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氏锥虫病是由伊氏锥虫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亦称苏拉病。临诊特征为进行性消瘦、贫血、黄疸、高热、心肌衰竭,常伴发体表水肿和神经症状。是马属动物、牛、水牛、骆驼的常见疾病。马属动物感染后,常呈急性经过,病程一般1~2个月,病死率高。牛及骆驼,虽有急性并死亡的病例,但多数为慢性,少数呈带虫状态。OIE将本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把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本虫的宿主范围很广,除马属动物、牛、水牛、骆驼外,犬、猪、羊、鹿、象、虎、兔、豚鼠、大鼠、小鼠均能感染。
【病原学】 伊氏锥虫为锥虫科锥虫亚属,虫体细长,呈卷曲的柳叶形,长18~34μm,宽1~2μm,前端尖后端钝。细胞核位于虫体中央,椭圆形。距虫体后端约1.5μm处有一小点状动基体(也叫运动核)。靠近动基体为一生毛体,自生毛体生出鞭毛1根,沿虫体伸向前方并以波动膜与虫体相连,最后游离,游离鞭毛长约5~6μm。在压滴标本中,可以看到虫体波动膜的活动而使虫体活泼运动。一般以姬姆萨染色效果较好,核和动基体呈深红色,鞭毛呈红色,波动膜呈粉红色,原生质呈淡天蓝色。
伊氏锥虫的繁殖在宿主体内进行,一般沿体轴做纵分裂,由1个分裂为2个。该虫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很弱,干燥、阳光直射时很快死亡,消毒药液或常水能使虫体立即崩解,50℃5 min即死亡。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马、驴、骡、犬易感性最强,牛、水牛、骆驼、猪、羊、鹿、象、虎、兔也能感染。在实验动物中,大鼠、小鼠也具有极强的易感性。马感染后一般呈急性发作。小鼠在人工接种后多在10天内发病死亡。驼、牛则易感性较弱,虽有少数在流行之初因急性发作而死亡,但多数呈带虫状态而不发病,待畜体抵抗力降低时,特别是天冷、枯草季节则开始发作,并呈慢性经过,最后陷于恶液质而死亡; 在国外多认为猪带虫而不发病,但近年来江苏、安徽、江西等地偶有发病致死的报道。
2.传染源 各种带虫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包括急性感染、隐性感染和临诊治愈的病畜,尤其是在感染而未发病阶段或药物治疗后未能完全杀灭其中虫体者。由于本虫宿主广泛,对不同种类的宿主,致病性差异很大,一些感染而不发病的动物可长期带虫,成为感染源,如骆驼、牛等即是主要的带虫宿主。此外,有些食肉动物 (如猫、狗)、野生动物、啮齿动物、猪等也可成为保虫宿主。
3.感染途径 由虻及吸血蝇类 (蜇蝇和血蝇) 在吸血时进行传播。这种传播纯粹是机械的,即虻等在吸家畜血液后,锥虫进入其体内并不进行任何发育,生存时间亦较短暂,而当虻等再吸其他动物血时,即将虫体传入后者体内。人工抽取病畜的带虫血液,注射入健畜体内,能成功地将本病传给健畜。除吸血昆虫外,消毒不完全的染虫手术器械包括注射用具,用于健畜时也可造成感染。孕畜患病可使胎儿感染。肉食兽在食入病肉时可以通过消化道的伤口感染。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季节和传播昆虫的活动季节相关。但在牛只和一些耐受性较强的动物,吸血昆虫传播后,动物常感染而不发病,待到枯草季节或劳役过度、抵抗力下降时,才引起发病。
该病的发病机理是锥虫在血液中寄生,迅速增殖,产生大量有毒代谢产物,宿主也产生溶解锥虫的抗体,使锥虫溶解死亡,释放出毒素。伊氏锥虫体表的表面可变糖蛋白 (Variablesurface glycoprotein简称VSG),具有极强的抗原变异性。虫体在血液中增殖的同时,宿主的抗体亦相应产生,在虫体被消灭时,却有一部分VSG发生变异的虫体,逃避了抗体的作用,重新增殖,从而出现新的虫血症高潮,如此反复致使疾病出现周期性的高潮。
虫体毒素作用结果,首先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伤,引起体温升高和运动障碍; 对造血器官的损伤则引起贫血,红细胞的溶解,出现贫血与黄疸; 对血管壁渗透作用的损伤,导致皮下水肿,肝脏损伤。虫体对糖的大量消耗,出现低血糖症和酸中毒现象。
【临诊症状】 马属动物易感性较强,经过4~7天的潜伏期,体温升高到40℃以上,稽留数日,体温回复到正常,经短时间的间歇,体温再度升高,如此反复。随着体温升高,病马精神不振,呼吸急促,脉搏频数,食欲减退; 数日后体温暂时正常时,症状有所缓解或消失。间歇3~6天后,体温再度上升,症状也再次出现,如此反复。病马逐渐消瘦,被毛粗乱,眼结膜初充血,后变为黄染,最后苍白,且在结膜、瞬膜上可见有米粒大到黄豆大的出血斑,眼内常附有浆液性到脓性分泌物。疾病后期体表水肿,多见于腹下、胸前。精神沉郁日渐发展,终至昏睡状,最后可见共济失调,行走左右摇摆,举步困难,尿量减少,尿色深黄、黏稠,含蛋白和糖。体表淋巴结轻度肿胀。消化道的变化无一定规律。
骡对本病的抵抗力比马稍强,驴则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多为慢性,即使体内带虫也不表现任何症状,且常可自愈。
血液检查,红细胞数急剧下降,白细胞变化无规律,有时血片中可见锥虫,锥虫的出现似有周期性,且与体温的变化有一定关系,在体温升高时较易检出虫体。在血液中可检出吞铁细胞。
【病理变化】 皮下水肿为本病的主要特征,最多发部位是胸前、腹下、公畜的阴茎部分。体表淋巴结肿大充血,断面呈髓样浸润,血液稀薄,凝固不良。胸、腹腔内常有大量浆液性液体,胸膜及腹膜上常有出血点。脾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肝肿大淤血,表面粗糙,质脆,有散在性脂肪变性。肾肿大,混浊肿胀,有点状出血,被膜易剥离。心脏肥大,有心肌炎,心包膜有点状出血。有神经症状的病畜,脑腔积液,软脑膜下充血或出血,侧脑室扩大,室壁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腰背部脊椎出现脊髓灰白质炎。
【诊断】 可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血液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诊断,进行综合判断,但以病原学检查最为可靠。
病料样品采集: 可疑动物的血液。
1.流行病学诊断 在本病流行地区的多发季节,发现有可疑症状的病畜,应首先注意体温变化,如同时呈现长期瘦弱、贫血 (最好进行血液学检查)、黄疸、瞬膜上可见出血斑,体下垂部水肿,可疑为本病。
2.病原学检查 在血液中查出病原,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但由于虫体在末梢血液中的出现有周期性,且血液中虫体数量忽高忽低,因此,即使是病畜也必须多次检查,才能发现虫体。血液中虫体的检查方法有数种,介绍如下:
(1) 压滴标本检查 耳静脉或其他部位采血一滴,于洁净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合后,覆以盖玻片,用高倍镜检查。如为阳性可在血细胞间见有活动的虫体。此法检查时,因血片未经染色,故采光时视野应较暗,才易发现虫体。
(2) 血片检查 按常规制成血液涂片,用姬姆萨染色或瑞氏染色后,镜检。
(3) 试管采虫检查 采血于加抗凝剂的离心管中,在离心机中以1 500 r/min离心10 min,则红细胞下沉于管底,因白细胞和虫体均较红细胞轻,故位于红细胞沉淀的表面。用吸管吸取沉淀表层,涂片、染色、镜检,可提高虫体检出率。
(4) 毛细管集虫检查 以内径0.8 mm,长12 cm的毛细玻管,先将毛细管以肝素处理,吸入病畜血液插入橡皮泥中,以3 000 r/min离心5 min,而后将毛细管平放于载玻片上,在10×10倍显微镜下,检查毛细管中红细胞沉淀层的表层,即可见有活动的虫体存在。
(5) 动物接种试验 采病畜血液0.1~0.2ml,接种于小鼠的腹腔。隔2~3天后,逐日采尾尖血液,进行虫体检查。如病畜感染有伊氏锥虫,则在半个月内,可在小鼠血内查到虫体,此法检出率极高。
3.血清学诊断 检查伊氏锥虫病的血清学诊断法,种类很多,但经实际推广并被采用的,早期是补体结合反应,近年来基层兽医站多采用间接血凝反应。该法敏感性高,操作简单。在人工接种后1周左右,即呈现阳性,并可维持到4~8个月。
【防控措施】 在疫区及早发现病畜和带虫动物,进行隔离治疗,控制传染源,同时定期喷洒杀虫药,尽量消灭吸血昆虫,必要时进行药物预防。
1.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消灭虻、厩蝇等传播媒介。药物预防在生产上较实用的是: 喹嘧胺的预防期最长,注射一次有3~5个月的预防效果; 萘磺苯酰脲用药一次有1.5~2个月的预防效果; 沙莫林预防期可达4个月。
2.治疗 治疗要早,用药量要足,现在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1) 萘磺苯酰脲 商品名纳嘎诺 (Naganol)、拜耳 (Bayer205)、苏拉明 (Suramin),以生理盐水配成10%溶液,静脉注射。用药后个别病畜有体表水肿、口炎、肛门及蹄冠糜烂、跛行、荨麻疹等副作用,静脉注射下列药物可以缓解: 氯化钙10.0g,苯甲酸钠咖啡因5.0 g,葡萄糖30.0 g,生理盐水1 000.0ml,混合。
(2) 喹嘧胺 商品名为安锥赛 (Antrycide),有两种盐类,即硫酸甲基喹嘧胺和氯化喹嘧胺。前者易溶于水,易吸收,用药后能很快收到治疗效果; 后者仅微溶于水,故吸收缓慢,但可在体内维持较长时间,达到预防的目的。一般治疗多用前者,按每千克体重5 mg,溶于注射用水内,皮下或肌肉注射。预防时可用喹嘧胺预防盐(Antrycide pro-salt),国外生产者有两种不同比例产品,均由硫酸甲基喹嘧胺与氯化喹嘧胺混合而成,其混合比例为3:2或3:4,使用时应以其中硫酸甲基喹嘧胺含量计算其用量,可同时收到治疗及预防效果。
(3) 三氮脒(Berenil,也称贝尼尔,国产品名为血虫净) 以注射用水配成7%溶液,深部肌肉注射,马按每千克体重3.5 mg,每日一次,连用2~3天。
(4) 氯化氮胺菲啶盐酸盐 (商品名Samorin沙莫林,Isometamidium chloride) 是近年来非洲家畜锥虫病常用治疗药,按每千克体重1 mg,用生理盐水配成2%溶液,深部肌肉注射。当药液总量超过15 ml时应分两点注射。对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锥虫病畜经以上药物治疗后,易产生抗药虫株。因此,在治疗后复发的病例,常建议改用其他药物,建议改用的药物如下: 曾用萘磺苯酰脲者改用喹嘧胺; 曾用喹嘧胺或三氮脒者改用沙莫林; 曾用沙莫林者改用三氮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