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病毒性出血病俗称“兔瘟”,是兔出血症病毒引起家兔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全身多系统出血、肝脏坏死、实质脏器水肿、淤血、出血和高死亡率为特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发病率及病死率极高,给世界养兔业带来了巨大危害,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1984年春季,杜念兴、徐为燕等在我国江苏省首次发现本病,不久迅速蔓延至全国,在7个月内约47万只家兔死于本病。1988年欧洲及墨西哥也报道有本病发生。之后,亚洲的韩国、朝鲜、黎巴嫩和印度,美洲的古巴,非洲的利比亚、喀麦隆、扎伊尔、突尼斯、留尼汪岛及欧洲的捷克、西班牙、波兰、希腊、意大利、瑞士、英国、拉脱维亚、瑞典、葡萄牙、斯洛文尼亚、卢森堡、荷兰、挪威、德国、法国、丹麦、比利时、奥地利、南斯拉夫等国家均有发生。
【病原学】 兔出血症病毒 (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属嵌杯病毒科(Caliciviridae)、兔嵌杯病毒属 (Lagovirus)。病毒颗粒无囊膜,直径25~40 nm,表面有短的纤突。该病毒具有3条结构多肽,VP1、VP2、VP3,VP2为主要多肽。本病毒仅凝集人的O型红细胞,受体为糖脂,而不凝集马、牛、羊、犬、猪、鸡、鸭、兔、大鼠、豚鼠、棕鼠和仓鼠的红细胞。这种凝集特性比较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不受温度、pH、有机溶剂及某些无机离子的影响,但可以被RHDV抗血清特异性抑制。该病毒各毒株均为同一血清型。
RHDV可以在乳鼠体内生长繁殖引起规律性的发病和死亡,且可以回归家兔发病死亡。因此,可以应用乳鼠进行种毒保存、病毒特性测定及血清中和试验。目前该病毒尚不能在各种原代或传代细胞中繁殖。
本病毒对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抵抗力强,在感染家兔血液中4℃9个月,或感染脏器组织中20℃3个月仍保持活性,含毒病料保存于—8~—20℃冰箱560天和室内污染环境下经135天仍然具有致病性,能耐pH 3和50℃40min处理,对紫外线及干燥等不良环境抵抗力较强。1%氢氧化钠溶液中4h、1%~2%甲醛溶液或1%漂白粉悬液3 h、2%农乐溶液1h才被灭活,0.5%次氯酸钠溶液是常用的消毒药物。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本病只发生于家兔和野兔。各种品种和不同性别的兔均可感染发病,长毛兔易感性高于肉用兔,2个月以上的青年兔和成年兔易感性高于2月龄以内的仔兔,而哺乳兔则极少发病死亡。
2.传染源 病兔和带毒兔为本病的传染源。病毒在病兔所有的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存在,以肝、脾、肾、肺及血液中含量最高,主要通过粪、尿排毒,并在恢复后的3~4周仍然向外界排出病毒。
3.传播途径 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皮下、肌肉、静脉注射、滴鼻和口服等途径人工接种均易感染成功。病兔通过粪尿、鼻汁、泪液、皮肤及生殖道分泌物向外排毒。健康兔与病兔直接接触或接触上述分泌物和排泄物乃至血液而传染,同时也可以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灰尘、用具、兔毛、环境及饲养管理人员、皮毛商人和兽医工作人员的手、衣服和鞋子而间接接触传播。RHDV可在冷冻的兔肉或脏器组织内长期活存,故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而长距离传播。此外,购进带毒的繁殖母兔及从疫区购入病兔毛皮等均可以引起本病的传播。蚊、蝇及乌鸦、鹰等肉食性鸟,可作为病毒的传播媒介。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在新疫区多呈暴发流行,成年兔发病率与病死率可达90%~100%,而一般疫区病死率为78%~85%。传播迅速,流行期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北方在冬季多发。
【临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1~3天,人工接种则为38~72 h。新疫区的成年兔多呈最急性或急性型,2月龄内幼兔发病症状轻微且多可恢复,哺乳兔多为隐性感染。根据病程可分为以下几种病型:
1.最急性型 多发生于流行的初期。突然发病,在感染后10~12 h体温升高达41℃,并于6~8h突然抽搐死亡。
2.急性型 多在流行中期出现。感染后1~2天体温升高达41℃以上,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渴欲增加,衰弱或横卧。末期出现兴奋、痉挛、运动失调、后躯麻痹、挣扎、狂暴、倒地、四肢划动。呼吸困难,发出悲鸣。有的病例死亡时鼻孔流出泡沫样的血液,也有的眼部流出眼泪和血液。另外,黏膜和眼、耳部皮肤发绀,少数死兔阴道流出血液或血尿,多于1~2天死亡。死前病兔腹部胀大,肛门松弛并排出黄色黏液或附着有黏液的粪球。恢复兔有时黏膜严重苍白和黄疸,也有的2~3周后死亡。个别孕母兔出现流产、死胎。
3.慢性型 多见于老疫区或流行后期。病兔体温高达41℃左右,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被毛杂乱无光,最后消瘦、衰弱而死亡。有些可以耐过,但生长迟缓,发育不良,可从粪便排毒1个月以上。
【病理变化】 本病最多见的剖检变化是脏器的出血和坏死。凝血块充满全身组织的血管,血管内凝血可引发肝坏死。肝脏的一部分因坏死而呈黄色或灰白色的条纹,有的整个肝脏呈茶褐色或灰白色,切面粗糙,流出多量暗红色血液。胆囊肿大,充满稀薄胆汁。肺脏有大量的粟粒大到绿豆大小的出血斑,整个肺脏呈不同程度的充血,切开肺脏流出大量泡沫状液体。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及胸腺有大量的出血斑。肾脏因血栓形成而梗死,表现为皮质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脾脏肿大呈黑红色,有的肿大2~3倍。胃肠充盈,胃黏膜脱落,小肠黏膜充血、出血。膀胱积尿。孕母兔子宫充血、淤血和出血。多数雄性睾丸淤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脑和脑膜血管淤血,松果体和下垂体常有血肿。
组织学变化表现为非化脓性脑炎。脑膜和皮层毛细血管充血及血栓形成。肺、肾出血,间质发炎,毛细血管形成微血栓。肝细胞及心肌纤维变性、坏死。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2个月以上家兔发病快、死亡率高并出现典型的临诊症状,结合剖检的典型病理变化能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为血凝抑制试验 (HI)。
病料样品采集: 感染兔血液和肝脏等脏器中病毒的含量极高,可用于病毒抗原的检测。
1.负染电镜检查 取肝脏等病料处理提纯病毒,负染后电镜检查病毒形态结构。
2.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RHDV可凝集人O型红细胞,血凝试验可检出病、死兔体内的病毒。取病死兔的肝脏或脾脏研磨,加生理盐水制成1∶5或1∶10的悬液可以直接用于本试验。玻片法可以用于现场检疫,快速简便。血凝试验的结果应通过特异性血清的血凝抑制试验确证。血凝抑制试验还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疫苗免疫效果监测。
3.酶标抗体及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双抗体夹心ELISA可用于本病的诊断,另外,采用酶标抗体或荧光素标记抗体染色可以直接检查病死兔肝脏、脾脏触片或冰冻切片中的病毒抗原。
4.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如根据病毒特异性核酸序列设计的RT—PCR技术可检出病料组织中的病毒核酸,其敏感度甚至比ELISA高10 000倍。
【防控措施】 首先不能从发生该病的国家和地区引进感染的家兔和野兔及其未经处理过的皮毛、肉品和精液,特别是康复兔及接种疫苗后感染的兔,因为存在长时间排毒的可能。
接种灭活疫苗可控制本病,在本病的常在地区和国家应选用感染家兔的肝脏制成的灭活疫苗接种免疫。灭活苗的制造在不同国家方法不一,免疫期为6~12个月。
病毒的VP60基因可用杆状病毒表达,并产生无核酸的病毒样颗粒,用于口服或注射免疫均有效,但未商品化。
一旦发生本病,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将与感染群接触者全部捕杀,并无害化处理,同时进行封锁消毒达到净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