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十一、坏死杆菌病
    来源:辈宠网

本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各种哺乳动物、禽类和龟蛇类的散发性传染病。其特征为损害部分皮肤、皮下组织和消化道粘膜发生坏死,转移的器官组织形成坏死灶。多呈散发或表现地方流行性。不同动物因发病部位和临床表现不同,曾有不同的病名。如牛羊腐蹄病、猪坏死性皮炎等,但在犬、猫都称为坏死杆菌病。本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我国也普遍存在。

[病原] 坏死杆菌属梭杆菌属,为一种多形性菌。多呈短杆状、梭状或球状,在感染组织中常呈长丝状,菌体内有颗粒包涵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和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在培养基上培养久后用石炭酸复红或碱性美蓝染色呈串珠状。本菌为严格厌氧菌,在加有血液、血清、葡萄糖、肝块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本菌多数菌株不发酵糖类,能凝固牛乳并胨化。本菌分A、B和AB三型,在血液琼脂上A型呈扁平、金属灰色菌落,形成B型溶血圈,能产杀白细胞素,可致死小鼠; B型菌落呈隆起、圆整,无或弱溶血;AB型菌落为毡状菌丝构成,中央致密,周围疏松。

本菌产生内毒素,主为类脂A,耐热。也产生外毒素,除菌滤液皮下注射家兔能使兔产生炎症。

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1%甲醛液、1%高锰酸钾液、2%氢氧化钠液和5%来苏儿均可在15分钟内杀死,60℃ 15分钟、100℃ 1分钟可将本菌杀死,但在尿中、粪便中和土壤中可存活10~50天。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十分广泛,实验动物中兔和小鼠最敏感,无论显性感染或隐性带菌动物均可成为传染源。据报道,患病动物的粪便带菌率达52.3%~64.7%。

本病主要通过污染的土壤、场地、饲料、垫料、圈舍和尘埃等经皮肤、粘膜损伤感染,而低洼地、烂淤泥、死水塘和沼泽地都是菌的长久生存地,也是病的疫源地。

本病在犬、猫多发生于发情季节,争斗、活动、损伤频繁,极易发生,也正值温暖季节。但多呈散发,猫发病少。

[临床症状] 新生仔犬均因产室污秽染菌经脐部伤口感染,创伤、脐伤十分有利于菌繁殖致病。病初无明显异常,随后表现弓腰排尿,精神萎靡,脐部肿硬,并流出恶臭的脓汁。有的由于四肢关节损伤感染而发生关节炎,出现局部肿胀、跛行。如局部转移至内脏器官肺、肝后,则可发生败血症死亡。

成犬病例多为坏死性皮炎和坏死性肠炎。坏死性皮炎以猎犬发生多,主要经四肢损伤感染,病初出现瘙痒、肿胀,有热痛,跛行。当脓肿破溃后流出脓汁,有可能会痒觉和炎症消退,若及时治疗则可在3~5天后治愈。坏死性肠炎则由于肠粘膜损伤感染所致,出现腹泻、消瘦。

[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大、小肠粘膜坏死,有溃疡灶,坏死部有伪膜,膜下见有溃疡。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应进行实验室检查。

(1)病料采取与实验室检查程序 采取病健交界处组织、病灶内的炎性渗出物和肝、脾、肠等病料,采取时应保持厌氧环境和防止杂菌污染。实验室检查程序见图3-3-11。

图3-3-11 坏死杆菌病实验室检查程序

(2)涂片镜检 取病健交界处组织或分离培养物制成涂片,用等量酒精、乙醚混合液固定,再用碱性复红—美蓝、稀释石炭酸复红或碱性美蓝染色,镜检可见着色不均匀的长丝状菌体。

(3)分离培养 就地用灭菌棉拭子蘸取病变深部的渗出物,立即插入含硫乙醇酸钠半固体培养基内,迅速在厌氧条件下接种培养。常用的选择培养基为含有0.02%结晶紫、0.01%孔雀绿和苯乙基乙醇的卵黄培养基,或加有新霉素,万古霉素、链霉素的培养基,或者加有链霉素和结晶紫的培养基,均可抑制杂菌生长。接种后立即放入含有10%CO2、80% N2、10% H2和以冷钯为催化剂的厌氧缸内培养,可见到一种带蓝色的菌落,中央不透明,边缘有一圈亮带。

也可采取未污染的肝、脾、肺病变组织或动物接种病料悬液接种葡萄糖血液琼脂平板上,在厌氧下进行分离培养,也较易成功。

(4)动物接种 取病料制成悬液,于兔耳外侧皮下接种0.5~1ml,或于小鼠尾根部皮下接种0.2~0.4ml,观察7~12天,可见局部坏死、脓肿、消瘦、死亡。取肝、脾、肺等病灶病料,再做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均可见到坏死梭杆菌。

[治疗] 局部治疗。首先对局部进行扩创清洗,然后用1%高锰酸钾液或3%煤酚皂液消毒,再涂擦5%~10%龙胆紫、撒布高锰酸钾、炭末混合剂或高锰酸钾、磺胺粉合剂。也可在创面直接涂搽龙胆紫或10%甲醛酒精液。

全身治疗。常用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进行治疗,磺胺二甲基嘧啶、螺旋霉素、氯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等均有效。

[预防措施] 据报道,用坏死杆菌A型强毒菌株制备的灭活疫苗具有免疫力,可试用。然而,重要的还是要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诸如保持圈舍清洁干燥,粪便常清除干净,垫料干燥,场地平整,不积水、不泥泞,定期消毒; 防止斗咬、踢打,不喂粗硬饲料及避免外伤发生。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