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一节 马流行性感冒
    来源:辈宠网

马流行性感冒是由A(甲) 型流感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发热、咳嗽、流浆液性鼻液。呈暴发性流行,发病率高而病死率低。OIE将本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把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1955年以前,由于马流行性感冒的病原尚未搞清楚,因而文献上叙述的 “马流行性感冒”,可能包括有马鼻肺炎、病毒性动脉炎、马传染性支气管炎、鼻病毒感染以及马流行性感冒等多种疾病。近年来,通过病原学和免疫学的研究,对于上述疾病的病原体已经清楚。1956年Sovinova等在捷克布拉格首次从流行性感冒病马体内分离出一株病毒,经鉴定为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命名为甲型流感病毒/马/布拉格/1/56 (H7N7),又名马流感病毒1型。1963年Waddell等在美国的迈阿密州,从马体分离出一株在抗原性上与马甲1型不同的甲型流感病毒,命名为甲型流感病毒/迈阿密/1/63 (H3N8),又名马流感病毒2型。至今,马流行性感冒病毒只有这两个亚型。

马流行性感冒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马甲1型流行性感冒曾发生于瑞典、捷克、罗马尼亚、前苏联、美国、墨西哥、丹麦、澳大利亚、德国、荷兰、波兰和英国; 马甲2型流行性感冒曾发生于美国、巴西、英国、法国、乌拉圭、阿根廷、意大利、罗马尼亚、前苏联和日本。1974年夏和1975年春,我国一些省份也暴发了马流行性感冒,经过血清学检查以及病毒分离和鉴定,证明是由马甲1型流感病毒所引起。1988年又在我国的个别地区发生马甲2型引起的马流行性感冒。

【病原学】 马流行性感冒病毒 (Equine influenza virus,EIV) 属于正黏病毒科 (Ortho-myxoviridae) 甲型流感病毒属 (Influenzavirus A)。病毒颗粒多形性,多为球形,但新分离的多为丝状。颗粒的最小直径80~120 nm,核衣壳呈螺旋样对称,有囊膜,囊膜上有含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纤突,基因组为线状负链单股RNA,分8个节段。

流行性感冒病毒具有内部抗原 (S) 和表面抗原 (V)。内部抗原是一种可溶性抗原,为核蛋白成分,很稳定,具有型特异性,利用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反应和琼脂扩散试验可将流行性感冒病毒分为甲、乙、丙 (A、B、C) 3个型。表面抗原分为血凝素 (HA) 和神经氨酸酶(NA),容易变异,是株特异性抗原,根据它们的特异性组合可将甲型病毒分为若干个亚型,甲型流感病毒分为15个H型及9个N型。马流行性感冒病毒有2个亚型,即马甲1型和马甲2型。马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抗原性比较稳定,马甲1型病毒是1956年分离获得的,至今已近40多年; 马甲2型病毒是1963年分离获得的,至今已30多年,这2个亚型毒株都没有发生质变。马甲1型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抗原组成为H7N7,马甲2型流感病毒的抗原组成为H3N8,两者之间不能产生交叉免疫性。近年来流行毒株为H3N8,至今仍然发生抗原性漂移,对赛马尤其有致病性。此外,目前仍能检出H7N7的抗体,说明该亚型仍在流行。

马流行性感冒病毒最易感染鸡胚,因此鸡胚最常用于病毒的分离培养。将被检病料接种于9~11日龄鸡胚的羊膜腔和尿囊腔内,35℃培养2~4天,可在羊水和尿囊液中获得大量的病毒。马流行性感冒病毒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仓鼠肾细胞、猴肾细胞,牛肾细胞以及绿猴肾(Vero,GMK-2)、牛肾 (MDBK)、犬肾 (MDCK)、猪肾 (SK-K)、猪胚肾 (ESK)、仓鼠肺(Hmulu)的传代细胞系培养物内增殖,但以鸡胚细胞培养物内的病毒感染价最高。感染细胞培养物内细胞病变的特征是形成合胞体,细胞肿胀变圆,而后出现核圆缩,甚至脱落,并出现血凝和红细胞吸附特性。

马流行性感冒病毒经鼻腔感染小鼠,盲传数代后可使小鼠发生肺炎,部分或多数小鼠死亡。乳鼠经脑内注射马流行性感冒病毒可引起脑炎。对仓鼠经鼻接种病毒,也能引起感染。

该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很弱,56℃加热数分钟即可丧失感染力。对紫外线、甲醛、稀酸等敏感。脂溶剂、合成去垢剂、肥皂和氧化剂都能使病毒灭活。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传染性鼻分泌物于5℃保存2天,仍可分离出病毒。在-20℃以下,病毒的活力可保存数月之久。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本病在自然条件下,仅马属动物有易感性,各种年龄的马、驴、骡均可感染发病。

2.传染源 病马是主要传染源,康复马和隐性感染马在一定时间内也能带毒排毒。病毒的贮主为马,但1989年在中国北部流行的马流感病毒来自禽。血清学调查表明,在1989年之前该毒株在中国并不存在,它是禽流感病毒未经基因重配适应马的毒株。

3.传播途径 主要经直接接触或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病毒主要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内增殖,并可从呼吸道排出病毒达8天之久,此时最有传染性。此外也可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等经消化道传染。有人认为病毒可在康复马匹的精液中长期存在 (1~6年),因此也可通过交配而传染。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的流行特点是在初次暴发时一般很突然,传播迅速,流行猛烈,沿着交通线扩散,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侵袭广大地区,使大批马区发病,发病率高 (60%~80%),病死率低 (1%左右,最多不超过5%)。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末和春初较多。由于马群体的免疫状态及其体内抗体滴度的不同,流行的表现形式和发生率也受其影响,因此某些地区常出现流行较缓和、传播较缓慢的情况,甚至呈零星散发。

【临诊症状】 潜伏期2~10天,平均3~4天。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高热达39.5~41℃,持续4~5天,咳嗽,流浆液性鼻液,喉头部敏感。有些病马羞明流泪,结膜潮红肿胀,微黄染,流出浆液性乃至脓性分泌物,有的病马角膜浑浊。颌下淋巴结轻度肿胀。马流感的症状一般比较一致,但由于病毒的毒力大小、个体抵抗力的强弱以及饲养管理条件的不同,临诊表现有轻重之分。

1.轻症 比较多见,发病后表现轻度咳嗽,流浆液性鼻液,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食欲无明显变化。经过1周病马可恢复健康。

2.重症 咳嗽剧烈,初为干咳,后为湿咳,严重病例发生痉挛性咳嗽。病马在运动时,或在冷空气、尘土等的刺激下,咳嗽显著加重。病马初期流浆液性鼻液,后变为浓稠的灰白色黏液,个别病马出现黄白色脓性鼻液,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全身无力,体温升高到39.5~40℃,稽留,呼吸次数增多,脉搏加快,每分钟可达60~80次。有的病马出现心律不齐,四肢或腹部出现浮肿,甚至发生腱鞘炎。

马甲2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有较强的亲肺性,往往引起细支气管炎、肺炎或肺水肿,发高烧。

血液检查,红细胞和白细胞均减少,其中淋巴细胞显著减少,而中性粒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也有单核细胞增多的报道。

病马在充分休息,精心护理,适当治疗的情况下,经过2周左右可以逐渐恢复健康。若护理不当,发病后继续使役,或受恶劣气候影响,可继发支气管肺炎、肠炎及肺气肿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败血症、自体中毒、心力衰竭而死亡。

【病理变化】 病变以上呼吸道黏膜卡他性、充血性炎症变化为主,死亡病例多具有合并症和继发症的病理变化。颌下、颈部及肺门淋巴结肿大,鼻、喉、气管及支气管黏膜均有卡他性炎症。肺充血、出血、水肿,甚至出现肺炎、肺气肿、胸膜炎的变化。肠道有卡他性乃至出血性炎症。心包液和胸腔液增多,心肌变性,肝、肾肿大。皮下、腱鞘偶有浆液性炎。

【诊断】 根据本病发病快,传播迅速,几天内便可波及全群马属动物,且无年龄、性别的差异,发病率高,病死率低,同时症状比较一致,都出现咳嗽,流鼻液,发热等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验。

病料样品采集: 鼻咽拭子或鼻、气管冲洗物。

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的检测方法,替代方法为血凝抑制试验。

1.病毒分离鉴定 采取急性期病马的鼻腔分泌物,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各1 000 IU/ml,置4℃冰箱1~2h,以1 500 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接种9~11日龄鸡胚羊膜腔和尿囊腔,置35℃温箱孵育3~4天,取出放普通冰箱冻死,分别收集羊水和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如出现血凝,可与标准阳性血清作血凝抑制试验,以确定病性。经鸡胚育传3~5代仍为阴性的标本,判为阴性结果。

2.血清学试验 常用方法为血凝抑制试验。采取同一病马急性期血清 (发病2~3天) 和恢复期血清 (发病2~3周) 分别用标准的马甲1型和马甲2型病毒株进行血凝抑制试验,如果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效价比急性期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即可诊断为马流行性感冒。但是,双份血清必须在同次试验和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为了进行快速的血清学诊断,可在同一流行区,同时采取不同病马的血清,即采取急性期和恢复期病马的血清各10~20份,测定其对马甲1型和马甲2型流感病毒株的血凝抑制抗体,如多数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效价显著高于急性期血清抗体效价,也可证明为马流行性感冒。

也可用单向辐射溶血试验、免疫荧光技术、补体结合反应、琼脂扩散试验进行诊断,但不能决定亚型。

3.鉴别诊断 马流行性感冒与马传染性鼻肺炎、病毒性动脉炎、马传染性支气管炎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

马传染性鼻肺炎: 幼驹患鼻肺炎时,常有发热、流鼻液、咳嗽等症状,但症状较轻,结膜炎不明显,一般无四肢水肿。妊娠马感染后1~4月往往发生流产,流产的时间通常在妊娠的第8~11个月,而以第9~10个月发生最多。流产胎儿黏膜黄染,胸、腹水显著增多,肝有针尖大至粟粒大灰白色或黄色坏死灶,支气管、肺泡上皮及肝细胞内有核内包涵体。而马流行性感冒一般不引起流产。

马病毒性动脉炎: 症状比马流行性感冒严重得多。常见高热,结膜黄染发炎,眼睑水肿,鼻黏膜充血、出血,流大量的浆液性鼻液,呼吸困难,精神高度沉郁,四肢水肿,甚至发生腹痛、腹泻。妊娠马的症状最重,于发病后数天内,约有50%的感染母马发生流产。流产胎儿的肝内无坏死灶,也无包涵体。

传染性支气管炎: 体温略升高,咳嗽重,结膜、鼻黏膜、消化道及四肢均无变化,不引起流产。

此外,马鼻病毒感染和幼驹腺病毒感染时,也与马流感的症状相似,诊断时应予注意。

【防控措施】 主要防控措施是加强预防,发生本病时,严格隔离封锁,防止与病马接触,切断传播途径。疫区封锁至少4周。所有病马康复后应严格消毒环境、厩舍及用具,可用食醋熏蒸厩舍。

1.免疫接种 自然感染后的康复马有较长时期的免疫力。体内血凝抑制抗体可保存相当长的时间。

疫苗预防具有良好效果,目前使用的疫苗是将鸡胚增殖的马流行性感冒病毒,经过精制浓缩和灭活后制成,有水剂疫苗和佐剂疫苗两种,其中佐剂疫苗的效果更好。使用最多的是马甲1型和马甲2型按比例混合制成的二联疫苗。

免疫程序: 第1年进行2次免疫注射,间隔2~3个月,以后每年注射1次即可。免疫母马所产的幼驹,可通过初乳获得1~2个月的被动保护力。这些幼驹应在3月龄时注射疫苗,6个月后再强化注射1次。国内有吉林大学(原解放军兽医大学)研究所研制的马流行性感冒二联苗,用血凝价640倍的马甲1型原苗1份加血凝价1 280倍的马甲2型原苗2份,混合后再加豆油或双脂佐剂1份,充分混悬乳化,每马皮下或肌肉注射豆油苗9 ml或双脂苗0.5 ml,第1年注射2次,间隔3个月,以后每年接种1次。

2.治疗 病马应安静休息,注意护理,这是促进病马早日恢复健康,防止并发症和继发症的重要条件。轻症病马一般不需药物治疗,即可自然痊愈。对重症病马要施行对症治疗,给予解热、止咳等药物。必要时可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以防治并发症和继发症。有胃肠炎时,可用缓泻剂和胃肠消毒剂,结合补液和解毒; 对心脏衰弱的病畜,应反复多次使用樟脑、咖啡因等药物。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