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疥癣病又称绵羊螨病,俗称绵羊癞病,是由疥螨科或痒螨科的各种螨寄生于绵羊的表皮内或体表所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慢性、寄生虫性皮肤病,以病羊发生剧痒、湿疹性皮炎、脱毛为特征。往往在短期内可引起羊群严重发病,严重时可引起大批死亡,危害十分严重。我国把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病原学】 本病的病原有疥螨科的疥螨属 (Sarcoptes)、痒螨科的痒螨属 (Psoroptes) 和足螨属 (Chorioptes) 3种,在绵羊以痒螨危害最严重。
疥螨是一种小的寄生虫,肉眼看不见,呈灰色或稍带黄色,近于圆形,长0.2~0.5mm,有4对很短的足。
痒螨虫体较大,椭圆形,长0.5~0.8 mm,有4对细长的足,两对前足特别发达。
螨类对外界环境有一定的抵抗力。在18~20℃和空气湿度为65%时经2~3天死亡,而在7~8℃时则经过15~18天才死亡。卵在离开宿主10~30天仍可保持发育能力。
螨类全部发育过程均在动物体上度过,包括卵、幼虫、若虫、成虫4个阶段,其中雄螨为1个若虫期,雌螨为2个若虫期。
疥螨的口器为咀嚼式,在宿主的表皮内挖掘隧道,以角质层组织和渗出的淋巴液为食,在隧道内发育和繁殖。在隧道中每隔一段距离即有小孔与外界相通,以通空气和作为幼虫出入的孔道。雌螨在隧道内产卵,一生可产40~50个卵,卵经3~8天孵化出幼虫,幼虫3对足,蜕化变成若虫。若虫4对足,但生殖器官尚未发育充分。若虫的雄虫经1次蜕化、雌虫经2次蜕化变为成虫。雌雄虫交配后不久,雄虫即死亡,雌虫的寿命为4~5周。疥螨的整个发育过程为8~22天,平均为15天。疥螨病通常始发于皮肤薄、被毛短而稀的部位,这与它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有关,以后病灶逐渐扩大,虫体总是在病灶边缘活动,可波及全身皮肤。所有寄生于动物的疥螨(S.scabiei) 最初可能为一个种,而在转移宿主时发生了生理上的差异,逐步得到了驯化。有人认为,虽然各种动物体上的疥螨形态都相似,但在交叉感染时,包括转移到人体时,它们寄生时间较短暂,危害也较轻,故生物学上是不同的。人也可以受到家畜疥螨病的侵害,如饲养人员,屠宰人员等常可因接触疥螨病患畜而感染。
痒螨的口器为刺吸式,寄生于皮肤表面,以口器穿刺皮肤,以组织细胞和体液为食。全部发育过程均在动物体表进行,需2~3周; 雌螨一生可产40个卵,寿命约为42天。
足螨也寄生于皮肤表面,采食脱落的上皮细胞。生活史与痒螨相似。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绵羊易感,其他动物及人也可感染。
2.传染源 病羊、带虫羊和外界活螨是主要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本病的传播方式为接触感染,既可由患病动物与健康动物直接接触感染,也可因由疥螨及其虫卵污染的畜舍、用具及活动场所等间接接触而感染。此外,也可由工作人员的衣服、手及诊断治疗器械传播病原。
4.流行形式及因素 螨病主要发生于秋末、冬季和初春。因为这些季节,日光照射不足,家畜被毛增厚,绒毛增生,皮肤温度增高,这些因素很适合螨类的发育繁殖。尤其在畜舍潮湿、阴暗、拥挤及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极容易造成螨病的严重流行。夏季家畜绒毛大量脱落,皮肤表面常受阳光照射,经常保持干燥状态。这些条件均不利于螨类的生存和繁殖,大部分虫体死亡,仅有少数潜伏在耳壳、系凹、蹄踵、腹股沟部以及被毛深处,这种带虫家畜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到了秋冬季节,螨类又重新活跃起来,不但引起疾病的复发,而且成为最危险的感染来源。
幼龄羊易患疥癣病,发病也较严重,成年羊有一定的抵抗力。体质瘦弱、抵抗力差的家畜易受感染,体质健壮、抵抗力强的羊则不易感染。但成年体质健壮的羊的“带螨现象”往往能成为该病的感染源。
【临诊症状与病理变化】 绵羊患疥癣病时,螨类分泌毒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绵羊的剧痒,而且剧痒贯穿于疥癣病的整个过程。当患病羊进入温暖场所或运动后皮温增高时,痒觉更加剧烈。这是由于螨类随周围温度的增高而活动增加的结果。剧痒使病羊到处用力擦痒或用嘴啃咬患处,其结果不仅使局部损伤、发炎、形成水泡或结节,并伴有局部皮肤增厚和脱毛,而且向周围环境散播大量病原。局部擦破、溃烂、感染化脓、结痂。痂皮被擦破后,创面有多量液体渗出及毛细血管出血,又重新结痂。发病一般都从局部开始,往往波及全身,使患病动物不停啃咬、擦痒,严重影响采食和休息,使胃肠的消化、吸收机能减退。病羊日渐消瘦,有时继发感染,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患羊嘴周围、鼻梁、眼圈、耳根等处的皮肤上有白色坚硬的胶皮样痂皮,俗称“石灰头”。病变部位也可扩大。
【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 (秋末、冬季和初春多发) 和明显的症状 (剧痒和皮肤病变) 以及接触感染,大面积发生等特点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从健康与病患交界的皮肤处采集病料,用凸刃刀片在病灶的边缘处刮取皮屑至微出血,将病料带回实验室用显微镜检查,发现虫体才能确诊。在诊断的同时,应避免人为地扩散病原。
除螨病外,钱癣(秃毛癣)、湿疹、过敏性皮炎、蠕形螨病以及虱的寄生等也有不同程度的皮炎、脱毛和痒觉等,应注意鉴别。
【防控措施】
1.预防 疥癣病的防控重在预防。发病后再治疗,往往造成很大损失。疥癣病的预防应做好以下工作:
(1) 定期进行畜群检查和灭螨处理。在流行区,对群牧的牛羊不论发病与否,要定期用药。疥螨病对绵羊的危害极大,在牧区常用药浴的方法。根据羊只的多少,可选择小的或大的药浴池。药浴常在夏季进行,要注意如下几点:
①在牧区,同一区域内的羊只应集中同时进行,不得漏浴,对护羊犬也应同时药浴;②绵羊在剪毛后1周进行药浴;
③药浴要在晴朗无风的天气进行,最好在中午1点左右,药液不能太凉,最好30~37℃,药浴后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④药液浓度计算要准确,用倍比稀释法重复多次,混匀药液,大批羊只药浴前,应选择少量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羊进行安全性试验,药浴后要仔细观察,一旦发生中毒,要及时处理;
⑤药浴前要让羊只充分休息,饮足水;
⑥药浴时间为1~2min,要将羊头压入药液1~2次,出药浴池后,让羊只在斜坡处站一会儿,让药液流入池内,并适时补充药液,维持药液的浓度;
⑦药浴后羊只不得马上渡水。最好在7~8天后进行第2次药浴。
(2) 畜舍要经常保持干燥清洁,通风透光,不要使羊过于拥挤。羊舍及饲养管理用具要定期消毒。
(3) 引入羊时应事先了解有无疥螨病存在,引入后应隔离一段时间,详细观察,并作疥螨病检查,必要时进行灭螨处理后再合群。
(4) 常注意羊群中有无发痒、脱毛现象,及时检出可疑患畜,并及时隔离治疗。同时,对同群未发病的其他羊也要进行灭螨处理,对圈舍也应喷洒药液、彻底消毒。做好螨病羊皮毛的无害化处理,以防止病原扩散,同时要防止饲养人员或用具散播病原。
2.治疗 治疗螨病的药物较多,方法有皮下注射、局部涂擦、喷淋及药浴等,以患病动物的数量、药源及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定。常用的有3%的敌百虫溶液患部涂擦; 300~500mg/kg双甲醚涂擦、喷淋或药浴; 500mg/kg溴氰菊酯喷淋或药浴; 200mg/kg巴胺磷药浴; 500mg/kg辛硫磷药浴; 250mg/kg二嗪农(螨净) 喷淋或药浴; 每千克体重0.2mg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皮下注射等。
首选的治疗药物为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注射液或浇泼剂。
治疗患病羊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已经确诊的患羊,要在专设场地隔离治疗。从患羊身上清除下来的污物,包括毛、痂皮等要集中销毁,治疗器械、工具要彻底消毒,接触患畜的人员手臂、衣物等也要消毒,避免在治疗过程中病原扩散。
(2) 患畜较多时,应先对少数患畜试验,以鉴定药物的安全性,然后再大面积使用,防止意外发生。治疗后的患畜,应放在未被污染的或消过毒的地方饲养,并注意护理。
(3) 由于大多数杀螨药对螨卵的作用较差,因此应间隔5~7天重复治疗,以杀死新孵出的幼虫。
(4) 如果用涂擦的方法治疗,通常一次涂药面积不应超过体表面积的1/3,以免发生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