~3g溶于50ml 5%氯化镁溶液中,一次涂布,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或将上述剂量的土霉素盐酸盐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作静脉注射。
发生本病后应按《动物防疫法》规定,将病马及时隔离治疗,同厩马匹应逐匹触摸体表,发现病马及时隔离。被污染的马厩、系马场、诊疗场,应用10%的热氢氧化钠溶液或20%的漂白粉溶液消毒,每10~15天一次。饲养用具、刷拭用具及鞍挽用具等用5%甲醛溶液浸泡消毒。治疗病马的器械应煮沸消毒。粪尿作发酵处理,尸体应深埋。治愈马注意体表消毒,并经隔离检疫2个月证明未再发病后方可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