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血巴尔通氏体病又称猫传染性贫血,是由猫血巴尔通氏体引起的一种以贫血、脾肿大为特征的立克次氏体疾病。于1953年首次发现于美国猫群,目前本病在世界很多国家存在。
[病原] 猫血巴尔通氏体,属立克次氏体目,无形体科,血巴尔通氏体属的成员。专性寄生于猫的红细胞内或紧贴于红细胞上或游离于血浆中,无固定形态。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色或蓝色,马基维罗氏染色呈红色,呈小杆状、球状或双球状等不定形态。不同的菌株在形态、大小和毒力上也有差异,小的直径0.2~1.0μm,大的长度达3.0μm; 毒力强的菌株感染后发生重笃病症,有明显的症状,毒力弱的菌株感染后多为无明显的症状。
[流行病学] 猫对不同的菌株感染性也有差别,1~3岁猫的易感性和发病率均较高,尤以公猫更高,多数呈不显性感染,也是最危险的传染源,但在各种应激因素作用下可引起恶化乃至暴发流行。在自然条件下的有关发生、流行的情况尚不十分清楚。吸血的节肢动物(蚤、虱等)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同时不仅是载体,而且能在其肠壁上皮细胞、唾液腺、生殖器等特定细胞内增殖而不引起死亡,成为自然宿主。同样,吸血节肢动物通过叮咬由病母猫传递给新生子代。另外,在兽医临床上,如输血、注射器械等污染传递也存在,这在我国目前不重视的状况下更加危险。实验证明,用小剂量的病猫血液经腹腔、静脉注射和口服等途径均能使健康猫感染发病。
本病具有地方流行性,污染地区猫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猫群。
[临床症状] 实验性诱发病例的潜伏期为1~5周。自然急性病例的临床表现为: 精神沉郁,虚弱倦怠,食欲不振,间歇性发热,体温升高到39.5~40.5℃,贫血,有的出现可视粘膜黄染,体重减轻,腹部触诊可摸到脾显著肿大,急性病例较多见。慢性病猫体温正常或低于常温,体况瘦弱,软弱无力,不愿活动且失去对外界的敏感性,有的出现可视粘膜黄染、脾脏肿大。也有的病猫出现呼吸困难,且与贫血程度有关。
病猫血液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值均增高,多数病例单核细胞绝对数增高并发生变形,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有吞食红细胞现象。血细胞压积(PCV)通常在20%以下,出现病状前的病猫的血细胞压积在10%以下。典型的再生性贫血变化是本病血液学的特征之一。
[剖检变化] 可视粘膜、浆膜黄染,血液稀薄,脾脏明显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多汁,骨髓出现再生现象。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特征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检查 按常规进行血液学检查,红细胞数可减少到100万/mm3以下,白细胞总数增加,多数病例单核细胞绝对数增加; 血红蛋白值降为7g /ml以下; 血细胞压积常在20%以下,严重的病猫在症状出现前降到10%以下。
(2)血片检查 取血液涂片镜检,可见血细胞出现典型的再生性贫血,即呈现大量的弥散性嗜碱性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大小不一的红细胞,以及豪威尔周立氏小体(Howell-Jolly bodies)和网状细胞数增多。
(3)病原体检查 可连续数天采取血液做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到着色的猫血巴尔通氏体。取血液做涂片,用姬姆萨染色液染色,镜检可见寄生或附着于红细胞的紫蓝色菌体; 如用吖啶橙染色,在紫外显微镜下可见到受害红胞上的小体; 用马基维罗氏染色液染色镜检,可见红色菌体。
[治疗] 输血疗法最有效,对急性病猫更佳,但应选择在早期时机,即发现溶血现象或血细胞压积在15%以下时为妥,每隔2~3天输给30~80ml全血。口服足量的四环素,每千克体重35~110mg;或土霉素,每千克体重35~44mg,或氯霉素,每千克体重28~56mg,每日分2次投给,持续10~20天,均有效果。此外,静脉注射硫乙肿胺钠也有效。
然而,在治疗中约有1/3急性病猫仍预后不良,即使临床治愈猫也可成为带菌者,呈隐性感染,在应激因素作用下仍有可能复发。
[预防措施] 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仍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重点是杀虫灭鼠,要坚持经常;其次是定期消毒,保持卫生环境;第三是清除患病的、隐性感染的猫,以消灭传染源; 第四选择一次性医疗器械,特别是输血器械、注射器和供血猫的检疫要严加注意,消除人为的临床上的传播途径。