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粗球孢子菌引起的多种动物感染的深部真菌病,主要感染动物的支气管、肺、膈、淋巴结、胃、脾、肾等器官组织,人也可感染。病的特征是: 肺、淋巴结等器官形成化脓性肉芽肿,呈慢性经过。世界各地都有发生,我国也有存在。
[病原] 粗球孢子菌属双相真菌,当在土壤中营腐生时及接种在培养基上培养时均能产生分隔菌丝和少量节孢子。本菌的节孢子是一种感染性孢子,抵抗力极强,在4℃干燥环境中可存活数年。感染性节孢子一经侵入动物机体即发育成孢子囊,囊内含有大量内生孢子,当内生孢子成熟即逸出进入附近组织而致病;或经淋巴和血流转移到其他器官组织生长发育成新孢子囊,反复侵害机体而致病。
[流行病学] 本病在亚热带、温带、低洼潮湿地区流行,菌在土壤中长期生长繁殖,不断产生孢子,从而成为疫源地。孢子随风扩散污染空气和环境,多数经呼吸道吸入感染; 也可由菌污染的尘土、物品接触皮肤创伤而经伤口感染。本病的发生流行与季节有关,潮湿大风季节发生多; 乡村的发病率比城市高,中心大城市的犬、猫很少发生。
患病动物的渗出物、排泄物和尸体进入土壤,就会造成污染源,或成为新的疫源地,或者加重了土壤污染的程度,若不加以防范,就将会成为永久的疫源。然而,至今尚未见到动物之间或动物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染报道。
[临床症状] 原发性病例,仅多发生于皮肤和肺。皮肤型在皮肤损伤局部形成硬结,继而发展成中心溃疡面,相近淋巴结肿胀成硬结。肺型主要损伤支气管,有的侵害肺,出现咳嗽,呼吸迫促乃至呼吸困难,X射线检查可见到结节和空洞。
扩散性病例,多由原发性病菌经淋巴、血流扩散至其他器官组织而形成,主要损伤肺、淋巴结、脾、肾、胃肠等器官,出现发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甚至拒食,消瘦,呼吸困难。
剖检时可见体表淋巴结和患病器官附近淋巴结肿大,脾、肾、肺和胃肠可见到肉芽结节,切开见有脓汁或干酪样物。菌侵入骨髓,可出现跛行。
[诊断] 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和剖检变化不易诊断,确诊应靠实验室检查。
(1)涂片镜检 采取病灶脓汁、干酪样物和组织、渗出物等病料置载玻片上,再加1滴10%氢氧化钾液使之溶解、透明,镜检可见菌体。
(2)分离培养 通常取病料接种沙氏培养基和葡萄糖蛋白胨琼脂上培养,然后观察菌落形态。
(3)变态反应 取球孢菌素(抗原)给犬、猫尾根部无毛处做皮内注射,经24~48小时后注射局部出现直径5mm以上的红肿硬结块为阳性。对原发性感染的反应较强,而扩散性感染的反应较轻。
(4)血清学检查 可用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检查血清抗体的滴度,做出判定。
[治疗与预防措施] 可参照念珠菌病、隐球菌病和芽生菌病的方法进行。治疗药物多采取两性霉素B(0.5mg/kg体重),或与四环素联合应用,但两性霉素B剂量要减半; 也可用酮康唑,每天10mg/kg体重,分3次口服,疗效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