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兔热又叫土拉热、土拉杆菌病,是由土拉热弗朗西斯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体温升高,淋巴结肿大,脾脏及其他内脏器官坏死并形成干酪样病灶。本病主要见于野生啮齿动物,再由它传染给家畜和人,因此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动物感染该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对旅游业也构成一定影响,OIE将本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把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1911年McCoy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土拉县首次发现本病,并于1912年在该县的黄鼠中分离到本病的病原,故把这种病原体命名为土拉杆菌 (Bacterium tularensis),直至1970年国际系统细菌分类委员会巴氏德菌属分会正式定名为土拉热弗朗西斯菌。
本病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即北纬30°以北,如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法国、比利时、荷兰、芬兰、波兰、捷克、前苏联、罗马尼亚、匈牙利、南斯拉夫、土耳其、日本等国均有分布,疫源地相当稳定。我国于1957年在内蒙古通辽县首次从黄鼠身上分离到土拉热弗朗西斯菌。1959年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自治县发生一起土拉杆菌病的流行。1960年西藏洛隆地区发现22例土拉杆菌病病人。1965年青海柴达木盆地发现由野兔感染的6例病人。1981年西藏等地从病人、灰尾兔和宽大硬蜱分离到土拉热弗朗西斯菌。1983年新疆塔城地区从边缘草蜱体内分离到4株土拉热弗朗西斯菌。1986年山东省胶南县冷藏厂兔肉加工车间发生一起土拉杆菌病的流行。上述情况说明,我国土拉杆菌病自然疫源地不但存在于人烟稀少的边疆省份而且也存在于个别的内地省份。
【病原学】 土拉热弗朗西斯菌 (Francisella tularensis) 属弗朗西斯菌属 (Francisella),是一种多形态的细菌,在患病动物的血液中近似球形,在幼龄培养物中呈卵圆形、小杆状、豆状、精虫状和丝状等,在老龄培养物中呈球状。一般为杆状,宽0.2~1μm,长1~3μm。无鞭毛,不能运动,不产生芽孢,在动物体内或幼龄培养物中能形成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美蓝染色呈两极浓染。
本菌为专性需氧菌,对营养的要求很高,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含有葡萄糖、蛋黄、血液、胱氨酸或半胱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最适温度为37℃,pH 7.0~7.3。初次分离常需2~5天。在胱氨酸葡萄糖血液肉汤培养基内呈均匀浑浊,表面形成菲薄菌膜。在半胱氨酸葡萄糖血液琼脂上37℃24 h长成细小、透明、黏稠、边缘整齐的露珠样菌落,菌落周围有特征性绿色变色环 (不是真正的溶血现象)。在12日龄鸡胚卵黄囊内生长丰盛。本菌能发酵葡萄糖、果糖、甘露醇、甘油、麦芽糖,产酸不产气,不产生靛基质与硫化氢,不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
本菌从地理上分型可分为2个亚种,即美洲亚种 (称A型菌) 和欧洲亚种 (称B型菌)。A型菌对人和家兔毒力较强,主要分布于美洲; B型菌对人和家兔的毒力较弱,主要分布于欧、亚两洲; 2个亚种免疫原性不相同。本菌含有2种主要抗原,即菌体表面抗原和Vi抗原。Vi抗原与毒力和免疫原性有关,丧失Vi抗原的菌株也同时失去毒力和免疫原性。本菌与布鲁氏杆菌有共同抗原成分。
本菌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较强。在动物尸体中室温下可生存40天,在野兔肉内生存93天,在禽类脏器中为26~40天,冰冻时可达3个月,4℃时在5个月以上毒力不降低; 在蚊子体内可生存23~50天。对干燥的抵抗力强,在室温下于病兽毛中能生存35~45天,在织物上72天,在谷物上23天。对热与化学药物敏感,56℃30min,60℃5~20min即可死亡,煮沸立即死亡。在直射日光下经30 min死亡。一般消毒药物都能很快将其杀死。对链霉素、四环素族很敏感。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对本病易感的动物种类很多。据报道,自然界已知带菌的有145种哺乳动物、25种鸟类和几种鱼类、蛙类和蟾蜍。感染本病的无脊椎动物,有20种蜱类、16种蚊类、16种虻类、20种蚤类、几种螨类及其他双翅目吸血动物。两栖动物、软体动物及非食血昆虫的幼虫等也可感染。在啮齿动物中,以棉尾兔、灰野鼠、麝香鼠、水松鼠、海狸鼠等感染发病最为多见,呈地方流行性。家禽中以火鸡自然发病较多见,鸡、鸭、鹅较少见。在实验动物中,小鼠、豚鼠、仓鼠和兔最易感,在犬、猫中呈散发。我国1979年报告,貂感染后,病死率为38.6%。
2.传染源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野兔和啮齿动物,野兔群是最大的保菌宿主。它们既是家畜和人的传染源,又是传递者。其他野生动物、家畜、家禽感染后,也能成为传染源。
3.传播途径 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病原体、宿主和传播媒介可形成一个复杂的共生群落,并常年固着在某一地区,构成自然疫源地。在疫源地内,野生动物之间主要通过吸血节肢动物,特别是蜱等叮咬而传播。病原菌在蜱体内可生存数年,且能经卵传给下一代。虻、蚊和鼠虱也能传播本病。蚊体内带菌可达23天,虻2~3天。也可经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此外,还可通过病兽的排泄物或其尸体污染的饲料、饮水而发生消化道感染。吸入被鼠排泄物污染的尘埃,可经呼吸道发生传染。啮齿动物及野兔密度越高,兽间流行越严重。人和家畜主要是通过接触病兽或其排泄物、尸体、污染的水和食物,经消化道感染; 还可被带菌吸血昆虫叮咬经血流感染,以及被带菌的野生或家养食肉动物咬伤或抓伤,经皮肤感染。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暴发与传播途径有关,发病的季节性决定于鼠类及其体外寄生虫的数量,故本病多发生于夏秋两季。由于谷物脱粒、扬场、草料运输发生的呼吸道传染,则多见于初冬和春季。动物多呈地方流行性,幼小动物发病率较高,病死率可在90%以上。
本病于洪水灾荒和其他自然灾害时,发病较多,并沿水流传于远处。
本病在人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种年龄、性别、职业的人均可感染,多为散发,一般由动物传染给人,尚未见到人传染给人的病例报道。
【临诊症状】 潜伏期2~3天。主要症状为体温升高,衰弱,麻痹和淋巴结肿大。
兔: 急性病例不表现明显症状而呈败血性死亡,死前食欲废绝、运动失调。家兔患病时,其经过常不典型,症状颇似兔的伪结核病和慢性巴氏杆菌病; 一般伴发鼻炎,颌下、颈部及腋下淋巴结肿大、化脓,流出淡红色稀薄的脓汁; 体温升高1℃以上; 病兔消瘦,常取慢性病程。
绵羊: 体温升高 (至40.5~41℃)。精神委顿,反射机能降低,后肢软弱或瘫痪,步态摇晃,2~3天后体温降至正常,但后来又常回升。体表淋巴结肿大。一般经8~15天痊愈。但体重减轻,皮毛质量降低。妊娠母羊常发生流产、死胎或难产。羔羊还常见有贫血、腹泻、后肢麻痹、兴奋不安或昏睡等症状,常经数小时死亡,病死率很高。山羊发病者少,症状与绵羊相似。
牛: 体表淋巴结肿大,有的有麻痹症状。妊娠母牛常发生流产。犊牛表现衰弱,体温升高,腹泻,经过缓慢。水牛常食欲消失,寒战,有时咳嗽,体表淋巴结可能肿大。
马: 症状不明显,妊娠母马可发生流产。驴体温升高,持续十余天,食欲减少,逐渐消瘦。
猪: 小猪较为多见。体温升高至41℃以上,精神委靡,行动迟缓,食欲不振,腹式呼吸,有时咳嗽。病程7~10天,死者少。
【病理变化】 急性死亡的动物,尸僵不全、血凝不良,无特征性病变。病程较长者,可见尸体极度消瘦,皮下少量脂肪呈污黄色,肌肉呈煮熟状。兔淋巴结肿大,有坏死结节,肝、脾有白色小坏死灶,肺有局灶性纤维素性肺炎变化。
绵羊可见体表淋巴结肿大,有时出现化脓灶。脾及肝内常见有结节,肺呈纤维素性肺炎,心内外膜有出血点。山羊脾肿大,肝有坏死灶,心外膜和肾上腺有小点出血。牛有肝脏变性和坏死。流产马的胎盘有炎性病灶及小坏死点。猪淋巴结肿大、发炎和化脓,肝实质变性,支气管肺炎。
病理组织学变化,坏死灶中心有大量崩解的细胞核,干酪化病灶周围排列有上皮样细胞、浆细胞和淋巴样细胞。在增生的细胞间可见到崩解的中性粒细胞。
人的病例多数有原发溃疡,大小不一,位于皮肤或眼。鼻咽部有坏死性损害。淋巴结、肝和脾等处有肉芽肿性的损害,一般是增生性的,有的可干酪化或形成局限性脓肿,这是人患本病的特征性病变。干酪性坏死区周围的细胞反应,以巨噬细胞为主。肺部病变肉眼所见与结核性肺炎相似; 组织学变化初期为水肿,并有纤维蛋白和白细胞出现,肺泡壁坏死。非坏死区渗出为大单核细胞。
【诊断】 根据该病在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剖检等方面的特点,可进行初步的诊断。确诊本病要依靠实验室检验。
在国际贸易中,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为病原分离鉴定。
病料样品采集: 分离病原所用的病料可采集动物淋巴结、肝、肾、胎盘等病灶组织。血清学检测可采集发病动物血液分离血清。
1.细菌学诊断 采取动物的淋巴结,肝、肾和胎盘等病灶组织,接种于含有先锋霉素(40 IU/ml)、抗生素 (100 IU/ml) 的半胱氨酸葡萄糖—血液琼脂平板上,在37℃培养24 h,挑取可疑菌落鉴定。也可采用三管培养法: 一是卵黄培养基; 二是Francis培养基; 三是普通琼脂培养基。如被检材料中含有土拉热弗朗西斯菌,可在第1、2管生长,如在第1、3管生长可排除土拉热弗朗西斯菌。可将病料悬液0.5 ml皮下注射于豚鼠,一般经4~10天死亡,剖检可见肝、脾有多发性坏死灶,采取血液和病理组织分离细菌,连续通过2~3代后,可获得纯培养物,再用血清凝集反应或荧光抗体法进行鉴定。
病人可采取皮肤溃疡分泌物、眼结膜分泌物、咽喉分泌物、痰液等,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合接种于动物 (小鼠皮下注射0.5 ml,豚鼠皮下注射1 ml)。
2. 血清学诊断
(1) 血清凝集反应 多采用微量凝集反应法。家畜患病的第1周,血清中的凝集滴度显著升高,且长期保持。采取可疑病例发病初期及后期的双份血清作凝集反应,若后期血清滴度升高,可诊断为本病。血清凝集反应不适用于早期诊断,而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本菌与布氏菌可发生交叉凝集反应,但本菌抗原与布氏菌血清的凝集价低而可以区别。如与变态反应同时进行,则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另外,可取病死动物的肝、脾各1g,用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9悬液,100℃水浴20~30min,滤纸过滤后即为待检抗原,然后与用布氏菌吸收过的阳性血清作试管凝集反应,37℃3~5h后可判定。如果效价在1∶20以上有鉴别诊断意义。
也可作快速玻片凝集反应。取肝、脾各1g,用1%柠檬酸生理盐水制成悬液,离心2~5 min,取上清液1滴,加1滴1∶10土拉热弗朗西斯菌免疫血清,设正常血清对照组,经10~15 min后判定。病人2周后血清中出现凝集素,病后4~6周血清凝集滴度达1∶400~1∶800,第8周开始下降,经6~12个月可降到1∶50~1∶400,但可保持较长的时间。人血清凝集价在1∶100以上时有诊断意义。
(2) 间接血凝试验 本法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常用两种制剂,即多糖抗原血细胞诊断液和抗体血细胞诊断液。
应用多糖抗原血细胞诊断液检查人、畜和野生动物血清抗体时,应将血清先稀释1∶5或1∶10,于56℃水浴灭活30 min后做试验。若出现非特异性反应时,可用50%醛化血细胞液或新鲜血细胞液吸附 (1 ml血清加0.1 ml血细胞),于37℃作用30min或室温中作用1h,然后离心取上清。血清效价在1∶40以上方可判为阳性。
用抗体血细胞诊断液,既可诊断新鲜标本,也可检查腐败标本中的抗原,敏感度较高。但不能用于检查猛禽或野生动物的排泄物,因这类标本易出现非特异性反应。试验时要有正常脏器对照,当待检脏器标本效价比对照高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3) 荧光抗体试验 将病变组织做成压印片,固定后以荧光色素标记的抗土拉弗朗西斯菌血清染色,而后镜检。此法常用于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的尸体检查。
(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俄罗斯已将此方法用于疫源地调查,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3.变态反应诊断 变态反应阳性一般在感染后3~5天出现,比凝集反应早。用土拉弗朗西斯菌素0.2 ml注射于豚鼠、家兔的脊背或大腿处、猪耳部、羊尾根皱褶处皮内,注射后24、48 h观察结果。局部发红、肿胀、疼痛者为阳性,反应不显著或仅有不明显的水肿者为疑似;无任何变化者为阴性。
【防控措施】
1.采取综合卫生措施 在本病流行地区,应驱除野生啮齿动物和吸血昆虫。经常进行杀虫、灭鼠。厩舍进行彻底消毒。病畜及时隔离治疗,同场及同群家畜用凝集反应及变态反应检查,直至全部阴性为止。
2.防疫 Foshay等研制的弱毒菌苗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康复动物对本病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3.治疗 患病动物与人类均可用链霉素治疗,也可用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庆大霉素等治疗。此外,还应根据病情采取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
【公共卫生学】 人对本病也易感,人的感染大多因从事狩猎、打谷草等野外活动,饲养感染的羊和加工污染的皮毛等,经昆虫叮咬、经口及呼吸道或经皮肤黏膜也可感染。如我国山东一冷冻食品加工厂冬季暴发流行本病,经调查证明系由于加工野兔肉时接触病兔而发生的。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与发病无关,主要取决于接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